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比喻,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性,“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面对那一潭之“绿”, 作者获得的印象和感受可以说是精微的、独特的,要将之清楚明白地传达给读者,需要借助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一系列相似的物象,并依靠思维提取适当词语,将其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生成一系列比喻句,“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这才得以实现表达目的。
  比喻句的生成,是在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中,依靠言语思维传递出的一种表达事物特征的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情感,而找到的那个最能表达此情此感的语词。这个语词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笔者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析比喻句的语言表达,还原作者相似性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还原作者对“绿”的印象,想象出梅雨潭“绿”的景象,体会到作者“惊诧”“醉人”“奇异”“可爱”的感受,从中学习相似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接下来将原文中的比喻删去,压缩成几段概括性文字,与原文比较,理解比喻运用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最后进行迁移运用,促进学生内化比喻运用的思维方法、思维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一、自读交流
  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任务:阅读课文,理解生字、生词,理清课文移步换景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画出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画出描写梅雨潭“绿”的比喻句,联想和想象梅雨潭“绿”的景象。
  1.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略)
  2.朗读文中的直接抒情语句,摘出关键词语。
  (1)主要语句: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②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④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⑤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⑥那醉人的绿呀! ⑦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关键词语:“惊诧”“醉人”“奇异”“可爱”。
  (3)作者如何把这样的印象和感受传达给没有到过梅雨潭的读者呢?主要是运用比喻句。
  3.朗读文中描写梅雨潭“绿”的比喻句。(具体语句略)
  二、品析比喻
  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结合写作思维图示,以描写梅雨潭“绿”的第一个比喻句为例,说明作者写出比喻句的思维过程。
  ①觀察写作思维图示:
  相似
  潭水(本体)————————→荷叶(喻体)
  联想、想象
  ②阅读例句: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③例句说明:作者为了把梅雨潭 “绿”的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展开相似联想和想象,寻找到了“荷叶”这一喻体,并用“一张极大的”“铺着”进行描写,完成了这一比喻句。
  (2)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思维图示,进行由喻体到本体的反向相似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发现其中的相似点,想象出梅雨潭“绿”的景象(而不把想象停留在喻体上),说出“绿”的特点。
  ①观察阅读思维图示:
  相似
  荷叶(喻体)————————→潭水(本体)
  联想、想象
  ②阅读例句: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③品析例句:按照与作者相反的思维方向,联想和想象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想象“绿”的景象,说出“绿”的特点。
  喻体和本体相似点:这一句描写梅雨潭的总体印象,荷叶的颜色表现潭水的绿色;荷叶的圆形表现潭面的形状;铺着的荷叶表现潭水的平面;荷叶的盎然生机表现“绿”的生命活力。
  “绿”的特点:绿色的、圆形的、开阔的、平铺的、充满活力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以此类推,品析其它比喻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绿”(潭水)的角度、找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想象出“绿”的景象,说出“绿”的特点。学生先独立品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1)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教学中,笔者将这个博喻分为五个比喻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句和同伴交流。
  ①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波纹形态,实际即是“她像少妇拖着的松松皱缬着的裙幅”,原句意在突出“松松皱缬着”的特点。“裙幅”表现其圆;“皱缬”表现其波纹;“松松”表现其波纹稀疏;“拖”表现其水波荡漾;“少妇”表现其优雅而富有活力。
  “绿”的特点:波纹稀疏的、水波荡漾的、优雅的、富有活力的。
  ②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水波。“心”表现其圆形;“跳动”表现其“轻轻地摆弄”,即水波轻轻荡漾;“初恋的处女”表现其“摆弄”时娇羞的情态。
  “绿”的特点:轻轻荡漾的、娇羞的。
  ③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光亮。“明油”之“明”表现其明亮,“油”表现其质地细腻、滑溜,这就表达出“滑滑”的感受;“明亮着”,表现其不断闪着光泽。   “绿”的特点:明亮的、滑溜的、闪着光泽的。
  ④(潭水)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质感。“鸡蛋清”表现其软、其嫩、其纯净,也表现其明亮。两个“那样”复指鸡蛋清,强调了这种相似点。
  “绿”的特点:柔嫩的、纯净的。
  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纯净、温润与含蓄。“碧玉”之“碧”表现其绿;“温润”表现其色彩温和、润泽;“清清一色”表现其纯净。“只”强调潭水一尘不染的纯净。“看不透她”,表现其含蓄的韵致,“但……却”表转折,强调了其含蓄的特点。
  “绿”的特点:纯净的、温和的、润泽的、含蓄的。
  (2)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句主要写“绿”的鲜润,由实写到虚写。以“蔚蓝的天”表现其纯净、新鲜、润泽。因为“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所以酝酿出了奇异的“绿”,形容“绿”是天工造化的鲜润。
  “绿”的特点:纯净的、新鲜的、润泽的、天工造化的、奇异的。
  (3)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一句通过幻想来“绿”的神奇。轻盈的舞女,本来姿态已够优美,有了裁“绿”而成的带,就能“临风飘举”,有如飞天了,以此表现“绿”的轻盈、飘逸、优美。善歌的盲妹,美中不足;有了挹“绿”而成的眼,就能“明眸善睐”,脉脉含情了,以此表现“绿”的明亮、闪烁、传神。两个“必”强化了“绿”的奇异。
  “绿”的特点:轻盈的、飘逸的、明亮的、闪烁的、传神的。
  (4)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这一句主要写“绿”的活泼可爱。用“小姑娘”比喻“绿”,用 “十二三岁”加以修饰,意在表现其清纯、美丽、温柔、活泼等特点。
  “绿”的特点:清纯的、美丽的、温柔的、活泼的、有活力的。
  (5)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链接资料(一):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意更强烈,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链接资料(二):祖母绿图片。
  链接资料(三):祖母绿是一种很古老的宝石,它总是发出柔和而浓艳的绿色光芒,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象征春天、爱情、仁慈、信心、永恒、幸运等。
  ①这一句主要写“绿”的色彩。作者先经过相似联想,想到祖母绿;仿“祖母绿”为“女儿绿”,妙在阻断了词中“祖母”给人形容衰老的联想,而保留了其“绿”的色彩特点,又增加了“女儿”这个修饰语的内涵,以此表现“绿”的色彩柔和、清纯、温柔、妩媚、朝气等特点。
  ②引导学生整合“女儿绿”的内涵:作者说“我从此就叫你女儿绿”,可见“女儿绿”这个名字涵盖了“绿”所有特点。学生结合以上所有比喻句的品析填空。
  “女儿绿”是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准确、逻辑判断不当的病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沟通能力、连贯严密的逻辑判断习惯、合理深刻的思维品质。规范和净化语言,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仅以本应体现语言高度精准的高考题人手,讨论语言运用问题,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将重心转移到了课堂对话、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学生语文思维水平提升的层面上。冉正宝所著的《语文思维论》将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提出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较广并与多种关系并存,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对语文教学思维的优化。笔者在开展河北中医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