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8—19世纪女性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运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从18世纪的知名女作家范妮·伯麦到维多利亚中期勃朗特姐妹这大半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小说中经典的“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灰姑娘 英国女性小说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至19世纪中期,大量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创作小说。在她们的小说中,不断涌现“灰姑娘”主题和“灰姑娘”式的人物,其中的代表作家为范妮·伯麦、安·拉德克里夫、简·奥斯丁和勃朗特姐妹。可以说,“灰姑娘”式的女性人物是这一时期女性小说中十分常见且重要的形象。
  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充分肯定这些女作家的艺术价值、社会现实意义及女性意识,但是一谈到她们的“灰姑娘”因素,却很少得到肯定,对小说中的“灰姑娘”主题及“灰姑娘”式的人物评价普遍不高。实际上,这种评论是有失偏颇的,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研究大都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为主,过分强调女作家个人的“灰姑娘”情结并批评其残留的父权制思想,而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无法从文学史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一系列形象的变迁,看不清“灰姑娘”形象嬗变中某些共通的东西,也无法探究历代女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
  一 剪不断的“灰姑娘”情结
  “灰姑娘”式的女性人物常常是指得到作者和读者认同和肯定的正面形象,她们的美好品质是扭转其命运的关键。她们往往被错待、接受考验,最终证明了她们的品质,通过和王子式人物成婚而上升到和她们品质相称的地位上。《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辛德瑞拉自幼母亲过世,受尽继母和两个异母姐姐的虐待和歧视,没有漂亮衣裳和首饰,整天在厨房里帮佣而灰头土脸,也不准参加王子的舞会,无法吸引异性的充分注意,但最终辛德瑞拉凭借她的美貌、善良以及华丽的打扮获得王子的爱情,扭转了命运。
  英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灰姑娘”是18世纪理查逊的作品《帕美拉》里的同名女主人公——女仆帕美拉:她坚守贞洁,最后嫁给了其主人。之后,“灰姑娘”主题以及经典的“灰姑娘”形象主要出自女作家笔下。直至今日,“灰姑娘”题材仍是许多中外通俗小说家尤其是言情小说家的最爱,读者群也多为女性。
  二 范妮·伯麦小说中的“灰姑娘”:压抑自我、屈从偏见
  范妮·伯麦(Fanny Bumey)为英国18世纪杰出的书信体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获得社会承认并得到礼遇的女作家。
  范妮·伯麦的第一部小说《伊芙琳娜》(1776年)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伊芙琳娜一出世就被剥夺了她的贵族地位和财产,后由乡村牧师收养,是一个没有地位和财产的典型“灰姑娘”。涉世未深的伊芙琳娜由于不懂礼仪规范而在伦敦的社交场合一再陷入窘境、惹出麻烦、甚至遇到危险,直到她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举止中逐渐学会女性体面的行为规范,使自己成为女性礼仪的典范后才得到生父的承认,恢复身份并嫁给了奥维尔爵士,获得美满的婚姻,“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从妇女的举止规范入手,范妮·伯麦修改并深化了“灰姑娘”童话的主题,弱化了女性美貌的作用,突出社会礼仪规范的重要性,隐蔽曲折地表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张。从某种程度上看,《伊芙琳娜》可以说是把妇女礼仪指导书中的教条形象生动地演绎成故事,使人们在阅读中接受道德教化。然而,对于伊芙琳娜而言,要成为她那个时代有教养的女性,不仅仅意味着学会谨慎从事、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还包含着妥协于专横的性别偏见而产生的不断令人痛苦的谦卑式自我克制,顺从别人的意见和安排,乃至于彻底放弃发展自我的其他可能性,才能保障自己的体面与安全,进而获得高尚绅士的爱情,这正是《伊芙琳娜》所隐含的悲剧。
  三 安·拉德克里夫小说中的“灰姑娘”:自食其力、自尊自爱
  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是英国18世纪末影响最大的经典哥特式小说家。“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在她的手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对后世女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安·拉德克里夫在她的《意大利人》(1797年)里塑造了一个独立、高傲、自尊的“灰姑娘”形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平民少女艾伦娜。艾伦娜和她的姨妈相依为命,靠卖针线活和油画复制品维持生计。侯爵独子维瓦尔第对平民少女艾伦娜一见钟情,但受到侯爵夫妇及其手下的百般阻挠。在经历一系列的历险之后,艾伦娜被证明是已故的伯爵之女。于是,在侯爵祝福下,她与维瓦尔第美满地成婚了。
  在《意大利人》里,艾伦娜与维瓦尔第结合的障碍,除了侯爵夫妇的坚决反对之外,也有艾伦娜本人出于自尊的反对。对于英国18世纪的女性来说,艾伦娜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极具独立性,她奋力捍卫自己的尊严,更在意她自己的看法,可以当面反驳恶棍与流氓,敢于迎接贵族蛮横的挑衅,自食其力的自豪感使她一再拒绝维瓦尔第的求爱。艾伦娜可说是女作家笔下最早出现的、追求平等的婚姻的“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早靠工作来维护个人尊严、抵抗外界轻蔑和嘲笑的女性形象之一。但是,安·拉德克里夫以身世之迷和离奇的哥特世界保全了艾伦娜的尊严、成全了她的婚姻,使之不受社会约束和谴责的同时也削弱了艾伦娜的光辉形象。
  四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思想自由、抗拒偏见
  简·奥斯丁(Jane Austen),是英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作家,也是英国四大经典女小说家中的第一个,她所塑造的一系列性格各异、聪慧明智、独立自由、富有见识的女主人公一直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简·奥斯丁所有的小说几乎都与灰姑娘主题有关。就小说的主要内容而言,她的六部作品都是清一色关于女子寻找丈夫的故事,女主人公们(除了富有的爱玛)都有着明显的灰姑娘色彩,她们或因财产、地位以及年龄等原因而在婚姻上处于劣势,如《理智与情感》(1811年)里的达什伍德姐妹、《傲慢与偏见》(1813年)里的伊丽莎白·本内特、《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年)里的范妮·普莱斯、《诺桑觉寺》(1818年)里的凯瑟琳·莫兰、《劝导》(1818年)里的安·艾略特,这些与众不同的灰姑娘们最后都找到了不被世俗偏见迷惑的平等伴侣,获得了幸福的结局。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虽然同样看重道德教养,却已不是习俗的奴隶,她们有着独立的头脑和自由的思想。简·奥斯丁大大降低了美貌所能够起的作用,把女性的聪明才智、独立自由思想放到了与道德修养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此视为“灰姑娘”获得幸福婚姻生活的关键,灰姑娘们的女性意识正体现在她们自由独立的思想以及对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的不屑一顾上。在某种程度上,简·奥斯丁对女性问题、女性意识的看法似乎更加接近我们当今时代,而不是她自己的时代,她的女主人公比18世纪,甚至19世纪大部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表现出更多独立自由的思想来。
  五 勃朗特姐妹小说中的“灰姑娘”:颠覆传统,追求平等
  本文的勃朗特姐妹(the Brontes )主要是指夏洛蒂·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她俩几乎割断了美貌和美德之间的必然联系,赋予“灰姑娘”许多全新的品质,使灰姑娘们能够进一步表现女性对她们处境的激烈反抗和呐喊,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观,表现出对平等和独立的强烈要求,她们所拥有的职业也促进了她们女性意识的高涨。
  勃朗特姐妹笔下最著名的“灰姑娘”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1847年)里的同名女主人公简·爱了:简·爱身材矮小,相貌平凡,个性也不温顺,还为自己的才智而自豪,并且拒绝别人用珠宝礼服打扮她。罗切斯特先生的富有和权势使她感到非常痛苦。最后,当他们之间真正平等之后,她才嫁给了他。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尼斯·格雷》(1847年)里的同名女主人公艾格尼斯·格雷也是个“灰姑娘”:艾格尼斯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牧师的女儿,相貌平平。后来家境越发贫困,她就主动去做家庭女教师,但受到两个雇主自私冷漠的对待,忍受他们不断给她增添的磨难,她的学生默里小姐甚至还耍手腕让她与心爱的人分离。最后,艾格尼斯美好的品质终于赢得了她的爱人,获得比其学生更幸福的家庭生活。
  可以说,勃朗特姐妹塑造的“灰姑娘”们属于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上最具有争议的、最具有颠覆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意无意地挑战维多利亚时代人们传统的女性观念,冲击传统的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同时也使她们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里程碑。在勃朗特姐妹的笔下,美貌不再是衡量女性价值的评判标准,而被内在的精神力量美所取代,她们作品的女主人公都是相貌平平的女性,缺乏外貌上的吸引力,然而,灰姑娘们都拥有自己非常看重的职业——家庭女教师,追求自食其力、独立平等的生活,最终凭借高贵的灵魂战胜了缺乏内涵并依仗美色换取财富的传统庸俗女性,赢得了自己的个人幸福。
  从范妮·伯麦到勃朗特姐妹的大半个世纪里,英国的女性还处在性别压抑的漫长冬季里,只能在家里补补袜子、做做布丁以及等待结婚。这段时期的女性小说题材非常有限,大都是关于年轻女子恋爱婚姻的故事,其中“灰姑娘”主题的故事又占了半壁江山。当时贫乏的教育和有限的经验严重制约了女作家的小说题材,而女性共同的命运,依附性的地位也促使她们将改变自身处境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理想男子的身上,因此,“灰姑娘”主题成为这一时期女性小说的主旋律也就不足为奇的了。“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早期女性写作时对自身处境的一种隐喻。她们希望贫寒而无助的灰姑娘能够通过得到王子的爱情而变得高贵荣耀,从而摆脱对父母家庭的附性,得到自由、独立和自尊。多亏了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人们终于可以了解到女性自己的看法,听到女性自己的声音了。
  从范妮·伯麦小说中谨小慎微的伊芙琳娜到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敢做敢为的简·爱,“灰姑娘”的形象逐渐由被温顺、消极、沉默的家庭天使转变为积极、主动、智慧的新型女性,这一嬗变过程也体现了女性意识由隐到显,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伊芙琳娜必须压抑女性意识的萌芽,才能成为社会期待的淑女典范,然而,代价是她的自我言行分裂;艾伦娜躲到哥特世界里表现她的女性意识,以此逃避传统社会的挑剔与指责;简·奥斯丁的“灰姑娘”们则坚守自己独立自由的思想和非凡的智慧,以幽默和讽刺来抗拒迂腐的社会偏见和价值观;在勃朗特姐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们大胆反抗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念,一心渴望与追求平等独立生活。最终,在简·爱身上出现了女性企盼己久的颠覆传统观念、要求女性独立、两性平等的新型女主人公;简·爱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意识使她成为“灰姑娘”嬗变中的一个里程碑。
  女作家们不断在大量“灰姑娘”身上注入新的内涵使之能够曲折地透过男权社会表现出女性意识来,并不断激励着其他女性,从而使一代又一代的女读者从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智慧型的女主人公身上获得信心和力量。19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社会对女性问题、妇女权益的争论越来越多,19世纪两次最大的女权运动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到了19世纪末,有更多的女性选择自食其力而不是依赖家庭供养。在《简·爱》之后,虽然仍有源源不断的“灰姑娘”产生,但就其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而言,很少有一个能够超过简·爱,她们之后大都被历史所遗忘;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在文学史上,《简·爱》之后“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己不再是女性小说的重点了,女性写作开始逐渐告别灰姑娘,进入更宽阔的领域了。
  
   参考文献:
   [1]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朱虹:《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3] 黄学军:《从简·奥斯丁到夏·勃朗特——英国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声音》,《宁夏人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 彭玲娇:《精神分析文论视野中的简·奥斯丁》,湘潭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5] 杨莉馨:《论英国女性小说的命运及文化困境》,《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万永坤,男,1972—,云南玉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实用翻译,工作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是现代小说形式革新的先锋人物。她的文学思想变化与她的小说形式创新密切相关。本文以其重要作品《达洛维夫人》为文本,分析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阐明伍尔夫的创作对现代小说叙事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 叙事角度 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作环境日益改善,坐姿将是现代社会作业的主要工作姿态。座椅的设计应该强调符合人体工程学,柔软但不能过 With the increasing degree of auto
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美国黑人文学界和美国文学界的地位。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突出
便秘多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引起,但与脾胃及肾亦有密切关系。如平素阳盛或饮酒厚味,以致肠胃积效或热病之后,肠道燥热,津液不足,不能下润大肠,于是大便干结,排使困难;或由
本文通过分析《海狼》主人公Larson的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思想,剖析杰克·伦敦对人类社会运行本质的发问;通过文明与野蛮世界的对比,让人思索物竞天择的生存哲学之于现代社会
美国好莱坞超级影星玛丽莲·梦露是举世公认的绝代佳人,她于1962年36岁时英年早逝,为此身后留下很多谜团。最近国外出版的一部有关她个人生活的影集首次公开的她19岁、24岁
十几年前,巧克力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那时市场上还只有几种国产巧克力。近几年来,许多外国巧克力公司纷纷进入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得巧克力逐渐成为一种时
随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各样的新型餐具已逐渐进入我们的家庭,它们美观大方、实用方便,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面对形形色色的餐具,消费者有时很难做到理
在湖北菜中,蒸菜是很重要的一种菜式。“洪湖三蒸”即指粉蒸摞鱼、粉蒸肉片、粉蒸莲藕,也叫“粉三餐”。具有滚、烂、鲜的特色,为水乡人民所喜爱。 “洪湖三蒸”是在大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