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观念;主体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2-01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转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并加以落实。教师要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变。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信,体验成功与乐趣。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想、敢问。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也就能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古人曾说过“文贵于新”。创新,是作文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这就涉及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文章的“变脸”就在于用求异的思维方法挖掘题目与材料的内涵,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提炼出更新更亮并最有价值的感悟,那么佳作就会闪亮登场。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接着笔者又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加之笔者的引导,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想法。A:这一小节连用三个“有的”,把不同姿态的荷花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读到这三句话,眼前仿佛出现了荷花在争奇斗艳的景象。B:“挨挨挤挤”一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荷叶的长势,白荷花与荷叶的搭配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搭配。C:“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还是花骨朵的“荷花”给写活了,似乎蕴育着一个生命。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来叫“冒”,因为它原先在荷叶丛中呆腻了,闷得慌,现在等不及了,想急着出来透透气。这样就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2-01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转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并加以落实。教师要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变。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信,体验成功与乐趣。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想、敢问。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也就能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古人曾说过“文贵于新”。创新,是作文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这就涉及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文章的“变脸”就在于用求异的思维方法挖掘题目与材料的内涵,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提炼出更新更亮并最有价值的感悟,那么佳作就会闪亮登场。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接着笔者又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加之笔者的引导,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想法。A:这一小节连用三个“有的”,把不同姿态的荷花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读到这三句话,眼前仿佛出现了荷花在争奇斗艳的景象。B:“挨挨挤挤”一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荷叶的长势,白荷花与荷叶的搭配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搭配。C:“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还是花骨朵的“荷花”给写活了,似乎蕴育着一个生命。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来叫“冒”,因为它原先在荷叶丛中呆腻了,闷得慌,现在等不及了,想急着出来透透气。这样就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