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现状和思考

来源 :中国公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隧道由于结构特殊性,导致其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高于普通路段.适宜的隧道景观可以有效缓解驾驶人的不适心理,合理的隧道洞口景观还能缓和行车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驾驶安全.由于缺乏成熟的设计体系和详细的行业规范,隧道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效果把控困难.目前部分设计未充分考虑驾驶特性,使隧道景观在行车安全方面的作用未充分体现.针对隧道景观的设计与研究现状,基于驾驶安全和舒适性,对隧道洞口景观(洞门外观、洞口绿化、洞口标志)和洞内景观(拱顶及侧墙、洞内路面、洞内景观带)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并指出了隧道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果 表明:隧道洞门外观既要考虑单一元素,还要考虑不同元素的叠加效应,而目前对公路隧道洞门外观进行详细研究还较少,面对各种造型独特的洞门外观尚需有效的评价指标,以实现洞门外观定量分析;洞口绿化能够有效提高驾驶舒适性及缓和洞内外亮度差,应尽量设置丰富的绿化使隧道洞口更加美观,但植物种类选择、植被搭配、植株间距量化等方面仍需系统研究与总结;目前隧道铭牌设计的随意性较大,若设计不当可能存在负面影响,此外应尽量避免在洞口设置亮度高、颜色艳的广告牌和标语;洞内拱顶及侧墙设计应打破惯性思维,积极探索浅色系及合适的图案装饰;为了在隧道中充分发挥彩色路面的作用,尚需对彩色路面设置的位置、颜色、长度、形式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洞内景观带可有效缓解驾驶疲劳,但其布设位置、间距及长度等参数仍需深入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隧道景观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式、试验人员选取及研究指标选取方面提出些许建议.
其他文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长江大保护要抓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策略.本文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水安全与水生态保护修复问题:防洪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生动物适宜生境萎缩严重且多样性降低、长江与通江湖泊关系失调.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水安全保障措施与水生态修复策略:一是加快重要蓄滞洪区的安全工程建设,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二是在长江上游支流替代生境建设,在长江中下游实施部分原通江湖泊的恢复连通并扩大水库生态调度范围,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三是实施洞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推进长江流域城市群建设,对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四象限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将城市群划分为三大类别.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属于成熟期–环境超载型,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高速发展期–环境超载型,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属于培育期–环境不超载型.进一步从生态空间管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群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为实现隧道建设节能低碳目标,基于隧道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立了隧道光环境评价模型.重点考察隧道全寿命周期中的建设期和运营期,用隧道光环境设计参数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根据不同的偏好权重,综合了碳排放量和造价的计算,是评价模型的核心.依托目标函数并结合安全性的约束条件形成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的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隧道光环境碳排放计算程序,可根据运营时间形成可视化的图表并输出分析结果,实现了参数化计算流程.最后以某隧道光环境设计方案为例,运用该评价模型对5个光环境方案进行比选,对各方案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
为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倡导绿色低碳施工理念,以碳排放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了超小净距隧道绿色施工优化研究.依托贵州旧屋基原连拱隧道段工程,基于隧道施工碳排放模型,归纳了影响隧道施工碳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造成隧道施工碳排放量产生的主要因素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运作以及建筑材料生产,因此从缩短工期与优化结构形式2条技术路径对原方案进行绿色低碳施工优化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分离式超小净距隧道优化方案,并将原CD开挖工法调整为“先行洞台阶法+后行洞超前小导洞扩挖工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地下隧道由于埋深大、水压高,存在渗漏破坏的风险,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危害.因此在高水压条件下对渗漏部位如何进行快速有效封堵越来越受关注.通过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5044N可再分散乳胶粉(5044N)、丙烯酸酯共聚乳液(丙乳)作为封堵原材料,从封堵材料超早期性能角度对封堵效果进行探讨,并就聚合物种类和聚灰比对超早期性能及渗漏封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44N改性封堵材料初凝及终凝时间分别缩短14%和19%,而丙乳则延缓封堵材料的凝结时间;5044N改性封堵材料的黏度突变点提前40~120
西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土安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受制于稀缺的水资源.本文基于水足迹和虚拟水视角,分析了西北地区2000—2018年农业生产和贸易特征,以此明确虚拟水流动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虚拟水流出规模随着水果、棉花输出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2018年水果、棉花的虚拟水输出量为3.212×1011 m3,占到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的69.8%;黄河流域是西北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部分地区局部支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此,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着重解决突出问题,是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投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构建以重大工程为引领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战略体系框架.研究认为,应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空间差异化,坚持系统设
水是制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战略导向,以水为主线,研究建立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协同战略体系,对实施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评估了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协同、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政策实施协同等5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战略体系.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研究提出了构建协调联动的政策体系、建立流域保护
在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承载能力劣化模型是隧道结构耐久性评价及科学养护的基础.以建立能考虑工程不确定性的钢筋混凝土管片概率承载能力劣化模型为目标,考虑隧道运营环境的主要侵蚀因子及管片衬砌的压弯受力特性,建立碳化侵蚀与氯离子侵蚀下管片主筋的锈蚀模型;考虑锈蚀管片中钢筋的截面面积损失以及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以钢筋锈蚀率为媒介,构建锈蚀管片的时变抗弯及抗压承载能力计算模型;考虑衬砌管片抗弯及抗压承载能力的系统特性和相关性,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建立衬砌结构系统失效概率及可靠度的计算模型与方法.通过算例发现:管片抗弯
本文针对我国能源与矿业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需求变化及发展格局,发现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相互助力、耦合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形成多种能源融合稳定供给的必由之路.文章研究了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在能源与矿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我国能源与矿业治理体系变革的技术路径,从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消费、能源市场与政府监管五大环节详细论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矿业开发利用技术融合发展的技术方向及应用场景,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