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

来源 :阅读(科学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后的天空中,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七种颜色的光带整齐地排列成一道弧形,就像一根七彩的丝带飘在空中。我们知道,那是阳光通过云层中的水汽时发生折射所产生的现象。那你知道第一个系统研究这一现象的人是谁吗?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爵士。在牛顿之前的时代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平常的白光在经过无色玻璃和各种有色宝石的碎片时,会变成许多不同的色光,他们认为这些色光是由于某种不知名原因产生的,与原本的白光没有关系。而牛顿在这方面所做的实验和研究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牛顿的实验是这样的:他把一个房间的所有窗户、门等透光的地方用厚实的布遮挡起来;屋子里什么也看不见,这就制造了一个暗室。在暗室向太阳的一扇窗上开一个小孔,让一束窄的太阳光通过这个小孔进入室内,在光束经过的路径上放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棱镜,小洞对面的墙上就会观察到一个由各种颜色的光斑组成的像,颜色排列的顺序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牛顿把这组光斑叫做光谱。他在著作中记载道:“1666年初,我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柱镜,利用它来研究光的颜色。为此,我把房间封闭起来,在窗户上开一个小孔,让适量的日光射进来。我又把棱镜放在光的入口处,使折射的光能够射到对面的墙上去,当我第一次看到由此而产生的鲜明强烈的光色时,我感到了极大的愉快。”为了解释三棱镜实验中白光的分解现象,牛顿认为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组成的,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当白光通过棱镜时,各色光以不同角度折射,结果就被分开成颜色光谱。白光通过棱镜时,向棱镜的底边偏折,紫光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
  牛顿的实验被称作“光的色散实验”,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光的确是由各种颜色的色光所组成的。后来,牛顿还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和发展这一成果,为光的色散理论奠定了基础。今天,光谱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种领域,成为人们研究光学和物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用群众的智慧治理安全隐患,新集二矿在2003年安全管理又有新点子。他们以新启用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为依托,向职工花钱“买”安全信息,增强于部职工主动查隐患的意识,深化全
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上课这个概念还很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特点: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跟老师配合等等。因此,作为教师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叫弱势群体,大家都觉得民工是弱势群体,他的弱势原因是他可能拿不到工资,可在北京他们真的会拿不到吗?如果是施工单位不给钱,建委立刻来查,把施工 What are the vulnera
迄今为止,在新疆史前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正式提出命名并经过一定程度论证的考古学文化有三个,即察吾乎沟口文化〔1〕、焉不拉克文化〔2〕和苏贝希文化〔3〕。另外还有一
在后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的日喀则城西四里,尼玛东山尾,日照峰之阳,有一片依山而筑,鳞次栉比,红白相映,宏伟壮丽的宫殿群落,这就是自四世班禅之后,历代班禅驻锡及
一、引言乡村的空间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乡村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其生活世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日常场所。随着国家的村落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等建设工作发展,村落公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一种,将微生物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在国内外已有了初步的实验探索和实践应用。本文在国内外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梳理了微生物技术在石质、丝织品、
201 3年4月,为配合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东段)彭州段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路段5号文物点进行了发掘。5号点位于彭州市濛阳镇佛踏村9组下梁山,
青白江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全区地貌以平坝为主,部分为丘陵台地(图一)。2006年7月26日,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接报在大同镇红旗中学进行基本建设时发现文物,经确认为一处窖藏。为
清顺治十三年(1656)夏秋间,被捕一年有馀、经受严刑和绝食的傅山,已经极度虚弱了。他从太原狱中获释,还至西山“侨居”之地土堂休养。久候的友朋们纷纷前来庆贺,不免饮酒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