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又到年关。需要筹备庆祝的节日,除了公历上的元旦,自然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农历春节。而随着假期将至,同事、亲友之间彼此见面的话题,也从嘘寒问暖、东家长西家短升级成了走亲访友、旅游代购。与之相对,各机关、各单位、各国营民企、各阶层行业的放假安排,也就不得不早早出炉了。
没办法,大家都在等着呢,这样才好做安排啊。于是乎,先是全国假日办发布一个指导性意见,划定大概假日区间,至于具体执行,就要看各个地方、各个单位自己的实际情况了。但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来讲,大家的假期出入不大。
不过即便这样,照样会有张三不满,李四置气。有想提前几天的,有想错后几天的,还有什么也不想干、就想多休息几天的。一个锅里吃饭尚且众口难调,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家要统一放几天假,要让大家尽可能都满意,还不能出什么乱子,实在是一个技术活。
殊不知,关于放假的艺术,古人早就开始研究了,而且历朝历代都不尽相同。放假太多,人容易懒散;放假太少,人容易疲乏。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公职人员、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全国上下第一次有了一个统一的全民假日,那就是嬴政他老人家的生日。至于其余的假期,各地方自行安排。而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成熟的休假制度开始建立,朝廷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每五天之内可以休息一天,吃顿好的、洗一个热水澡。而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天天打仗,定期休假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直到匈奴平定后,大家又可以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史记》里写得清清楚楚:“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不但之前的休假制度回来了,而且还可以回家一趟,享受一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庭温暖、天伦之乐,不用天天呆在朝廷的招待所里惶惶不可终日。
相比汉朝,唐朝针对政府公务员,制定了一项比较人性化的制度,那就是官员升迁调动时,父母妻子等直系亲属可以跟随,不管是进中央还是下地方,户口粮票问题、子女上学问题,都可以随之迁徙。这样一来,家人都在身边,也就不必像汉朝那样,每上四天班就回家一趟了。于是唐朝《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这一制度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于是后世的北宋、南宋,甚至后来占据中国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
但是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蒙古骑兵入主中原之后大大改变。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蒙古人一辈子都生活在马背上,自老祖宗成吉思汗以来,日夜征战、连年杀伐,生命在于运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来不知道休息为何物。什么例假、年假都免了,只有在春秋分、夏冬至、除夕春节的时候,才开恩放几天假。
看到这里,诸位以为这就是尽头了吧?不会有比元代统治者更抠门、更极端、更不舍得放假的皇帝了吧?
大错特错。那位推翻元朝、赶走蒙古人、一手建立明朝的“布衣皇帝”朱元璋,从小就吃遍世间苦头,长大后更是不知享受为何物。在君临天下之后,他依然保持了自己工作狂的办事风格,一天到晚不休息,甚至创下了三天批阅一千多份奏折的纪录。朱元璋规定:一年之内,文武百官只能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他老人家的生日。怎么样,够狠吧?好在他死之后,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规定除了除夕、元旦、元宵之外,官员从每年腊月开始放寒假,为期一个月。这才避免了过劳死的情况发生。
明亡之后,满族建立清朝,基本上也沿袭了前朝休假制度,一年的公休假期保持在30天左右。而在道光帝统治后期,确切地说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再加上传教士四处活动,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逐渐接受了西方人的“礼拜天”制度,每七天休息一天。
按说,清朝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个朝代,然而放假安排和我们最相似的,反而是宋朝。因为据《文昌杂录》记载:宋朝“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春节则从初一开始放假七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五一、十一黄金周。
没办法,大家都在等着呢,这样才好做安排啊。于是乎,先是全国假日办发布一个指导性意见,划定大概假日区间,至于具体执行,就要看各个地方、各个单位自己的实际情况了。但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来讲,大家的假期出入不大。
不过即便这样,照样会有张三不满,李四置气。有想提前几天的,有想错后几天的,还有什么也不想干、就想多休息几天的。一个锅里吃饭尚且众口难调,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家要统一放几天假,要让大家尽可能都满意,还不能出什么乱子,实在是一个技术活。
殊不知,关于放假的艺术,古人早就开始研究了,而且历朝历代都不尽相同。放假太多,人容易懒散;放假太少,人容易疲乏。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公职人员、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全国上下第一次有了一个统一的全民假日,那就是嬴政他老人家的生日。至于其余的假期,各地方自行安排。而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成熟的休假制度开始建立,朝廷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每五天之内可以休息一天,吃顿好的、洗一个热水澡。而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天天打仗,定期休假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直到匈奴平定后,大家又可以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史记》里写得清清楚楚:“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不但之前的休假制度回来了,而且还可以回家一趟,享受一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庭温暖、天伦之乐,不用天天呆在朝廷的招待所里惶惶不可终日。
相比汉朝,唐朝针对政府公务员,制定了一项比较人性化的制度,那就是官员升迁调动时,父母妻子等直系亲属可以跟随,不管是进中央还是下地方,户口粮票问题、子女上学问题,都可以随之迁徙。这样一来,家人都在身边,也就不必像汉朝那样,每上四天班就回家一趟了。于是唐朝《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这一制度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于是后世的北宋、南宋,甚至后来占据中国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
但是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蒙古骑兵入主中原之后大大改变。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蒙古人一辈子都生活在马背上,自老祖宗成吉思汗以来,日夜征战、连年杀伐,生命在于运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来不知道休息为何物。什么例假、年假都免了,只有在春秋分、夏冬至、除夕春节的时候,才开恩放几天假。
看到这里,诸位以为这就是尽头了吧?不会有比元代统治者更抠门、更极端、更不舍得放假的皇帝了吧?
大错特错。那位推翻元朝、赶走蒙古人、一手建立明朝的“布衣皇帝”朱元璋,从小就吃遍世间苦头,长大后更是不知享受为何物。在君临天下之后,他依然保持了自己工作狂的办事风格,一天到晚不休息,甚至创下了三天批阅一千多份奏折的纪录。朱元璋规定:一年之内,文武百官只能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他老人家的生日。怎么样,够狠吧?好在他死之后,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规定除了除夕、元旦、元宵之外,官员从每年腊月开始放寒假,为期一个月。这才避免了过劳死的情况发生。
明亡之后,满族建立清朝,基本上也沿袭了前朝休假制度,一年的公休假期保持在30天左右。而在道光帝统治后期,确切地说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再加上传教士四处活动,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逐渐接受了西方人的“礼拜天”制度,每七天休息一天。
按说,清朝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个朝代,然而放假安排和我们最相似的,反而是宋朝。因为据《文昌杂录》记载:宋朝“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春节则从初一开始放假七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五一、十一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