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构思独具匠心、结构巧妙精当、充满特质的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其巧妙之处,还要让学生解读其行文智慧,用个性化的方法品读这些经典文本。
一、联系背景,探究初衷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文本的背景,在阅读中读出作者的创作初衷。这样有助于让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理解,能更好地探究文本背后的特殊韵味。
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不少教师关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对祖母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孝道。然而,若从行文智慧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的理解可以更加透彻。教师可以提问:“了解一下作者创作此文的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何作者认为写这样一篇文章一定能感动晋武帝?”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作者创作《陈情表》的背景,发现作者创作此文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和祖母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为了申诉自己不能当官的理由,并且让晋武帝信服自己,同意自己的请求。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效果很好,晋武帝不仅同意了作者的要求,还赏赐其两名奴婢,并让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联系文章的背景,便能发现作者辞官辞得十分智慧。作者的确有祖母需要供养,同时作为蜀汉旧臣,自然不想侍奉晋朝皇帝,作者辞官也因为其感受到了做官的艰难,于是不想当官。然而作者不能直接说出不想当官的理由,只有在孝道上下功夫,由此便足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智慧。
不少教师在教《陈情表》时都喜欢将其当成是情感类的文本来教授,但是若能从行文智慧的角度来讲授,则能让学生独辟蹊径,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梳理脉络,把握结构
高中语文课本有不少经典的小说,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然而,高尔基曾说过,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矛盾、同情和反感等关系的展现,是人物性格和典型形成的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类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结构和组织方法来感受文本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进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结构。
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文本结构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文章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祥林嫂的死,而后再从祥林嫂被婆家劫走、出格反抗、沦为乞丐等方面进行顺叙描写,详细刻画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但是也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文章采用的应该是插叙的方法。一开始写《祝福》的初夜情况,并写了祥林嫂的死,而后插叙祥林嫂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人生经历,最后再次描写祝福场景,写了初夜到凌晨的情况。面对学生的分歧,教师不必直接给出评价,可以让学生各自寻找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学生认为文章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我”写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祥林嫂的故事,而文章的顺序线索其实还是“我”参加祝福活动的情景,文章的标题也是《祝福》,因此这篇文章用的是插叙,而并非倒叙的方法。通过各抒己见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行文脉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对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本的结构、情节、人物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性,教师若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就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探索文本的情节,搞清楚作者如何塑造人物,这样往往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比较,透视特质
多元比较的方式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摘取教材中一些具有共同特性的文本,让学生采用多元比较的方法透视其文本特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尝试读出文本的不同特质。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虽然都以秦作为议论对象,但还是很不相同。有学生尝试从议论的手法人手分析,认为《六国论》在一开始时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但是《阿房宫赋》则是在最后的地方再提出中心论点,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还有学生提出文本的语言特色有所不同,《阿房宫赋》由于是“赋”的文体,所以显得比较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但是《六国论》是“论”的文体,主要以讲述历史事实为主,更多体现的是语言的说服力,语言显得较为质朴。学生在挖掘其不同点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两篇文章都讨论了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原因,对当时的统治者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同时对于后世阅读此文之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两篇文章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薛彭英老師提出,教师在教授《阿房宫赋》《六国论》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其和《过秦论》等其他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文本的结构特点,论点位置、现实意义、语言特点等,这样能让学生对三篇文本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到文本表面的内容,更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用更具个性化的方法读出文本的行文智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一、联系背景,探究初衷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文本的背景,在阅读中读出作者的创作初衷。这样有助于让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理解,能更好地探究文本背后的特殊韵味。
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不少教师关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对祖母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孝道。然而,若从行文智慧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的理解可以更加透彻。教师可以提问:“了解一下作者创作此文的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何作者认为写这样一篇文章一定能感动晋武帝?”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作者创作《陈情表》的背景,发现作者创作此文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和祖母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为了申诉自己不能当官的理由,并且让晋武帝信服自己,同意自己的请求。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效果很好,晋武帝不仅同意了作者的要求,还赏赐其两名奴婢,并让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联系文章的背景,便能发现作者辞官辞得十分智慧。作者的确有祖母需要供养,同时作为蜀汉旧臣,自然不想侍奉晋朝皇帝,作者辞官也因为其感受到了做官的艰难,于是不想当官。然而作者不能直接说出不想当官的理由,只有在孝道上下功夫,由此便足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智慧。
不少教师在教《陈情表》时都喜欢将其当成是情感类的文本来教授,但是若能从行文智慧的角度来讲授,则能让学生独辟蹊径,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梳理脉络,把握结构
高中语文课本有不少经典的小说,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然而,高尔基曾说过,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矛盾、同情和反感等关系的展现,是人物性格和典型形成的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类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结构和组织方法来感受文本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进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结构。
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文本结构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文章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祥林嫂的死,而后再从祥林嫂被婆家劫走、出格反抗、沦为乞丐等方面进行顺叙描写,详细刻画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但是也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文章采用的应该是插叙的方法。一开始写《祝福》的初夜情况,并写了祥林嫂的死,而后插叙祥林嫂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人生经历,最后再次描写祝福场景,写了初夜到凌晨的情况。面对学生的分歧,教师不必直接给出评价,可以让学生各自寻找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学生认为文章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我”写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祥林嫂的故事,而文章的顺序线索其实还是“我”参加祝福活动的情景,文章的标题也是《祝福》,因此这篇文章用的是插叙,而并非倒叙的方法。通过各抒己见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行文脉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对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本的结构、情节、人物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性,教师若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就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探索文本的情节,搞清楚作者如何塑造人物,这样往往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比较,透视特质
多元比较的方式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摘取教材中一些具有共同特性的文本,让学生采用多元比较的方法透视其文本特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尝试读出文本的不同特质。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虽然都以秦作为议论对象,但还是很不相同。有学生尝试从议论的手法人手分析,认为《六国论》在一开始时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但是《阿房宫赋》则是在最后的地方再提出中心论点,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还有学生提出文本的语言特色有所不同,《阿房宫赋》由于是“赋”的文体,所以显得比较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但是《六国论》是“论”的文体,主要以讲述历史事实为主,更多体现的是语言的说服力,语言显得较为质朴。学生在挖掘其不同点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两篇文章都讨论了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原因,对当时的统治者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同时对于后世阅读此文之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两篇文章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薛彭英老師提出,教师在教授《阿房宫赋》《六国论》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其和《过秦论》等其他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文本的结构特点,论点位置、现实意义、语言特点等,这样能让学生对三篇文本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到文本表面的内容,更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用更具个性化的方法读出文本的行文智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