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
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民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烟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猛增,主要有:碳化物(如CO、CO2)、硫化物(如SO2、H2S)、氮化物(如NO、NO2、NH3)、有机化合物(如甲醛、酮、焦油)等。据最新统计,现在每年仅CO2的排放量就达5×1012kg,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分别对这些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除了给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教师还应列举各国出现的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和危害。
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时,指出空调、冰箱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有增无减,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据专家评估报告表明,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二、与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
水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液废渣。造纸、冶金、化工等工业重金属可溶盐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倒,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人类及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所产生的酸雨会使湖泊水变成酸性,使湖泊中的铅、锰及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大,引起水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时可使湖泊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如,美国纽约东北部的阿几隆达克山区214个湖泊中,pH值在5以下的已达半数之多,82个湖泊已无鱼类生存。酸雨浸渍了土壤后,使铝元素和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体,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事实证明,污染一个水域只要几年时间,但对污染的治理,人类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讲“水资源危机和污染”时,给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面临水危机,其中有3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中。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匀,水污染加剧,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城市和工业污水的灌溉,工业废渣、垃圾的堆放,化肥农药的滥用,森林的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1993年,安徽某地因灌溉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使10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因此,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千百来,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态度是尊重和爱惜的,中国人要知道怎样保护土地。
此外,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一定要将废液按指定位置倾倒或回收,然后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为了使环保教育更加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去看一看,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学生增强的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环保的真正卫士。
(责任编辑罗艳)
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民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烟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猛增,主要有:碳化物(如CO、CO2)、硫化物(如SO2、H2S)、氮化物(如NO、NO2、NH3)、有机化合物(如甲醛、酮、焦油)等。据最新统计,现在每年仅CO2的排放量就达5×1012kg,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分别对这些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除了给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教师还应列举各国出现的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和危害。
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时,指出空调、冰箱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有增无减,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据专家评估报告表明,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二、与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
水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液废渣。造纸、冶金、化工等工业重金属可溶盐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倒,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人类及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所产生的酸雨会使湖泊水变成酸性,使湖泊中的铅、锰及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大,引起水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时可使湖泊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如,美国纽约东北部的阿几隆达克山区214个湖泊中,pH值在5以下的已达半数之多,82个湖泊已无鱼类生存。酸雨浸渍了土壤后,使铝元素和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体,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事实证明,污染一个水域只要几年时间,但对污染的治理,人类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讲“水资源危机和污染”时,给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面临水危机,其中有3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中。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匀,水污染加剧,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城市和工业污水的灌溉,工业废渣、垃圾的堆放,化肥农药的滥用,森林的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1993年,安徽某地因灌溉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使10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因此,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千百来,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态度是尊重和爱惜的,中国人要知道怎样保护土地。
此外,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一定要将废液按指定位置倾倒或回收,然后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为了使环保教育更加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去看一看,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学生增强的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环保的真正卫士。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