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大城县燕南长城2018年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大城县;燕南长城;防洪堤;战国晚期
  【摘要】2018年6月至8月,为配合津石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大城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廊坊市大城县工程区域内的东段燕南长城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此次发掘,对燕南长城的修建方式有了准确了解,验证了以往燕南长城的调查结论,同时明确了大城县境内的燕南长城堤防功能大于御敵功能。
  廊坊市大城县地处冀中平原腹地,属海河流域,全境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在1999年底廊坊市进行的长城调查中,确认大城县内共有两段战国燕长城遗址:东段长城“经西子牙村西、旺村村东、商庄子、孙河、北赵扶村西,在南赵扶村西南与子牙河大堤相接”,然后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刘固献村南;西段长城经郭底、王轴北等村,在南楼堤村东南转向南偏西,穿大城县县城东部后经杨堤、高堤等村,在刘固献村的西南端与子牙河大堤相接。两段长城在刘固献村南汇合后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经毛演马村至燕南长城的终点东马村[1]。在津石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需横穿西段长城西艾子村(属文安县)西南至王轴北村西北和东段长城李次花村以东、子牙河堤以西的范围(图一)[1]。这两处长城遗址地表均不见遗迹,西段地表下损毁严重,东段地表下有残存墙体。为配合津石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大城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6月至8月对工程区域内的东段燕南长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区位于大城县旺村镇李次花村东约1500米处,东距子牙河约2000米,发掘面积240平方米,通过布设一条垂直于城墙墙体的东西向探沟(编号2018DLG1,方向350°),从平、剖两个方面剖析长城墙体遗迹。探沟长40米,宽6米。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原种植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发掘前,津石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队已将发掘区域的地面平整,城墙直接暴露于地表。城墙东西两侧的地层堆积不同,现以2018DLG1北壁为例,分别加以说明(图二)。
  1.西部地层
  第①层:耕土层(含部分垫土)。土质松软,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厚0~32厘米。
  第②层:黄褐土层。土质较硬,含沙和少量碳灰颗粒。淤积形成,无包含物。深32厘米,厚0~60厘米。
  第③层:灰褐沙土层。土质较硬,内含少量螺蛳壳。淤积形成,无包含物。深0~92厘米,厚35~100厘米。
  第④层:黄褐沙土层。土质较硬,内含少量螺蛳壳和水锈斑点。淤积形成,含极少量陶器残片,磨蚀严重。深130厘米,厚30~40厘米。
  第⑤层:灰褐土层,西部土色偏红褐。土质较硬,内含较多螺蛳壳。淤积形成,含少量绳纹板瓦残片和残陶片,磨蚀严重。深95厘米,厚0~110厘米。
  第⑥层:浅黄色淤沙土。土质松软纯净,无包含物。燕南长城墙体即建筑在此层之上。
  2.东部地层
  第①层:黄沙土层。土质松软纯净,内含少量螺蛳壳。淤积形成,无包含物。厚0~40厘米。
  第②层:黄褐沙土层。土质松软纯净,内含较多螺蛳壳。淤积形成,无包含物。深0~40厘米,厚20~185厘米。
  第③层:灰褐土层。土质较硬,内含较多螺蛳壳和红褐胶泥块。含少量陶器残片,磨蚀严重。深0~45厘米,厚20~65厘米,
  第④层:浅黄色淤沙土,土质松软纯净,无包含物,与西部第⑥层为同一地层堆积。
  二、长城墙体情况
  城墙仅存底部,剖面呈梯形,顶部残宽约9.2米,底宽15.45米,残高约0.95米,分8层夯筑而成。墙体未发现开基槽现象。
  第①层:红褐胶泥混合灰褐土夯成,质硬,内含少量螺蛳壳。未发现明显夯窝,但分层明显。分布于城墙的西侧,应为城墙墙体护坡,厚10~85厘米。本层发现2条南北向板筑槽。均口大底小,槽壁平滑规整,口宽8~10厘米,底宽约6厘米,深16~20厘米。
  第②层:灰褐土夹杂少量红褐胶泥夯成,质硬。分布于城墙西侧,应为城墙墙体护坡,厚0~70厘米。本层发现1条南北向板筑槽,口大底小,槽壁规整,口宽10厘米,底宽6厘米,深20厘米。本层出土遗物均较碎小,包括绳纹板瓦残片1片,内饰菱形纹;夹蚌红陶陶片7片,均为筒形釜(燕式釜)残片;泥质红陶陶片2片,器形不可辨。


  第③层:灰褐土混合红褐胶泥夯成,质硬。东侧倾斜,夯成城墙墙体护坡,厚0~30厘米。本层发现3条南北向板筑槽,均口大底小,槽壁平滑规整,口宽10厘米,底宽6厘米,深15~25厘米。
  第④层:红褐胶泥夹灰褐土夯成,质硬,内含少量碳灰颗粒,未发现明显夯窝,厚0~40厘米。西侧有一条南北向宽200厘米、深40厘米的沟,沟壁向内倾斜,圜底,沟底没有淤沙土,似为有意挖成,用途很难确定。
  第⑤层:红褐胶泥夹少量灰褐土,质硬。未发现明显夯窝,厚0~20厘米。
  第⑥层:红褐胶泥层,土质纯净,较硬。未发现明显夯窝,厚约10厘米。
  第⑦层:浅红褐胶泥层,土质纯净,较硬。厚约10厘米。该层下发现少量夯窝,均为圆形,单夯。
  第⑧层:灰褐沙土,土质较硬。含少量螺蛳壳,厚约10厘米。
  ⑧层以下为浅黄色淤沙土,遍布夯筑迹象。夯窝均为圆形,排列无规律,直径15~30厘米,深2~6厘米。
  根据上述地层情况,推测城墙的修筑顺序为:先平整并夯实浅黄色淤沙土,然后分层夯红褐胶泥作为基础,其上用夹板夯筑城墙。
  三、结语
  此次发掘的燕南长城遗址出土遗物较少,仅在城墙第②夯层中发现少量陶器残片,可辨器形为燕国典型器物夹蚌筒形釜(燕式釜)。结合前人的调查研究结果[1],初步推断城墙建筑年代为战国晚期。
  通过解剖城墙墙体发现,城墙修建于平整夯筑过的地面之上,无开槽夯筑迹象,东西方向也未发现类似城壕的遗迹现象。墙体用红胶泥层夯,最上面有夹板夯筑的痕迹,应为一处人工修筑的城墙。城墙基础完全由红胶泥夯筑而成,这与2013年发掘的邢台威县北宋黄河大堤遗址[2]的情况基本相同,故可以判断本次考古发掘的燕南长城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洪水的侵袭。至于防御的是哪条河流,暂无法确认。一方面,虽然墙体东西两个方向淤积层不同,但无法直接判断何处为外,何处为内;另一方面,与宋代修建大堤紧临河道、堤外临河形成清晰的淤积层不同,战国晚期赵、魏、齐等国修建的防河堤均离河较远,一般能达到12.5公里。因此,大城县境内两段长城是防御一个目标还是东西各有针对,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遗憾。
  总体来看,以往对战国燕南长城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西部的保定地区和东部的廊坊地区。西部主要是对区域内长城墙体进行了几次抢救性试掘,但未见资料发表。东部则系统地调查了区域内长城的分布和走向。本次考古发掘工作验证了以往燕南长城调查工作的准确性,也为燕南长城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廊坊市战国燕南长城调查报告[J].文物春秋,2001(2).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威县鲧堤遗址发掘简报[G]//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考古文集: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46—150.
  〔编辑:张晓虹;责任编辑:成彩虹〕
其他文献
近些年,社会很多艺术学者对小郁竹艺开展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中将小郁竹艺纳入其中.深入分析湖南益阳地区小郁竹艺工艺制作的精湛美,重点把握小郁竹艺
当前,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数字电视的应用频率必然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普遍应用的就是以数字机顶盒作为媒介,将接收到的数字音视频信号转化为模拟信
当前,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具有战略性作用.然而,煤矿企业盲目扩大产能造成过剩、煤矿开采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大量水电消耗和
40岁不到的赵明与妻子张丽是上世纪80年代结婚的,儿子也已经16岁了。一家三口在苏州日子过得颇为悠闲,可是前年12月的一天,张丽和丈夫赵明因家庭琐事发生剧烈的口角,一怒之下,张丽赌气回了娘家,夫妻就此分居,一晃大半年。但赵明在“独守空巢”的日子里可没闲着,他开始频繁地联系起自己熟识的小姐妹,并最终锁定了董云。  风姿绰约的董云让赵明心里掀起一阵阵涟漪,而长相俊美的赵明也让董云有种触电的感觉,赵明和
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资源少.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
期刊
你知道吗?卷心菜最先变质的其实是最里面的心。   卷心菜心的水分含量很高,很容易腐烂。所以卷心菜如果不能马上吃完,最好先切成两半,用菜刀将心挖掉,然后塞入厨房专用纸,最后再将整个卷心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内冷藏。专家提醒,购买蔬菜还需适量,尽量多食用新鲜蔬菜,现买现吃。
期刊
PLC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种控制设备,能够有效的减少电气自动化系统故障,并保护系统.文章主要简单的介绍了PLC的含义及特点,并阐述了PLC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与发
数字水印技术是当前多媒体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有关数字水印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数字水印的不同应用领域,并从图像水印、音频水印、视频水印的角度讨论了数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