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类课程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等角度,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封二-01
胡锦涛总书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刻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突出了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位置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创业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基本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没有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之中。然而,大学生中孕含着的创业激情却在上世纪末对全国各地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发起了“创业计划”大赛的课外活动。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校。2005年1月,为引进KAB,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开始磋商,并在2005年12月份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6年,YEN将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中国6所大学对学生开展KAB教育试点。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反观国内情况,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的落后局面。当前中国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至少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2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开没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3 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4 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创业的仅有2—3%,而把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就更是少的许多,与国外高校相差甚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实施中,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落在实处。目前,创业教育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提出了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形成教育体系。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老实听话才是好学生”的局限,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和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大胆创新,敢于创业、立业。
2)加强创业类课程建设,努力培育专家型创业学者。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刚刚起步,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在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是空白,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今后应加强创业课程的建设,加大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培育专家型创业学者。
3)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说教方面,还应该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高校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产”是建立在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通过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孵化,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
4)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某种方式和环境约束,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为从就业到创业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外在的就业竞争力往往和创业的关键资源密切相关,大都来自于实践的砺炼。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封二-01
胡锦涛总书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刻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突出了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位置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创业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基本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没有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之中。然而,大学生中孕含着的创业激情却在上世纪末对全国各地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发起了“创业计划”大赛的课外活动。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校。2005年1月,为引进KAB,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开始磋商,并在2005年12月份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6年,YEN将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中国6所大学对学生开展KAB教育试点。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反观国内情况,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的落后局面。当前中国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至少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2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开没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3 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4 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创业的仅有2—3%,而把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就更是少的许多,与国外高校相差甚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实施中,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落在实处。目前,创业教育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提出了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形成教育体系。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老实听话才是好学生”的局限,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和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大胆创新,敢于创业、立业。
2)加强创业类课程建设,努力培育专家型创业学者。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刚刚起步,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在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是空白,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今后应加强创业课程的建设,加大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培育专家型创业学者。
3)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说教方面,还应该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高校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产”是建立在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通过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孵化,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
4)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某种方式和环境约束,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为从就业到创业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外在的就业竞争力往往和创业的关键资源密切相关,大都来自于实践的砺炼。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