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也称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通常,个体的人文素养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礼仪修养、政治修养,增强学生处事修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全面性和历史性,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使得学生在专业技术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身的工作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现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明显特征就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功利性",即强调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率,以谋得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此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唯理智主义的倾向,误以为高等教育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高技术的人才。这种偏重认知的教育指导思想,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学生的"情感饥渴"。本科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经历了高考的"奋战",深感"身心疲惫",不愿意再学习,只想"混混日子"。这些学生学习上被动,精神上消极压抑,不思进取。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认知和情感失衡的"单面人",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另一方而,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近些年许多本科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如果他们不具备良好的素质,不思进取,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成这一局面的直接根源之一,就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教师的人文素质欠缺
  海姆·吉诺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工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羞辱一个学生,也可以迁就一个学生;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强调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说明,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建国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的教育一直处于"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面向、过重的功利主义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状态,与现实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就欠缺。依靠他们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不能不说足杯水车薪。
  (三)人文课程的科学设置欠缺
  高等院校大多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来考虑,使学生得到的人文知识较为凌乱。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加强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于是减少了文化课时。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已经增设了文科课程,但对于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只是"任选",而不是"必修"、"必选"。这种形式上的文理结合根本没有真正体现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开设科学的人文类课程至关重要,因为人文学科作为一种完善的体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用人文精神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必须把人文精神这一重要指导思想运用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因为它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只有精神才能培育精神,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前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将一块没吃完的饼干扔到垃圾筒里,老师看见了,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捡起这块饼干,当着学生们的面把它吃了。这就是教师高尚人格的体现,是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向纵深层次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大进行长期人文教育的师资培训,并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营造校园生活的人文气氛
  学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人文气氛的构建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教育的非干涉性;(2)学生的安全感;(3)团体中学习的合作与沟通;(4)学生的满意度;(5) 多元智能和性向的尊重;(6)组织结构的多样化;(7)对主动探索的激励;(8)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和设施;(9)宽容而有智力挑战的学校文化环境。但是学校人文环境的构建不是一个不受外部影响的独立过程。社会是纷繁复杂的,要想在学校内部建设一个超然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应该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分析、探讨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步人社会。因此,高等院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并不是建设一个十分完美的"世外桃源",而是要以社会环境的现实性为前提。如果所构建的人文环境脱离了现实,就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社会才能越发健康地向前发展。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题,没有人文教育的等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必修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的问题。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自身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其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把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首选放在对高中生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上,主要开
期刊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可以用音乐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
期刊
本文对渗透变形试验研究中,诸如试样尺寸与数量,试验历时,用水温度与含气量,以及室内、外试验的关系等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对试验破坏标准与判断等,提
感悟一词,"感"是学生运用视听感官摄入文本内容;"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调动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使文本内容的结构、逻辑、意义、思想由内含转化为显现。由此可见,感悟是学生自己通过视、读、思来领会文本内容,是学生内化的过程。由此许多老师就认为感悟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老师无需也无法帮助或参与学生的感悟过程,因此对学生感悟的过程和结果不加以控制,甚至于许多教师认为无法控制。学生幸而悟
期刊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依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学生学习活动及心理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作法。  一、建立师生感情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对任课教师的感情密切相关。学生认为你对他好,他们就会更加认真听你的课,虚心向你求教,完成作业。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组织纪律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关怀和爱护。我重不冷落和歧视他们,而是让他们也得到
期刊
我们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基本道理,同样在英语教学中想要彻底转变学困生,首先得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注意通过学困生的转化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将自己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一些理解和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中,不切合学生实际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实质上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形成往往是一
期刊
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审美因素,如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语言,诗歌中的意境、意向,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课堂美学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感受优美的
期刊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识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首要站台,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应得到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识字活动是通过眼、耳、手等渠道获取信息,从而形成对神经中枢的刺激,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识字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激励性。努力做到识字教学的生活化、游戏化与创新化。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