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永放光芒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今年9月23—26日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日本、澳大利亚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就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吴恩远指出,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要求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反动的沙皇专制则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软弱和无能的俄国资产阶级又不能解决俄国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民族矛盾。十月革命就是俄国社会这种内在矛盾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陈海燕对十月革命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造就了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突破口;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从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各种矛盾的尖锐和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条件;十月革命前后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时代特点和俄国具体国情制定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为指导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布成良根据新的史料对十月革命进行了重新解析,对关于十月革命的两种误读作了辨析,强调十月革命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当时革命形势已经成熟。“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上层”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了;列宁通过苏维埃之路夺取国家政权的正确政策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保证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复活了1848年以来一直萎靡不振的革命精神,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公开挑战,影响和推动了十月革命和东方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二)十月革命的性最和特点。赵曜指出,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在列宁和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所进行的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的深刻社会革命。十月革命,是一场暴力革命,不是和平过渡。正如列宁所说:“在十月革命中。革命暴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蒲国良认为,所谓十月革命道路,归根结底就是暴力革命道路,即所谓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的道路。十月革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此后,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然后依靠政权的力量,按照预设的原则对社会进行剧烈的革命性改造,成为各国共产党人所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的社会变革路线。一般说来,这种暴力革命的途径比较适合于相对落后国家的国情。俞良早则强调,只有善于将俄国政治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性质区别开来,才能够真正掌握和发扬十月革命的精神。他提出,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俄国的政治变革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政治变革的突进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是十月革命的特点之所在,是十月革命的精神之所在。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靳辉明总结了十月革命和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第一,通过取褥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第二。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全力发展生产力,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物质基础。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四,必须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此外,还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切实有效地防止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把共产党真正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等等。秦宣、郑丽平认为,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创造有利于现代化的政治条件。第二,必须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第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与曲折性。
  
  (四)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赵曜从十月革命与苏联、十月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与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他指出,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在世界1/6的土地上推翻了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并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以十月革命为起点,世界历史进入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时代。靳辉明认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的横空出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更高历史阶段的过渡。第二,社会主义的存在改变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复杂局面。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若干国家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改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而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五)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的关系。马细谱论述了东欧国家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指出:东欧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延续,但在许多方面又有别于十月革命。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灭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以及东欧各国资产阶级和君主制度的基础上,东欧各国共产党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武装的、和平的或二者兼有的方式完成了夺取政权和建立人民政权的任务。十月革命是东欧革命的“助产婆”,东欧国家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同时又探索了东欧国家自己的道路,创造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赵曜分析了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从性质上说,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从方式上说,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都是暴力革命;三是从道路上说,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都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丁俊萍、徐信华全面总结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第一,十月革命给先进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使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十月革命给正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先进的世界观,指示了一个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第三,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第四,十月革命在先进的中国人面前展示了新的革命力量——工农群众。
  (六)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余金成认为,十月革命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式诞生的前提。十月革命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要说明历史的变化,必须从原创形态发展到现代形态。现代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于落后国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并实行市场经济这一基本实践,把市场经济推向新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现代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在基本原理上仍然一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没有过时,只不过体现这一理论要求的空间从马克思时代的民族国家内部,转变到今天的经济垒球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结论没有过时,只不过把它从一种现有的结果变成首先需经历一个过程;甚至公有制原则也没有过时,只不过从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转变成精神形态;同样,计划经济方式没有过时,只不过从全观尺度调整为宏观尺度,让出了其中的微观尺度。周尚文提出。“走俄国人的路”与“走自己的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侧重于借鉴和仿效,后者侧重于创新,两者可以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中。
  (七)俄罗斯和东欧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刘淑春提出。十月革命这一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自其发生之日起,即成为了俄罗斯政治家。历史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对这一事件的褒贬评价也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衰而变化。她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俄罗斯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十月革命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十月革命使俄国误入歧途还是挽救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产儿——苏联的解体是注定的还是可以避免的;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最大悲剧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林艳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俄罗斯左翼学者眼中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不是阴谋,而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不能仅仅归结为暴力,尤其是武装暴力;十月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十月革命开启的苏联历史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痛苦的悲剧;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苏联模式的倾覆并不意味着十月革命理想的虚假性;十月革命证明了另一种更为公正的世界是可能的,十月革命是不应被忘记的。马细谱认为,东欧国家对十月革命的评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是学习十月革命的阶段。各国都在寻找本国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强调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是十月革命新开创的革命进程的继续。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各国开始探讨东欧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一些异同问题,在肯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同时,提出在不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和模式问题,一些国家已开始扬弃苏联模式。第三阶段从苏东剧变至今,出现了对十月革命和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曲解和攻击。
  今天,十月革命过去90年了,十月革命开创的人类社会主义事业也经历了90年的风雨。如何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澄清了长久以来关于十月革命的诸多错误认识,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而且表明:十月革命是不朽的,它将永远在人类发展史上放射着不熄的光芒。尽管20世纪末发生了苏东剧变,但这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时代的性质和方向。
  
  (责任编辑 陈金清)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是为了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和社会公平分配等目标。但在实践中,公有制目标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判断一种产权形式包括股份制形式是否具有公有性的关键是看这种形式能否体现公有制目标,只要坚持公有制目标并不断扬弃实现形式,公有制在演进过程中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统一。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性质  中图分类号:F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一、研究的必要性    《法华经》是约公元前二世纪至前一世纪,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著述高峰时期出现的佛典,它所宣扬的一佛乘思想,对于确立新的佛陀观和自行化他的菩萨乘信仰,为众生指明成佛的道路,使大乘佛教最终发展成熟和完善,成为联合小乘及各个教派的统一的宗教起到重大作用。天台宗的智顗称之为“经王”,欧阳竟无之《藏要》第一辑中指出:“《法华》则众经之揭橥者也。”《法华经》崇高的地位,正是来自它所弘扬的一佛
期刊
摘要: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
期刊
摘要:生产关系结构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尤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在回顾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理论争鸣、指出该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后果的基础上,阐明自己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生产关系结构;理论争鸣;理论思考  中
期刊
正明兄,竟舍弃了我们而远去了。人总是要死的,早一天,晚一天,人人都会走上这条路的,本来没有什么可哀的,但是记忆这个东西很怪,它会一直缠住你,让你放不下,忘不了,睡不着,吃不好,难以忘却,因而总要把它记下来,做个纪念。  想起与正明兄相遇、相识、相交的日子,已是五十六年前的事了。五十六年供弹指,两鬓如雪忆当年。  1951年春,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祖国经过一百多年的苦难,终于有了一个新生的希望,千头
期刊
摘要:现有的“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行政化、权力二元化、城市化等十大挑战。从“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模式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势。乡镇直选、村庄合并、费税改革及乡镇机构改革等实践使“县政乡社”模式从构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关键词:农村治理;乡政村治;县政乡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082-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期刊
摘要:由于明初统治者的重视,上至中央下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档案收贮、保管工作十分重视。明朝中央设立了多处功能不同的档案机构,同时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也普遍设立,并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各级档案机构在各级衙署建制中的建筑位置十分重要。明代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分层进行、逐级负责制,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联系性,其隶属人员构成体系明晰。明代档案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说明明代的档案保管工作已普遍、系统地开展起来,并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分层、贫富分化。在原有身份制体系制度化记忆影响下,身份主导了转型中国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从而使我国社会分层、贫富分化呈现相对失衡性。这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危害社会安定。在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的情况下,要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整合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不同于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平等,也不同于市场条件下承认禀赋差异的机会公平,它是在市场竞争之上维护共同生活的更高的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应对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沟通障碍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即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员工跨文化培训;进行文化整合,创新企业文化。  关键词:国际商务沟通;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1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
期刊
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徐旭阳教授所著《湖北国统区和沦陷区社会研究》(以下简称《社会研究》)于2007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依据翔实的史料,较为完整地复原了湖北八年抗日战争这段沉重的历史,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询了抗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该著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湖北抗战史和湖北地方社会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全国抗战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