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国际茶叶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出发,探寻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优势条件,继而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所面临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已有1500余年历史。作为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国,不管是从茶叶的种植、采摘面积还是从产量上看,我国均处于世界茶叶的大国地位。近些年我国茶叶出口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是茶叶出口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1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出口从2002年的23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1.35万吨,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二,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31.35万吨,同比下降2.82%,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出口欧盟、日本的数量逐年减少。2012年茶叶出口总金额达到10.42亿美元,同比上升11.11%,出口均价虽有提升但相比之下仍偏低。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32.58万吨,金额12.47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92%和19.64%,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在我国出口茶叶中绿茶占70%,其中以眉茶、珠茶等中低档茶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80%以上。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位列前三的有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和美国。摩洛哥长期稳居首位,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近20%。
2013年,浙江、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茶叶出口占比61%,比2004年下降十个百分点。湖北、贵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叶出口大幅提升,分别为5198吨、3000吨和1514吨,同比上升93%、456%和33%,从这些区域性的出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茶产业加速发展,茶产业区域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2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茶叶的出口现状可以了解到,正因为我国茶叶出口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优势,出口额才会稳定增长,品种多样并不断增多。
首先,我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我国的茶文化不断带动茶叶的出口,茶叶出口的一大增长点就在于茶文化;其次,我国茶叶资源生态优势明显,不仅茶区分布广泛,而且茶的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可以说我国丰富的茶资源是茶叶出口发展的前提;茶产品独特也是出口优势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乌龙茶、普洱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不仅如此,我国是世界范围内茶消费最多的国家,巨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这有效地推动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茶产业人才资源丰富。茶叶研究所及高等农业院校每年都培养出众多本硕博毕业生,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辈出。
3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茶文化浓厚、茶叶生产和消费量大,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茶叶生产、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茶叶生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整个茶叶出口的增长。从总体来讲,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3.1附加值低
从出口数据中可看出,我国出口茶叶大多是原料性贴牌中低档产品,均价很低,远低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出口茶叶中原料性和大宗散装茶、贴牌加工占很大比例,这说明我国出口的茶产品技术含量低并且附加值低,造成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出口价格随之增高,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增加了我国茶叶出口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3.2小农经营格局
我国东部地区茶叶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西南地区茶叶生产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大量家庭式的农户经营方式。茶叶经营商也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各厂商经营分散,缺乏联合,未形成产业凝聚力。这造成了整条的茶叶产业链的收益普遍不高,茶农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可见封闭的茶叶生产体系及小农经济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3.3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从国际茶叶消费市场上可以看出,茶叶新产品已经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叶出口发展的新增长点。虽然我国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由于企业创造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比较长,在这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促销资金,因此我国企业一直不是很重视产业研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这样不仅不利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且还限制了茶叶的出口。
3.4品牌张力不够
近年来我国经常有地区性品牌脱颖而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可以说并未形成全球性品牌。中国茶叶品牌张力不够的背后是企业是否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实力,是否有品牌意识。品牌的真正核心是品牌的定位,我國企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定位。很多企业想把历史名茶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但是未能积极宣传历史名茶背后的品类能够给顾客带来的独特好处,扩展茶叶的品类,这是造成我国茶叶出口处于困境的其中一个因素。
3.5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和地区常以保护健康为由,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因此对于茶叶产品而言,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可以算是常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茶产业受限于农药等上游产品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残超标问题,加上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不断变化,我国茶叶出口存在诸多风险。对中国茶叶实施贸易壁垒的贸易伙伴持逐渐增多趋势,由以前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延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多困难,形势堪忧。 3.6国际市场需求
国际上茶叶主流消费为红茶,而我国的红茶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市场,在红茶产品生产、贸易方面,我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国出口的70%为绿茶,生产和国际市场需求并不匹配。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条件限制了红茶的品质,加工企业工艺条件不高使得红茶产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国红茶多为中低档产品,尤其在取消茶叶出口补贴之后,多种因素作用之下造成红茶出口的递减。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严重的不匹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缺乏动力。
4扩大我国茶叶出口的对策
4.1走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
我国茶产业小农经营格局必定影响茶叶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印度、巴基斯坦等产茶大国的政府为了扩大出口均大力扶持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推行茶叶基地建设,我国可借鉴这样的做法,制定明确的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茶叶生产,逐渐形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不断增强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国茶产业会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随着企业的实力会不断壮大,茶叶产品的结构也会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2以科技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茶叶产品的转型升级需依靠科研。因此必须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以科技引领茶叶出口的发展。目前对我国茶叶企业而言,当然可以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实力;除去自主研发之外,企业还可以引进技术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拥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就相当于拥有了嵌入其中的先进技术,或者向发达国家购买技术专利,包括茶叶制作配方、加工程序甚至包装工艺,也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国外技术专家或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学习的方式,间接获取核心关键技术,总之企业必须通过科技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多的利润。
4.3执行行业标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我国政府需尽快加强茶叶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修订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卫生标准,确保茶叶质量过关,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终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在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是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茶叶如果要上市销售,必须符合25项农残标准,这意味着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自觉控制茶叶农残,因此执行行业标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4.4着力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品牌建设的加强不仅有利于出口茶叶附加值的提高,也有利于出口茶叶获得国际市场消费者的认同。虽然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国际市场多数消费者对我国茶叶产品了解有限。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一直以来注重向国际市场消费者宣传本國茶叶新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树立品牌意识,逐步打造带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开展宣传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着眼于消费者,使茶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商品,提高消费者对我国茶叶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
4.5拓展国际市场
绿茶出口的持续增长有力保证了我国茶叶出口的稳步发展,稳固了我国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鉴于绿茶是拉动出口量增长的主因,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向世界不断输出中国茶文化,助推我国绿茶产品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国际市场需求是以红茶为主,而我国主产绿茶的供给格局与之不相符。欧盟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地区,而我国茶叶迄今未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我国绿茶出口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我国企业应在巩固传统绿茶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世界主要红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积极开发红茶产品,开拓红茶市场,逐步提高我国红茶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林. 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5)
[2]刘义,卢山. 中国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3]李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13 (22)
国际茶叶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出发,探寻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优势条件,继而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所面临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已有1500余年历史。作为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国,不管是从茶叶的种植、采摘面积还是从产量上看,我国均处于世界茶叶的大国地位。近些年我国茶叶出口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是茶叶出口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1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出口从2002年的23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1.35万吨,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二,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31.35万吨,同比下降2.82%,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出口欧盟、日本的数量逐年减少。2012年茶叶出口总金额达到10.42亿美元,同比上升11.11%,出口均价虽有提升但相比之下仍偏低。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32.58万吨,金额12.47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92%和19.64%,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在我国出口茶叶中绿茶占70%,其中以眉茶、珠茶等中低档茶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80%以上。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位列前三的有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和美国。摩洛哥长期稳居首位,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近20%。
2013年,浙江、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茶叶出口占比61%,比2004年下降十个百分点。湖北、贵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叶出口大幅提升,分别为5198吨、3000吨和1514吨,同比上升93%、456%和33%,从这些区域性的出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茶产业加速发展,茶产业区域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2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茶叶的出口现状可以了解到,正因为我国茶叶出口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优势,出口额才会稳定增长,品种多样并不断增多。
首先,我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我国的茶文化不断带动茶叶的出口,茶叶出口的一大增长点就在于茶文化;其次,我国茶叶资源生态优势明显,不仅茶区分布广泛,而且茶的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可以说我国丰富的茶资源是茶叶出口发展的前提;茶产品独特也是出口优势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乌龙茶、普洱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不仅如此,我国是世界范围内茶消费最多的国家,巨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这有效地推动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茶产业人才资源丰富。茶叶研究所及高等农业院校每年都培养出众多本硕博毕业生,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辈出。
3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茶文化浓厚、茶叶生产和消费量大,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茶叶生产、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茶叶生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整个茶叶出口的增长。从总体来讲,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3.1附加值低
从出口数据中可看出,我国出口茶叶大多是原料性贴牌中低档产品,均价很低,远低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出口茶叶中原料性和大宗散装茶、贴牌加工占很大比例,这说明我国出口的茶产品技术含量低并且附加值低,造成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出口价格随之增高,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增加了我国茶叶出口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3.2小农经营格局
我国东部地区茶叶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西南地区茶叶生产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大量家庭式的农户经营方式。茶叶经营商也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各厂商经营分散,缺乏联合,未形成产业凝聚力。这造成了整条的茶叶产业链的收益普遍不高,茶农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可见封闭的茶叶生产体系及小农经济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发展。
3.3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从国际茶叶消费市场上可以看出,茶叶新产品已经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叶出口发展的新增长点。虽然我国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由于企业创造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比较长,在这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促销资金,因此我国企业一直不是很重视产业研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这样不仅不利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且还限制了茶叶的出口。
3.4品牌张力不够
近年来我国经常有地区性品牌脱颖而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可以说并未形成全球性品牌。中国茶叶品牌张力不够的背后是企业是否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实力,是否有品牌意识。品牌的真正核心是品牌的定位,我國企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定位。很多企业想把历史名茶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但是未能积极宣传历史名茶背后的品类能够给顾客带来的独特好处,扩展茶叶的品类,这是造成我国茶叶出口处于困境的其中一个因素。
3.5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和地区常以保护健康为由,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因此对于茶叶产品而言,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可以算是常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茶产业受限于农药等上游产品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残超标问题,加上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不断变化,我国茶叶出口存在诸多风险。对中国茶叶实施贸易壁垒的贸易伙伴持逐渐增多趋势,由以前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延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多困难,形势堪忧。 3.6国际市场需求
国际上茶叶主流消费为红茶,而我国的红茶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市场,在红茶产品生产、贸易方面,我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国出口的70%为绿茶,生产和国际市场需求并不匹配。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条件限制了红茶的品质,加工企业工艺条件不高使得红茶产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国红茶多为中低档产品,尤其在取消茶叶出口补贴之后,多种因素作用之下造成红茶出口的递减。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严重的不匹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缺乏动力。
4扩大我国茶叶出口的对策
4.1走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
我国茶产业小农经营格局必定影响茶叶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印度、巴基斯坦等产茶大国的政府为了扩大出口均大力扶持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推行茶叶基地建设,我国可借鉴这样的做法,制定明确的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茶叶生产,逐渐形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不断增强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国茶产业会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随着企业的实力会不断壮大,茶叶产品的结构也会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2以科技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茶叶产品的转型升级需依靠科研。因此必须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以科技引领茶叶出口的发展。目前对我国茶叶企业而言,当然可以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实力;除去自主研发之外,企业还可以引进技术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拥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就相当于拥有了嵌入其中的先进技术,或者向发达国家购买技术专利,包括茶叶制作配方、加工程序甚至包装工艺,也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国外技术专家或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学习的方式,间接获取核心关键技术,总之企业必须通过科技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多的利润。
4.3执行行业标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我国政府需尽快加强茶叶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修订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卫生标准,确保茶叶质量过关,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终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在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是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茶叶如果要上市销售,必须符合25项农残标准,这意味着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自觉控制茶叶农残,因此执行行业标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4.4着力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品牌建设的加强不仅有利于出口茶叶附加值的提高,也有利于出口茶叶获得国际市场消费者的认同。虽然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国际市场多数消费者对我国茶叶产品了解有限。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一直以来注重向国际市场消费者宣传本國茶叶新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树立品牌意识,逐步打造带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开展宣传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着眼于消费者,使茶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商品,提高消费者对我国茶叶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
4.5拓展国际市场
绿茶出口的持续增长有力保证了我国茶叶出口的稳步发展,稳固了我国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鉴于绿茶是拉动出口量增长的主因,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向世界不断输出中国茶文化,助推我国绿茶产品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国际市场需求是以红茶为主,而我国主产绿茶的供给格局与之不相符。欧盟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地区,而我国茶叶迄今未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我国绿茶出口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我国企业应在巩固传统绿茶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世界主要红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积极开发红茶产品,开拓红茶市场,逐步提高我国红茶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林. 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5)
[2]刘义,卢山. 中国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3]李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1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