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的任务之一。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理论最早是引入的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概念,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发展中缺乏本土化文化。明确三大关系,发展中国化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大关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三大关系
发展中国政治话语体系需要吸收国外的政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概念坚持本土化构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融入中国本土特色,提高中国政治学对中国政治发展现实的理论解释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一、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
在《政治科学原理》中对政治学的定义作出了解释:政治学是把国家的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后来在政治学者的不断摸索与探究中,又得出了新的定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研究的内容为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能源的分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规律。
在我国,政治学被引入中国得到真正重视的时期是在戊戌变法阶段。由维新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將西方的一些政治著作介绍到中国,比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西方的进化论、主权在民论等。到1932年,中国的政治学学会在南京成立,政治学开始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政治学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政治体系。政治话语体系在我国的政治学中影响比较大,我国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都是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话语体系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它包涵者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和核心理论,决定着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强弱程度。话语权是话语和话语体系的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否完善主要看国家是否具有强大话语权。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对内的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对外话语权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力与话语能力。
二、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大关系
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三大关系是使命自觉与理论自主的关系、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关系、科学创新与制度传承的关系。要想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大关系,首先,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意义的新鲜话语,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创新。其次,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需要重视思想舆论的引导与斗争。对待不同话语的问题和误导,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话语进行回应和批驳。最后,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注重话语的辨析和吸纳,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言论不是对西方流行和时髦的概念范畴照抄照搬。应该结合中国实情,做出正确的引用和吸纳。
搞好使命自觉与理论自主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政治学中的主体地位。政治学话语体系具有很多的政治理论内容,需要在政策以及机制制度方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价值取向,这对政治学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都有者很大的影响。坚持民主,充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使政治学话语体系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扎根群众当中,采用理论自主的方式、科学的方法,使群众都能接受和参与到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去。
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三大关系的工作者要加强使命意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高度重视科学创新与制度传承的关系。实践创新促进了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指导实践创新。我们要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和推进实践,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时进行,双向发展。在不断推进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过程中,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支持。通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贴近现实、反映真理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话语来解释现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次,立足“两个视野”,科学看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民族视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也需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优秀基因,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化”相结合。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三大关系,是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我们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员,应该参与到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去,为我国的政治学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我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更加民主、开放、科学。构建属于我国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不仅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更是每一为中华子民应该具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的政治学考察[J].新闻界,2013,(19):16-19.
[2]任美懿.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6):68-69.
[3]徐丽丹.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J].黑河学刊,2016,(1):42-43,4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三大关系
发展中国政治话语体系需要吸收国外的政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概念坚持本土化构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融入中国本土特色,提高中国政治学对中国政治发展现实的理论解释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一、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
在《政治科学原理》中对政治学的定义作出了解释:政治学是把国家的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后来在政治学者的不断摸索与探究中,又得出了新的定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研究的内容为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能源的分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规律。
在我国,政治学被引入中国得到真正重视的时期是在戊戌变法阶段。由维新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將西方的一些政治著作介绍到中国,比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西方的进化论、主权在民论等。到1932年,中国的政治学学会在南京成立,政治学开始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政治学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政治体系。政治话语体系在我国的政治学中影响比较大,我国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都是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话语体系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它包涵者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和核心理论,决定着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强弱程度。话语权是话语和话语体系的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否完善主要看国家是否具有强大话语权。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对内的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对外话语权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力与话语能力。
二、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大关系
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三大关系是使命自觉与理论自主的关系、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关系、科学创新与制度传承的关系。要想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大关系,首先,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意义的新鲜话语,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创新。其次,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需要重视思想舆论的引导与斗争。对待不同话语的问题和误导,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话语进行回应和批驳。最后,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注重话语的辨析和吸纳,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言论不是对西方流行和时髦的概念范畴照抄照搬。应该结合中国实情,做出正确的引用和吸纳。
搞好使命自觉与理论自主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政治学中的主体地位。政治学话语体系具有很多的政治理论内容,需要在政策以及机制制度方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价值取向,这对政治学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都有者很大的影响。坚持民主,充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使政治学话语体系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扎根群众当中,采用理论自主的方式、科学的方法,使群众都能接受和参与到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去。
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三大关系的工作者要加强使命意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高度重视科学创新与制度传承的关系。实践创新促进了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指导实践创新。我们要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和推进实践,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时进行,双向发展。在不断推进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过程中,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支持。通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贴近现实、反映真理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话语来解释现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次,立足“两个视野”,科学看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民族视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也需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优秀基因,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化”相结合。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三大关系,是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我们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员,应该参与到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去,为我国的政治学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我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更加民主、开放、科学。构建属于我国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不仅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更是每一为中华子民应该具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的政治学考察[J].新闻界,2013,(19):16-19.
[2]任美懿.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6):68-69.
[3]徐丽丹.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J].黑河学刊,2016,(1):4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