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乐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一个中国独有的——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这一民间习俗,在逐渐腾飞的现代化社会和人们愈加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慢慢地淡化了,它似乎不再是那么地令人期待,尽管有着火红的灯笼,喜庆的春联,以及最讨小孩子们欢喜的一块块麻糖、一个个肉馅饺子,但在平日里就很充裕的物质基础上,这也仅仅成为了一个民俗,而似乎只有老人家们,还在坚守着,那一份企盼和羁绊。
  往昔,虽拥有了和平,可是各种生活上的压力化作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痛楚。饥荒,瘟疫,多子,多难,化作一位岁月的匠人,在老一辈人的脸上,雕刻出了风霜的痕迹,使他们的面庞,失去了光彩,倒像是个风干的橘子。以前,我并不理解这些深奥的问题,可是通过姥姥姥爷,我逐渐明白了。
  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再加上家境的窘迫,刚读完高中的姥姥放弃了继续完成学业的选择,回到了家乡,认识了姥爷,姥爷是在城里当兵的,姥姥便做了会计,由于姥姥姥爷的双亲都是农户,根本没有固定的收入,只能依靠姥姥姥爷。后来又有了妈妈、姨妈,这些来自家庭的开销迫使他们省吃俭用,以微薄的薪水来养活这个家。
  苦尽甘来,妈妈和姨妈终于长大了,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姥姥姥爷却在该享福的時候,仍然抱有那种难以割舍的态度。早年清苦的生活使姥姥和姥爷养成了“能省就省”的作风,从姥爷用了数十年的眼镜盒,到姥姥晚上为了省电而从不开灯炒菜的习惯,他们注重生活中每一处他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同时谢绝来自子女的一份份孝心,却又一味地为子女付出着,他们互相牵绊,时刻警醒着对方和自己,仿佛“不能享清福”这一概念已成为了刻在心底里的条约。可每当假期来临,抑或逢年过节,我和妈妈去姥姥家住的时候,姥姥便会破例,无论早、中、晚,姥姥姥爷都会烹饪鱼肉和最拿手的饭菜,像招呼客人般似的盛情款待。我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直到和姥姥的一次谈话,点醒了我。
  那次只是偶然谈起了个人爱好,姥姥说她,最喜欢过年,因为这样,就可以见到我们,最爱吃的食物——是饺子。我在惊讶姥姥喜欢这平常我们已经吃腻的饺子之余,更多的,是疑惑不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是要吃饺子的,每回姥姥都会包荤素两馅的饺子,所以会剩下很多,姥姥却像预算好似的,挨个打包,分塞在姨妈和妈妈的手中,说拿回去吃。但那是姥姥最爱吃的东西啊!为什么这样,无私地奉献给后人?我没有再继续追问这看似深奥,实则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刻内涵的问题,答案,已然在我心底。其实,我们都早已厌倦了吃饺子,可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社会活动,让一家人,相聚在了一起。那份蕴含在年味中哪怕是对于我来说隔了一代的亲情,依然拥有火热的温度,这不正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吗?我顿悟了。世间,便是这样构成的。客观的外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也好,主观上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好,又或许老一辈的人都是这样,但又有谁能不被这种精神打动呢?
  又要过年了,我一定要抓紧完成学习任务,多去拜访几次姥姥姥爷,送去几份祝福,破上几次例,包上几顿饺子。他们自己,也就能多吃上些少有享受的东西,大家,都很快乐。
  自此,我明白了老人为什么会期待过年。过年本身,并不值得期待,而是它被赋予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啊!
  我同老人,一齐期待着过年。
  学校:大同市博盛中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来办。”是的,腊八过后,年味就会越来越浓了。  过去,大同一进入腊月孩子们就特别高兴,因为能吃"腊八粥"。“喝了腊八粥,年年好兆头。”按照传统习俗,人们在腊八节都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今天,腊八粥还继续吃着,“腊八节扫屋”这一习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腊八节扫屋”是流传下来的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大扫除,把一年来的灰尘与晦气都通通打扫干净,以来迎
期刊
河东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酒文化,亦源于河东。特别是历史名酒“蒲州桑落酒”,自北魏以来一直是历代朝廷贡品。  仪狄造酒 始于夏禹  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六引《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以上古文的意
期刊
平时也顾不上给家里买东西,只能抽周末空闲时间,到家附近的一家果蔬小店,买些蔬菜或是水果。  小店,确实不大,占地十来平米。一对六十左右的老夫妻,经营着小店。我搬到附近以后,才和这家店主慢慢地熟络了起来。  甭看小店不大,从店主的口中得知,她们经营这店面,也够二十多个年头了。进入小店,架上的调料品,地上的水果或是蔬菜,摆放得干净且整齐。店主老王称,这小店就如他的家,家里利索了,自己心里才能清静。  
期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这里把过春节,叫作“过大年”。在家乡的年里,有三大习俗必不可少。  熬年夜  “ 熬年夜”是春节的首要习俗,时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至少要熬到第二天的零点。爸爸说他小的时侯熬年夜虽开心,但比较单调,大烩菜和饺子是一家人最奢侈的排场,挑灯笼串街,放上一挂鞭炮,是孩子们最大的欢喜!  而今,我们的年夜饭格外丰盛,妈妈常说:“如今社会好,天天赛过年。”吃完年夜饭,我
期刊
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许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让我们感到温暖。也许仅是举手之劳,就能滋润我们的心田,令我们感动。  还记得那是一个冬日,校园里除了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就只剩下北风呼啸而过时发出的呜咽声以及吹过门缝时的哨音。平日喧闹的鸟雀似乎也被这样的声音吓破了胆,缩在窝里不肯露头。在这样的天气里如何取暖成了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  也許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吧,原本门可罗雀的热水间突然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我一
期刊
提起古都,你会想到哪座城市?是坐拥紫禁城的北京,浸润在六朝烟雨的南京,见证大唐盛景的西安,抑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洛阳?  很少有人会想起山西大同,尽管身为北魏首都、辽和金的陪都,它在人们心中的古韵甚至比不上同省晋中市的平遥古城。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晋北门户的大同虽然承受了千百年的烽烟,不过作为历史的补偿,来来往往的帝王也给大同留下了大笔的文化遗产。  不同于其他古都,大同的
期刊
春往往象征着无尽的生机,美丽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大地万物复苏,似乎一切都美得令人赞叹。 2020年的春天,让我们对春有了新的认识。人人都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原来大街上的人潮涌动到街上的空无一人,一切都仿佛是那么地突然。  新冠疫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  因为它,学生们上着网课,家长们上不了班。我们无法忘记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前线,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支援
期刊
当我在新颖别致的大同南站乘坐“和谐”号高铁列车出发或返回时,当我看到南北向的御河上一字排开的北环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迎宾桥、南环桥和开源桥等七座形态各异的现代化高技术大桥凌空飞越东西两岸时,当我乘坐公交车往来穿梭于古城和御东新区的御河西路、御河东路、滨河路、魏都大道、云中路、西环路、南环路、迎宾街、北都街、永和路、文兴路、恒源路、文盛街、云州街、云山街、兴云街、永固街、西京街、恒安街、重熙
期刊
去唐河大峡谷是在今年夏季的一天,午后从上车河参观出来,有人提议走下公路到河边去看看,本来是想下到河滩看一眼就返回,没想到下去一走,就舍不得离开了。唐河水清清澈澈,急急地由北向南流淌着,助着游兴,大家迈开步子,沿着唐河西畔的健身跑道,从南往北走去,一直走了有十余公里,直到太阳西沉,我们才收起兴致乘车往回返。  峡谷深深深几许  一个美的景点,光有山还不行,要有山有水才有灵性,才可称为胜景,而唐河大峡
期刊
刚刚告别了初中生活的我,踏入自己心仪的高中,在每天有些不适应的生活中依然有些小窃喜,也在每天快节奏的生活中忽略了许多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身边感人的一瞬间。偶尔在用脑空余的时间里,感慨以前的不懂事,想着如何更好地度过这三年时光。学校食堂的大门正对着操场,正对着每日的黄昏。每日吃饱喝足后,便迎着落日余晖,与同学说说笑笑,一天、两天,我爱上了这一幅幅落日图,想用照相机将它定格,也想用水彩将它记录。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