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程,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着。我们曾经追求品德课堂在教师的预先设计中有条不紊、精致完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然而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没有生成的课堂也许精致,但不可能是活力四射的。那么“生成”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呢?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下面选取一些典型案例,浅谈自己的点滴思考并与大家探讨。
一、在活动中生成
[案例一:《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片段]
学生在回忆与同学共同成长的感人事迹之后,教师引导:“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呢?”
生:“我想现在就为我的好朋友唱一首歌。”
师微笑着说:“这个主意真不错,你的好朋友一定会很高兴的,大家欢迎吧!”
学生唱起了《找朋友》。(老师和其余学生拍着节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我想给我的朋友做一张贺卡。”
生:“我想画一幅画。”
生:“我想写一封信。”
……
师:“大家想的这些方式都很棒,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与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开始行动了。
策略:教师善于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正是这些差异,能转化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尽管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但教师还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以学生真实的活动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更加精彩。这一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后有效地预约了生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化为有效生成的可行性就越强。
二、在体验中生成
[案例二:《我长大了》教学片段]
学生在热烈地交流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变化,有的说自己跑步跑得更快了,有的说最近写字有进步了,有的当众转起了呼啦圈,有的拿出了最近作的画……孩子们在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验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了,满脸自信地说:“我会拉二胡了!”于是出现了以下片段:
师:请你现场演奏一支曲子吧!
(小女孩拿起二胡拉了起来,声音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不成调。下面的孩子一阵哄笑,议论纷纷、小女孩停止演奏,不知所措。)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真难听!”“拉的是什么呀?”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吧。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有的拿着二胡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憋足了劲还拉不出一个音,有的突然拉出了一个怪声,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拉二胡可真难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们行!(听了他的话,那个拉二胡孩子的眼睛更亮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孩子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努力,以后一定会拉得更好。(面对全班同学)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策略: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可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上面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试拉二胡”的环节中自悟、自省并获得教育。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别人的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三、在争论中生成
[案例三:《不一样的朋友》教学片段]
教学《不一样的朋友》这一活动主题时,同学们在合作小组中就小学生该不该交网友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认为交网友有许多弊端,不利于成长,小学生不该交网友。有同学认为在网上认识一些远方的朋友,彼此说说心里话,相互获取一些信息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学会网上交友。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不应对交网友谈虎色变,但应做到谨慎交友,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迷网络,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策略:适时点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品德课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在争论中完善观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综合地把握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
四、在实践中生成
[案例四:《祖国的宝岛——臺湾》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主题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搜集有关台湾的风景、物产、风土人情等资料。课前,我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了解,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搜集的资料中关于台湾风景的内容比较丰富,物产、风俗方面的资料比较缺少。第二,学生只是简单地摘录、剪贴现成的资料,大段文字没有认真理解,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必将大打折扣。针对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物产、风俗方面的资料,自己也在网上下载了有关资料,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仍不完善,我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补充。另外,我教给孩子们如何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我的适时调控,这一次的实践作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策略: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作出反应与调整。这样做有利于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和谐相生。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愿它带给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无限精彩。
一、在活动中生成
[案例一:《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片段]
学生在回忆与同学共同成长的感人事迹之后,教师引导:“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呢?”
生:“我想现在就为我的好朋友唱一首歌。”
师微笑着说:“这个主意真不错,你的好朋友一定会很高兴的,大家欢迎吧!”
学生唱起了《找朋友》。(老师和其余学生拍着节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我想给我的朋友做一张贺卡。”
生:“我想画一幅画。”
生:“我想写一封信。”
……
师:“大家想的这些方式都很棒,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与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开始行动了。
策略:教师善于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正是这些差异,能转化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尽管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但教师还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以学生真实的活动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更加精彩。这一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后有效地预约了生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化为有效生成的可行性就越强。
二、在体验中生成
[案例二:《我长大了》教学片段]
学生在热烈地交流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变化,有的说自己跑步跑得更快了,有的说最近写字有进步了,有的当众转起了呼啦圈,有的拿出了最近作的画……孩子们在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验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了,满脸自信地说:“我会拉二胡了!”于是出现了以下片段:
师:请你现场演奏一支曲子吧!
(小女孩拿起二胡拉了起来,声音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不成调。下面的孩子一阵哄笑,议论纷纷、小女孩停止演奏,不知所措。)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真难听!”“拉的是什么呀?”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吧。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有的拿着二胡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憋足了劲还拉不出一个音,有的突然拉出了一个怪声,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拉二胡可真难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们行!(听了他的话,那个拉二胡孩子的眼睛更亮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孩子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努力,以后一定会拉得更好。(面对全班同学)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策略: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可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上面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试拉二胡”的环节中自悟、自省并获得教育。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别人的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三、在争论中生成
[案例三:《不一样的朋友》教学片段]
教学《不一样的朋友》这一活动主题时,同学们在合作小组中就小学生该不该交网友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认为交网友有许多弊端,不利于成长,小学生不该交网友。有同学认为在网上认识一些远方的朋友,彼此说说心里话,相互获取一些信息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学会网上交友。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不应对交网友谈虎色变,但应做到谨慎交友,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迷网络,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策略:适时点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品德课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在争论中完善观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综合地把握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
四、在实践中生成
[案例四:《祖国的宝岛——臺湾》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主题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搜集有关台湾的风景、物产、风土人情等资料。课前,我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了解,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搜集的资料中关于台湾风景的内容比较丰富,物产、风俗方面的资料比较缺少。第二,学生只是简单地摘录、剪贴现成的资料,大段文字没有认真理解,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必将大打折扣。针对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物产、风俗方面的资料,自己也在网上下载了有关资料,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仍不完善,我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补充。另外,我教给孩子们如何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我的适时调控,这一次的实践作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策略: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作出反应与调整。这样做有利于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和谐相生。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愿它带给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