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常识。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林彪、“四人帮”猖獗横行的时候,广大理论工作者却不敢完整地、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那时只能讲矛盾的斗争性、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不能讲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谁要是敢于讲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轻者被批判为“形而上学”,重者被斥为反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总之,那是“修正主义”观点。
  事实上,发展既是对立面的斗争,又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判那种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或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时,指出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和褊狭的。“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2页)
  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发展动力。
  因此,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尽管列宁在生前未能看到《自然辩证法》),指出:“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这是因为发展既是“对立面的‘斗争’”,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哲学笔记》,第408页)。列宁讲的何等明确啊:“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客观世界正因为如此,才能“自己运动”,才有“蓬勃的生活”,而人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才能与客观辩证法相符合,才不致于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从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恩格斯、列宁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更加精炼而明确地强调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科学论断,足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矛盾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但是,过去有的同志往往未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上述科学论断,在培养干部的哲学课堂上,只强调“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只讲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不讲“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以及那个顾问在意识形态领域滥施淫威,推行封建法西斯专政时,只准讲“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把辩证法歪曲为“斗争就是一切”,辩证法只剩下一个“斗、斗、斗”,并且把斗争的锋芒完全搞颠倒了,以致人们对“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原理讳莫如深,根本不敢讲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甚至对列宁为什么在“斗争”二字上专门加上引号的科学含意,也不加思索,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在引用列宁的这句话时,甚至违背列宁的意思,干脆把“斗争”二字的引号取掉了,从而把事物发展的动力仅仅归结为脱离“矛盾同一性”的“矛盾斗争性”、脱离“对立面的统一”的“对立面的斗争”,终于陷入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给党的理论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害。
  现在,我们对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不应再有任何怀疑和顾虑了。应当把林彪、“四人帮”和那个顾问所强加给“矛盾同一性”的种种非难,彻底推倒,真正恢复“矛盾同一性”的本来面目。
  客观辩证法证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无论是非对抗性矛盾还是对抗性矛盾,矛盾的同一性都是和矛盾的斗争性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否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论。认为在非对抗性矛盾中,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在对抗性矛盾中则不然,这种“例外论”,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论,不是彻底的辩证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为要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何以是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所谓矛盾的同一性,指的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果矛盾双方没有这种同一性,矛盾的任何一方都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的矛盾斗争、发展和转化,等等,也就无从谈起。
  例如,在有机界中,从植物到动物,直至人类的基本矛盾,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的统一。而同化和异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密切而不可分割的,没有同化就无所谓异化,没有异化也就无所谓同化。有机体正是在同化和异化的又同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中才得以维持生命和发展的。试想,在有机体中,如果同化和异化只是相互排斥、彼此斗争,而根本没有同一性,这个有机体还能够存在吗?它又如何发展变化呢?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社会,不管是阶级对抗的社会,还是非对抗的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只有矛盾的斗争,而没有矛盾的同一,生产方式就无法形成,也无法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人类社会的各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无法出现和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史就势必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而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仅它本身不能够存在,不能够发展,同时也就更不能为转化到较高一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革命的前提。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岂不是或者永远停滞不前,或者长期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吗?当然,事实决非如此。事实是,人类社会总是有规律的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走向另一种更高一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且,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经过充分发展之后,才能走向没落阶段,才能为较高一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所有这些,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统一又斗争的推动下,才得以实现。这就是辩证法,就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并不是说两者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其作用都是等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就以社会矛盾来说,一般说来,在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中,斗争性的作用比较显著,在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中,同一性的作用则比较显著;在新的矛盾同一体刚刚产生或产生后的一段时期内,同一性的作用比较显著,在社会发展的后期,斗争性的作用则比较显著,等等。然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并非作用比较显著的一方可以单独推动事物的发展。
  我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又统一又斗争,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的情况,就应当做具体的辩证的分析。事实上,有时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有时它们之间的矛盾统一则是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后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激起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直接起来革命,为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这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主要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和充分,以至于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无法继续发展。
  但是,当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这时候,我们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同一性已经成了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面建立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尽管还是客观存在的,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二者的矛盾统一是主流,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不能片面理解为总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所造成的,还有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所造成的矛盾。这后一种情况,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半封建的国家,资本主义很不发达,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和实行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造以后,尤为突出。这时,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无比优越性,充分看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同一性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尽快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状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实践证明,凡是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一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因而在实践上尽可能使二者的矛盾统一起来的时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迅速地前进;凡是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矛盾统一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而又片面认为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一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甚至当着一种新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与群众和干部的觉悟程度及管理经验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不久,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刚刚开始发挥,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使之进一步完善起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的时候,又热衷于新的变革,使生产关系不适当地走在生产力的前面,这不仅达不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且会使它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到头来又不得不花费很大气力,对生产关系重新进行调整,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统一,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迅速而又稳健地前进。当然,我们也必须反对另一种倾向,即当着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确实落后了,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力,还不敢或不愿改革的保守思想。总之,我们为要求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经常注意并采取稳妥的措施,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真正统一起来,因为它们的矛盾统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主要方面。顺便说一说,即使如此,统一总是相对的,完全一致是办不到的。
  我们讲矛盾的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和“阶级调和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就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典型的对抗性阶级矛盾来说,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无疑是很尖锐激烈的,并且是推动社会发展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但这斗争性不是动力的全部,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正是在和资产阶级的又斗争又统一的条件下,不断由自在的阶级锻炼成长为认识到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自为阶级”;正是在这个又统一又斗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而且锻造了将要拿起这个武器,做它的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这难道不正是说明矛盾同一性既是推动事物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而又和“阶级调和论”毫不相干的吗?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是这个动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我们要很好地学习这个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处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诸多矛盾,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1.引言所有封闭结构中的消防系统都应有火灾发生初期阶段(轰燃前)的早期报警和火灾控制措施。因此,了解轰燃的判据在消防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此问题是利用热平衡方程式进行研究的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本文主要结合新教材,就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入探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 情境教学法 应用策略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出显著的教学价值和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情境教学法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央空调在商业和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央空调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能耗运行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在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板书:动作)  一、名家引路,品文悟法  师:老师出示3个句子,每个句子里藏着一种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同学们通过回答句子后面的问题,思考、分析、归纳这一方法。(屏展活动要求)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句子。  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经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问题:“迎”和
患者,女,35岁。于1986年主诉间断咳嗽、咯血两年多,在当地医院诊为“肺炎”,“肺结核”,治疗一年余,时好时发,并血痰不断,痰结核菌(一),抗痨无效,要求胸外科手术,于1986年12
一、语文学习的自我意象及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乌尔兹指出:“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幅自我的‘蓝图’或自我画像。”自我意象就是这幅蓝图或图像,就是我是怎
一、贡献1.民办科技机构灵活机动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为科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2.民办科技机构集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创新模式,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结合,开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第七十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
摘要:本文从校长的带头引领及优化课程设置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深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实现文化立校这一问题。  关键词:特校;文化立校;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2常言道,三流的学校靠人治,二流的学校靠法治,一流的学校靠文治。所谓“人治”,是以管理者的个人权威管理学校,处理校内外各方面关系,民主性缺失,事
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组织,为持有高新技术成果的创业者提供包括资金、信息、人才流动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