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盛宴,动口先动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l1132058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浩然表演口技,惊艳四座

口技叫响一溪鸭子


  方浩然1990年出生在浙江淳安农村,从小就对大自然的声音着迷,尤其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读小学时,有一次经过村子的小溪边,他一时兴起学了一声鸭子叫,整条小溪里的鸭子都跟着叫了起来。这让方浩然觉得很有趣。
  后来,方浩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口技表演,并了解到这是门民间艺术。恰逢县城举办才艺比赛,方浩然就买了一盘《曲苑杂坛》的光盘,跟着节目学口技,没想到参加比赛时竟获得了二等奖。
  2008年,方浩然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国宝级口技大师牛玉亮,并拜其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口技。
  牛玉亮告诉他,口技作为一门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起源于古代。那时人们为了狩猎,经常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引诱它们。口技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盛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能使听者身临其境。
  其实学习口技并不简单,每一种声音的模仿,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研磨。“这不是老师教了你,你马上就能模仿的,必须自己去控制口腔里平时不太用到的某组肌肉。”方浩然说,这种“控制”,远不止是让肌肉活动那么简单。对于口技表演来说,某组口腔肌肉的拉伸力度、震动频率相差一丝一毫,发出的声音都会有巨大差别。
  模仿动物的语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但口技人要想学得像,还得倾入情感去跟动物互动、沟通。在学习过程中,方浩然时常跑到深山老林里,聆听大自然中动物的叫声,并且认真琢磨它们的生活习性。
  很快,方浩然就能模仿出30多种鸟叫声,甚至还能模仿鸟儿的情绪。有一次他在树底下练功,看到远处有只乌鸦,他想把它引过来,于是就模仿出乌鸦受伤后呼唤同伴的声音,结果那只乌鸦听到声音,真的飞过来,在树上盘旋,一直在找它的伙伴。

复原《口技》表演


  中学课本里一篇清代林嗣环所写的名为《口技》的文言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方浩然读到时颇感震惊,对表演者更是崇拜异常。
  2011年5月23日,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坚定了方浩然学习和传承非遗口技的决心。一次,他对牛玉亮说,想把中学课文《口技》里描述的场景复原出来,在舞台上表演。牛玉亮听后吓了一跳,这里面需要用声音来表达的情节太多、太复杂了,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拟音工程”。正因难度太高,上百年来还没有一人能将其表演出来,这更激起了方浩然的挑战欲。
  此后,根据《口技》中描绘的场景,方浩然开始一点点摸索。比如文中“火起”,提到“泼水声”,这在表演中需要用木质算盘作为道具。为了完美体现泼水声响,方浩然花了一年多时间,从亲戚家、地摊上、网上淘来了许多老算盘,一一仔细比较音质,最终确定了最适合模仿水声的算盘。
  2015年6月12日,方浩然在众多艺术家的见证下,挑战复原表演名篇《口技》成功。很快,方浩然被请上北京35中学的非遗课堂,他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上百名师生叹为观止。一位老师感慨:“许多人了解口技,都是从《口技》这篇课文开始的。文章中描写火起时的嘈杂之声,逼真到令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竟全然出自口技师的表演。”  看到学生的反应,方浩然有了将口技表演拍摄成视频的打算,这样当学生学到《口技》这篇课文时,就能亲眼目睹口技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了。
  2019年11月,方浩然在《诗意中国》的舞台上,配合着诗意出题官庞玮的《口技》朗诵,在布帘背后发出各种声音:小儿啼哭声、妇人嗔怪声、丈夫打鼾声乃至泼水声、火声、碗碎声……声音此起彼伏,在场观众无不屏住呼吸,生怕扰了这场听觉盛宴。表演完毕,布帘落下,正如《口技》所写,不过“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全场掌声雷动。

一张嘴开启听觉盛宴


  传统口技表演内容多为农耕文化,比如乡村里弹棉花、木匠拉锯、木质独轮车与地面摩擦等的声音,观众对其接受度较低。如何将传统口技,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时尚形式展现出来,成了摆在方浩然面前的难题。
  作为非遗传承人,方浩然一方面学习前辈积累下来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开发“新声音”。除了动物语言,方浩然还模仿出了电影里手枪、大炮、飞机、坦克、手机铃声……这些声音吸引了年轻的观众。比如方浩然用小舌发音,模仿出战斗机飞行的声音。小舌是位于人体口腔内软腭游离缘向下突出的部分,无论是汉语发音还是英语发音,都用不到这块组织。为了准确地用小舌发出声音,方浩然坚持每天练习,不断琢磨,最终在三个多月后,成功掌握了这种发音技能。听过他配音的网友说:“别骗我,他嘴里肯定有架直升机。”
方浩然在工作室录音
非遺公益行
:到农民工子弟学校表演

  方浩然还利用创新出来的口技声音给《偷袭珍珠港》《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电影配音。他在给《阿凡达》配音时,单靠一张嘴,就还原了这部影片中最激烈的场面:爆破声、机枪声,包括鸟的翅膀在风中扇动的声音。他甚至能让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与自然界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让原音、配音真假难辨,令人拍案叫绝。
  “闭上眼睛感受一场听觉盛宴,这就是中国传统技艺的力量。”方浩然的表演让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迷上了口技,不少人提出要拜他为师。作为口技非遗传承人,方浩然编写了一本《中国口技教程》,并且每周会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一个半小时的口技课程,传授口技技法,讲述口技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方浩然看来,口技是宝贵的技艺,他有能力,更有责任要把它传承下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团队支持。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都建立在“团队支持”之上。然而,“人心”又是最难收服的,如何把组织中的“人”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是管理学中的难点。  《心》这本书是稻盛和夫总结一生管理经验和人生思考,筹备十年而成。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理解“人心”这一课题,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用“利他之心”,建立愿景。这是团队
期刊
今年春天,过得极不平静。心情不平静的时候,读书是种缓解。  疫情初期,因对传染病了解甚少,我读了几本有关瘟疫方面的書:毛姆的《面纱》、加缪的《鼠疫》、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还有毕淑敏的《花冠病毒》。  《面纱》里,涉及的传染病是霍乱。《鼠疫》里提到另外一种传染病:鼠疫。这是种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大流行。染病的人痛苦不堪,没染病的人心烦意乱。读此书时,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此时正
期刊
赖宣治  对赖宣治而言,成功的意义不是胸前金灿灿的奖牌,而是跳绳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坚定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才是跳绳的魅力所在。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  赖宣治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信宜市的一个乡村小镇。2010年,赖宣治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全校150多名学生,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半是本地的农村孩子。学校的体育设施
期刊
郝铭鉴是《咬文嚼字》《编辑学刊》主编,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他从1995年创《咬文嚼字》后,一直以规范汉语言文字为己任,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字生活。郝铭鉴“语林啄木鸟”  1995年,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唯独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郝铭鉴看到当时一些报刊杂志的错句别字后,心里很沉痛。引领文化的报刊杂志尚且出错,又如何引
期刊
张保国  每一次出警,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博弈。整整20年,张保国每天都在与“炸弹”打交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这些至高荣誉背后有他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潜心工作  张保国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的日子,他每天与弹药相伴,拆弹装弹,研究构造原理、危险系数。  张保国的努力为他带来
期刊
在医药界,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各自带领着团队,创造出业界的一个个传奇。2020年2月底公布的《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钟慧娟和丈夫孙飘扬的总身家近2000亿元,紧跟在马云、马化腾、许家印三人之后,和李嘉诚并列国内榜单第四。情投意合  1982年,21岁的钟慧娟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延安中学当化学老师。孙飘扬24岁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做技术
期刊
政治经济学里讲“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这是传统的定价法。如今这个定价法则,正在渐渐被体验经济动摇。  关于体验经济,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某坚果食品的电商,其产品体验从用户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每一個包装坚果的箱子上都会贴着一段手写的文字:“快递叔叔,我要到我主人那了,你一定要轻拿轻放哦。”打开包裹后会发现,每一包坚果都送了一个果壳袋,方便把果壳放在里面;打开坚果的包装袋后,每一个袋
期刊
小才女毅然出国吴霜  吴霜的母亲新凤霞是“评剧皇后”,父亲吴祖光是著名戏剧大师。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总爱坐在书房里,痴痴狂狂写他的戏剧。吴霜上面有两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小跟着母亲泡在剧场里,似乎天生就有表演才能。小时候经常把院子当做舞台,唱、演、舞节目繁多。有时还拉着两个哥哥做配角:大哥是报幕员,二哥是伴舞。观众不仅仅是全家人,还有许多客人。有一次,电影演员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从上海来吴
期刊
劉郑伊  2018年7月,刘郑伊从部队院校毕业后选择献身边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自深入骨髓的边疆血脉。作为“边三代”的刘郑伊,接过父辈的旗帜,沿着父辈的足迹,接力巡逻在边防线上,续写一家三代的戍边故事。戍边30载,欠马一条命  1964年,19岁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青年刘水信告别学校,参军入伍。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北行驶,颠簸七天七夜后,终于抵达终点。
期刊
设计师张彦  一无资金,二无客源,张彦凭着一腔热爱,一针一线创作中国刺绣,将中国文化呈现在旗袍上。他24岁时闯进纽约时装周,成为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时装舞台上,让中国风越刮越强劲。迷上手工刺绣  1994年,張彦出生于沈阳一户普通人家。他从小对美有敏锐感悟,初中时就喜欢看时尚杂志,对新潮服饰着迷。在电视里看到模特们穿着飘逸的时装,在T台款款走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