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在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责任感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责任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在不少的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重回报,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不尊重长辈,工作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学习马虎了事,甚至放任自流……以上的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面对初中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社会现实,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严峻的课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下面是我关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的探究。
一、用好课文作者介绍,让学生在认识名家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通过作者对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强烈责任感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育。例如教学杜甫的诗歌,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杜甫对国家命运、对广大百姓生活的关心。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下,诗人关心的不是自己风烛残年的病体、艰难凄苦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同情大众苍生,对富人浪费的悲痛控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则是他心怀百姓的最有力证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学生明白这博大的情怀源于他心系天下的责任感。这类例子,在中学课本中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作者的高尚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充分挖掘语文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进一步渗透责任教育。
語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深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人文内涵,使之转化为自己做人的某种“营养”,让每一次体验都能够转化成学生自觉发育和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责任情怀的扎实历练。
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注意将责任教育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作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很自然地问学生:如果是你,又将如何担负这份责任呢?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并联系父母亲在这方面的表现畅所欲言。等他们讨论完后,我进一步问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这种责任感呢?这就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课文。有鼓励人们进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有赞颂师生爱国情操的《最后一课》等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篇章。这些课文人物的情怀、操守都闪烁着人生的光辉,显示了人格的力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爱国的情操。
三、借助语文课堂实践,让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精神沟通和情感交融,深化责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我在上《行道树》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它象征了什么呢?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在沟通与交流中将个人与集体有机融合,体会到了一份责任和责任的重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训练,同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找寻其光辉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和完善她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合理地、有效地进行责任教育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浸透责任感教育,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民族、国家以及社会他人强烈的责任感,这才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精华所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在不少的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重回报,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不尊重长辈,工作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学习马虎了事,甚至放任自流……以上的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面对初中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社会现实,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严峻的课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下面是我关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的探究。
一、用好课文作者介绍,让学生在认识名家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通过作者对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强烈责任感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育。例如教学杜甫的诗歌,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杜甫对国家命运、对广大百姓生活的关心。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下,诗人关心的不是自己风烛残年的病体、艰难凄苦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同情大众苍生,对富人浪费的悲痛控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则是他心怀百姓的最有力证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学生明白这博大的情怀源于他心系天下的责任感。这类例子,在中学课本中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作者的高尚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充分挖掘语文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进一步渗透责任教育。
語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深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人文内涵,使之转化为自己做人的某种“营养”,让每一次体验都能够转化成学生自觉发育和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责任情怀的扎实历练。
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注意将责任教育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作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很自然地问学生:如果是你,又将如何担负这份责任呢?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并联系父母亲在这方面的表现畅所欲言。等他们讨论完后,我进一步问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这种责任感呢?这就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课文。有鼓励人们进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有赞颂师生爱国情操的《最后一课》等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篇章。这些课文人物的情怀、操守都闪烁着人生的光辉,显示了人格的力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爱国的情操。
三、借助语文课堂实践,让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精神沟通和情感交融,深化责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我在上《行道树》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它象征了什么呢?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在沟通与交流中将个人与集体有机融合,体会到了一份责任和责任的重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训练,同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找寻其光辉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和完善她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合理地、有效地进行责任教育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浸透责任感教育,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民族、国家以及社会他人强烈的责任感,这才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