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时代,我眼中的数学是“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数学是复杂的计算,详细的过程,抽象的公式,枯燥的推理……
初为人师,登上讲台,执教数学,我与学生们一起呆在教室里,埋头苦干着纸上谈兵的数学。
课改的春风吹来,它说,数学不仅仅是数学,数学还是生活,数学还是实践,数学还是应用……放眼望去,在我们的周围,校园里、社会上、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人民币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计算,这样的实践活动,比之纯粹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个模拟场景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做数学”
加强实践活动是未来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更有意义,让学生在亲自的探索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纠偏的过程,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将一张长18.84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做成圆柱的侧面,要给它配上适当的底面,”通过计算,学生得到了两个结果:第一种情况是配上半径是2厘米的圆形底面;第二种情况是配上半径3厘米的圆形底面,但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却发现,按题目中的有关数据备好材料后,将长方形纸围成圆柱的侧面后,配到圆形纸片上,大小不一致,实际比圆形底面要小一点,事后,学生经过分析,找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在实际制作的时候,准备的材料需要预留一点粘贴的面积。还有学生又悟到了为什么此类问题在取近似值的时候要用“五人法”的道理。
一次看似简单的实践作业,却让学生感悟到了这么多生活实际中的数学知识,真是事半功倍啊!“人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学生就能体验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
三、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重视知识的数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生活实践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
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获取主题,引导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去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领到任务后,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谈设想、说方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达成了一致共识:先确定测量的方法,然后开始分组行动,有的学生负责借测量工具,有的负责进行实地测量,有的负责汇总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进行计算,在分头行动的过程中,有学生直接从总务处老师那里获得了正确的数据,教师就引导他们:我们进行测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活动得到更多其他的收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重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似学生又发现问题了:为什么通过测量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际正确的数据并不一致呢?通过分析,他们找到了原因:原来,由于测量条件的限制,所取得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教师最后鼓励他们:虽然没有得到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并不意味着这次实践活动的失败,这是中于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相反,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并动脑解决了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索实践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数学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大舞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初为人师,登上讲台,执教数学,我与学生们一起呆在教室里,埋头苦干着纸上谈兵的数学。
课改的春风吹来,它说,数学不仅仅是数学,数学还是生活,数学还是实践,数学还是应用……放眼望去,在我们的周围,校园里、社会上、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人民币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计算,这样的实践活动,比之纯粹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个模拟场景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做数学”
加强实践活动是未来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更有意义,让学生在亲自的探索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纠偏的过程,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将一张长18.84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做成圆柱的侧面,要给它配上适当的底面,”通过计算,学生得到了两个结果:第一种情况是配上半径是2厘米的圆形底面;第二种情况是配上半径3厘米的圆形底面,但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却发现,按题目中的有关数据备好材料后,将长方形纸围成圆柱的侧面后,配到圆形纸片上,大小不一致,实际比圆形底面要小一点,事后,学生经过分析,找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在实际制作的时候,准备的材料需要预留一点粘贴的面积。还有学生又悟到了为什么此类问题在取近似值的时候要用“五人法”的道理。
一次看似简单的实践作业,却让学生感悟到了这么多生活实际中的数学知识,真是事半功倍啊!“人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学生就能体验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
三、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重视知识的数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生活实践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
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获取主题,引导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去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领到任务后,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谈设想、说方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达成了一致共识:先确定测量的方法,然后开始分组行动,有的学生负责借测量工具,有的负责进行实地测量,有的负责汇总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进行计算,在分头行动的过程中,有学生直接从总务处老师那里获得了正确的数据,教师就引导他们:我们进行测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活动得到更多其他的收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重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似学生又发现问题了:为什么通过测量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际正确的数据并不一致呢?通过分析,他们找到了原因:原来,由于测量条件的限制,所取得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教师最后鼓励他们:虽然没有得到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并不意味着这次实践活动的失败,这是中于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相反,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并动脑解决了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索实践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数学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大舞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