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交 不忘初衷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想到《中国收藏》杂志创刊已经20年了,心情终归是顿不平静的。尤其是翻出了“发稿登记本”之后,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如梦如幻,清晰而模糊。经历了20年的光阴,没有被生活磨损了记忆而依旧生机盎然,这个事物本身即有存在的价值。《中国收藏》杂志就是如此。
  20多年前,我选择了自由写作这个职业。“发稿登记本”是我这些年来写作的记录。投稿日期、题目;投给哪家报刊了、哪天发表的;样报样刊哪天收到的,稿费哪天收到的……很具体,像一个账本。虽然自由职业没人查你的账,可是自己总要做到心中有数吧。我的所谓自由写作,与散文小说通常习见的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几乎完全依托自己的藏书和藏刊,由藏品说开去,那种局限性说起来是很心酸的一种体验。如果编辑不认可你的写法,就意味着不会用你的稿子,何来稿费?简直是个“生与死”的问题。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报刊或开辟收藏版面,或干脆创办收藏类雜志,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此类报刊,给了我广阔的写作园地。《中国收藏》杂志小团队还同时编辑出版一份《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对于我的写作能力扶助最多,至今犹铭记在心。写作总要有个练笔的地方,《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接纳了我的习作,那是我自由写作的初级阶段。“发稿登记本”上有这些今天看来令我脸红的文字,比如“1998.9.6《珍爱最是第一声》”“1998.9.18《珍贵的125期〈集邮〉》”“1999.1.9《小说月报》竞拍记”“1999.2.6《城市的特别节目——拍卖会》”“1999.5.1《华于春者实于秋》”等等数十篇。



  2001年1月《中国收藏》杂志创刊。面对高端大气、佳纸彩印的它,最初我不敢投稿,依旧在报纸端写点豆腐块文字。过了一段时间,当年的3月7日,我写了《七十年前,一本画报的故事》投给了杂志,“发稿登记本”上就有对这次发表文章前后的记录,旁边有二行小字:“陈念(当时的编辑,编者注)讲有可能往后拖一下4.10”“7月也没有,6.30”。实际情况是,拙文在当年杂志的9月刊发表了,9月7日我收到样刊,9月5日收到稿费,这篇稿投得早、登得晚。发表在《中国收藏》杂志的第一稿应该是《燕京古玩数几家》,4月1目投、6月1日刊出、5月27目收到样刊、6月5日收到稿费。“发稿登记本”写到:“陈念又来电话说她补写了二百字又说上海的没我写的好,六月号发。4.12”哈哈,写的什么我真没印象了,得翻出旧刊来看看。
  不同于报纸,杂志对图片的要求高得多,这就难住了我。我写作的资料是旧报刊,成本已经很吃重,当时无力再买高级相机。《中国收藏》杂志宽容待我,2003年8月刊拙文《一个人的十年竞拍史》,我给了13张图片,登记本旁有一行小字:“陈念说这回的图片不错5.13”。记得有两回,我写的是洋烟画片和邮票,票面太小,陈念建议拿到编辑部扫描,我颠颠地去了,得亏一小时路程不算太远。现在都可以宅家搞定、易如反掌。
  近年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像我这种依托个人藏书藏刊的写法,类似与“补白”或点缀版面的小品文还凑合,不大适应于所谓高端豪华的收藏杂志。传统的收藏观念仍然是古书画、古器物的天下,其中“书”通常专指名人书法。像我所藏近现代期刊杂志,去今不足百年,经济投资价值低下,容易受到轻视。多年前我曾写民国老画报的稿投给另一家收藏类杂志,主编轻蔑地说:“你投给别家吧,我们这不用!”还有广东的一家杂志,一开始到北京找我约稿,接二连三地用了我七八篇稿子,图片做得真叫一个漂亮。好景不长,刊物转型“高大上洋”,不需要文化来点缀了,再投稿就给你个不理睬。
  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中国收藏》杂志20年来同样在与时俱进,但没有像其他收藏杂志那样赤裸裸地“嫌贫爱富”,脱去文化外衣成为富人俱乐部。没有忘记老作者,惦记着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这不失为一种不忘初衷。
其他文献
扑克牌,是大众娱乐中经常出现的道具之一。而关于扑克牌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有说源自塔罗牌,也有说于13世纪至14世纪出现,但似乎更被倾向于来自亚洲。亚洲的发源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印度,与塔罗牌、印度教的部分神话相关联,本身塔罗牌也是一种占卜用具;二是起源中国,13世纪末欧洲关于扑克牌的记载中称,其可能源自马可·波罗从在中国南宋时期带回等,原型是宋代已经普遍存在的叶子戏。当然,叶子戏的历史在我国就更
期刊
2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中国收藏》杂志是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东侧的一间卖收藏类书籍的小店里。当时的收藏类杂志已经有好多种了。对于当年翻阅的是2001年的第几期杂志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只记得这本叫《中国收藏》的杂志很有魄力。站在小店里翻阅了一遍,觉得其虽然是刚刚创刊,但确如其刊名,高起点站位,文章质量高,指导性强。那天,我把店里所能买到的几期都买下了,从此《中国收藏》成了我必看的收藏类杂志之一。再后
期刊
或许很多藏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收藏是讲究缘分和运气的。有时对某件藏品心仪已久,但却“踏破铁鞋无觅处”,而有时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初秋的北京天朗气清,去乡野郊游,没想到还有意外的收获。在燕山脚下一个古村的集市上,本想买些当地瓜果蔬菜带回去尝鲜,在一个卖旧货的摊位上,几枚放在破铁皮盒子里的铜钱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一番挑拣,竟然惊喜地发现了一枚寻觅已久的“绿耳”马钱!  最早听说“绿耳”这个名字
期刊
近日,在2022年冬奥会主会场之一的“冰立方”里,一组特别的“选手”率先登场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运动员形象,甚至还有清代《冰嬉图》中滑雪的古人,纷纷出现在不久前发行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纪念币(第1组)上。据了解,该套纪念币共9枚,其中金质纪念币3枚、银质纪念币5枚、金银双金属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马首终于回家了  “欢迎回家”作为2020年文博界最受关
期刊
时间有腿,跑得真快,都没感觉眨眼,《中国收藏》杂志20岁了。我与《中国收藏》的故事有很多,提笔时最先想起的,是多年前我在西泠拍卖工作时,因为沈增植的一副对联,让我因缘际会了一段佳话的往事。  2008年8月的一天,我们在上海征集拍品,一位女士带着几件作品前来应征。女士举止矜持而文雅,每件作品都用旧纸裹着,打开一看,原装老裱,这是令征集人喜欢的作品形态。其中一件作品更是令我欢喜,为沈增植的行书七言对
期刊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都是一衣带水之近邻,地缘上的邻近关系直接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追溯历史,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始于秦汉,于古代中国而言,日本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以从接触之时,中日文化的交流都是以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这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诸多层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纽带,在维持古代东亚世界的商贸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隋唐(日本奈良、平安时期)至明朝时期(日本后
期刊
超5亿元成交的《十面灵璧图卷》,过亿元易主的“十二花神”杯,以及1.725亿元成交的崔如琢《清秋荷塘听雨眠》……71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历经5天激战,总成交额达41亿元。这是10月20日晚收槌的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所取得的战绩。尽管今年因疫情影响,整个市场的状况并不乐观,但保利今年的首次线下亮相就捷报频传。究其原因,与15周年庆典分不开,拍品数量庞大,但质量极高,不少高精尖拍品自然会引发市场
期刊
辛丑之初,开门见喜,《中国收藏》杂志迎来了20岁的生日。我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勤写的作者,當以虔诚之心,致以衷心祝贺。  20年前,正值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时。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大潮下,我国的历史和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中国收藏》杂志在那时创刊,其开拓之路想必是充满着艰辛和疑惑的。站在祖国蓬勃发展的今天,回首往事,正是当年以《中国收藏》杂志为代表的文化界的坚持,才擎起了保护历史、继承
期刊
徐世章  民国时曾任交通部次长兼任交通银行副总裁、币制局总裁等要职的徐世章,毕生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所藏古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精世间罕见,驰名海内外。  1999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徐世章捐献文物纪念展”,纪念徐世章先生诞辰110周年,并出版《徐世章先生捐獻文物精品选》,弘扬先生爱国捐献的义举。笔者作为业务办公室主任参加了这些工作,并多次采访徐世章的女儿徐绪玲。2004年,天津市艺
期刊
正规与纯真,是我对《中国收藏》杂志以及杂志社所有工作人员的最深印象。  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专业,曾经在国内贸易部工作多年,所以很早就知道《中国商报》。作为中国商报社旗下的重要刊物,《中国收藏》杂志引起我的关注是从2010年开始的。  我搞收藏已有40余年,其中铜炉是我收藏中的重要一项。2009年,我出版了研究铜炉的专著《钟鼎茗香》第一部,从学术界、收藏界以及市场的反馈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正是那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