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教授
当市场失败引发总需求崩溃时,
政府出牌乃是势在必行的事。
2016年1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着实透露出许多信息。
总需求不足是最大问题
1月份,PMI创40个月新低,表明制造业开局不利,传统实体经济面临困难重重,而内需还在进一步萎缩,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全年增速也将比2015年更加下行。
国际贸易同样开局不利。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进口的下降既有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等价格因素,更有中国内需市场低迷的深层原因。而出口的下降则表明国际需求并未随美国经济好转而向好,总体呈现的是下滑甚至萧条的趋势。
内外需收缩双碰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总需求将进一步下滑。由此显示:总需求不足,而不是结构不合理,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宏观调控必须全力对抗总需求收缩所引发的经济风险,调结构或抓改革都必须为此让路。
与此同时,在总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有关经济形势好与坏的判断,以及宏观调控是扩需求还是调结构的争议实际上已停止,政府正大力出手。
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透露:截至2015年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5万亿元,规模已超当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2015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55万亿元,因此5万亿的投资已占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9%!
所以,当前总需求的下滑形势如同2008年,甚至更加危险,而政府的应对亦如同2008年第四季度,正通过信贷扩张来扩张总需求,以挽救实体经济。此前政策一直在寻求平衡,希望既不扩债务、加杠杆还能稳增长,但目前显然已改弦更张,转向全力稳增长。
政府应为扩需求出牌
此前,我曾提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三个误判:一是误判了总需求不足的最大问题,误认为经济下行是正常的,是在进入新常态增长,结构问题才是根本;二是误判了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误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已不重要,地方融资平台更是要进入历史的垃圾箱;三是误判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误认为我们可以越过城镇化主动力,转而寻找到替代动力。
从当前形势看,全球总需求都不足,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们都同意,世界正在进入到一个萧条甚至大萧条的时期。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停止犹豫和争论,转向全力扩张总需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中央政府的发力外,还必须释放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曾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2008年的上一轮调控中扮演过最重要的角色。为应对总需求下滑的严峻挑战,必须立即将地方政府从笼子里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仍在于未完的城镇化,以及农民变市民所带来的收入与消费的升级。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最积极的“去产能”办法则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先富拉动”转向“共富拉动”。如何继续将城镇化进行下去,是增长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关键。
此外,需要采取更积极甚至更果断的货币、金融政策。有消息称,国务院正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据测算,若将拨备覆盖率从150%下调至120%,将释放5万亿信贷。果真如此的话,这对当前疲软的市场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1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4062亿元,扩大了12.2%。这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犹存,人民币并没有长期贬值基础,市场“唱空中国”、大举资本外流的做法明显反应过度!中国怎么办?不妨参考亚洲金融危机时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的做法,那就是面对滚滚外流的资本,果断关闭流出的闸门。
一句话,当世界走向萧条,谁能挺住谁就是英雄。当市场失败引发总需求崩溃时,政府调控乃是势在必行的事。中国有一手好牌,中国政府有能量,中国应成为英雄!
特约编辑:马小琳
当市场失败引发总需求崩溃时,
政府出牌乃是势在必行的事。
2016年1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着实透露出许多信息。
总需求不足是最大问题
1月份,PMI创40个月新低,表明制造业开局不利,传统实体经济面临困难重重,而内需还在进一步萎缩,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全年增速也将比2015年更加下行。
国际贸易同样开局不利。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进口的下降既有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等价格因素,更有中国内需市场低迷的深层原因。而出口的下降则表明国际需求并未随美国经济好转而向好,总体呈现的是下滑甚至萧条的趋势。
内外需收缩双碰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总需求将进一步下滑。由此显示:总需求不足,而不是结构不合理,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宏观调控必须全力对抗总需求收缩所引发的经济风险,调结构或抓改革都必须为此让路。
与此同时,在总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有关经济形势好与坏的判断,以及宏观调控是扩需求还是调结构的争议实际上已停止,政府正大力出手。
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透露:截至2015年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5万亿元,规模已超当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2015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55万亿元,因此5万亿的投资已占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9%!
所以,当前总需求的下滑形势如同2008年,甚至更加危险,而政府的应对亦如同2008年第四季度,正通过信贷扩张来扩张总需求,以挽救实体经济。此前政策一直在寻求平衡,希望既不扩债务、加杠杆还能稳增长,但目前显然已改弦更张,转向全力稳增长。
政府应为扩需求出牌
此前,我曾提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三个误判:一是误判了总需求不足的最大问题,误认为经济下行是正常的,是在进入新常态增长,结构问题才是根本;二是误判了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误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已不重要,地方融资平台更是要进入历史的垃圾箱;三是误判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误认为我们可以越过城镇化主动力,转而寻找到替代动力。
从当前形势看,全球总需求都不足,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们都同意,世界正在进入到一个萧条甚至大萧条的时期。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停止犹豫和争论,转向全力扩张总需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中央政府的发力外,还必须释放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曾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2008年的上一轮调控中扮演过最重要的角色。为应对总需求下滑的严峻挑战,必须立即将地方政府从笼子里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仍在于未完的城镇化,以及农民变市民所带来的收入与消费的升级。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最积极的“去产能”办法则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先富拉动”转向“共富拉动”。如何继续将城镇化进行下去,是增长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关键。
此外,需要采取更积极甚至更果断的货币、金融政策。有消息称,国务院正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据测算,若将拨备覆盖率从150%下调至120%,将释放5万亿信贷。果真如此的话,这对当前疲软的市场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1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4062亿元,扩大了12.2%。这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犹存,人民币并没有长期贬值基础,市场“唱空中国”、大举资本外流的做法明显反应过度!中国怎么办?不妨参考亚洲金融危机时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的做法,那就是面对滚滚外流的资本,果断关闭流出的闸门。
一句话,当世界走向萧条,谁能挺住谁就是英雄。当市场失败引发总需求崩溃时,政府调控乃是势在必行的事。中国有一手好牌,中国政府有能量,中国应成为英雄!
特约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