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往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初,各区都建有工人俱乐部。从我懂事起,闸北工人俱乐部对于我就是一个欢乐的所在。
  那时,我家与俱乐部仅隔一条马路,晚饭之后,父亲经常牵着我的手,穿过共和路,沿着华盛路,来到车水马龙的天目西路,跨过马路就进了俱乐部。记得俱乐部内有一幢三层楼房,房前宽阔的草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水泥砌成的舞台。常常父亲他们在看别人演出,我们小孩子就在人群后面追逐玩耍。夏天的夜晚,天上群星闪烁,空气中飘浮着夜来香的香味,微风和着琴声,四周真有一种“莫斯科郊外晚上”的韵味。
  上小学之后,才知道俱乐部是一个大人们出入的场所,因为他们有工作证或是会员证。不过,我还是能常常光顾俱乐部,因为俱乐部里有一个电影院,这是我们这个地区唯一的大众娱乐场所。至今我还记得1974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在影剧院门口现代京剧《杜鹃山》女主角杨春霞头像的巨幅广告下,挤满了渴望进影院一饱眼福的男女老少。而我从小到大在这个电影院里也不知看了多少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令我兴奋而又难忘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大批被“解禁”的电影像潮水一样涌来,当时电影票价又很便宜,年少的我就常常光顾俱乐部的电影院。
  那真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场电影常常有上千人同时观看,电影散场是一个缓慢而又壮观的过程和场面。人群从边门出来后,要穿过一个小花园,再路过一排画廊,才能回到大门口。几百米的距离却要走好几分钟,而就是这几分钟的路程,如今在我的记忆中却变成了一段段美丽的时光。记得看完《林海雪原》、《早春二月》等电影出来,或蓝天白云、或夕阳星光,仰视着画廊后面那一排排高耸的水杉树,我会感觉自己正纵横于遥远东北的茫茫林海和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内心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继而是长长深深的满足。真的,当时的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青春的梦幻和憧憬!
  当我工作取得了工会会员证之后,俱乐部对于我算是真正敞开了大门,我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等其他活动场所。但是这时候的俱乐部在我的眼里也有些嘈杂老旧和狭小了,而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草地上开辟了“碰碰车”等游艺项目,可活动的实际面积越来越小。但不管怎样,俱乐部的图书馆却还是一块清静之地。
  就这样,在整个80年代里,我业余的许多时间是在俱乐部的图书馆里度过的。我读过无数的报刊杂志和文学书籍,听过作家毛时安、陆星儿的文学讲座,参加过俱乐部书评小组的研讨活动,文章上过俱乐部画廊书评专栏……更为重要的是,我基本靠在图书馆自修,完成了大专十几门功课的考试!
  大概在1986年前后的夜晚,每当我从俱乐部出来,就见西天边,像探照灯似的光柱与隆隆的机器打桩声交织在一起,一种都市建设工程的气韵震憾着所有人的心,新的上海火车站正在日夜施工。那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这里将崛起一座“不夜城”!
  如今,闸北工人俱乐部不知“动迁”到哪里去了,原址上耸立的是以“闸北广场”命名的一组崭新的楼群,“不夜城”已经成为如今上海的“北大门”。然而每当我走到这里,心里总是有一点感慨与惆怅,因为“俱乐部”是我文学梦想的摇篮,更是我的“大学”!
其他文献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巴新有忠魂】  6月中旬,我采访了搜狐网的梁春元副总编。1个多月前他率一支8人先遣队,前往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寻访过被湮没的中国抗日军人的墓地。  2008年12月23日,在搜狐网
期刊
随着赵宝刚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热播,“青春”成了近来80后、70后热议的命题。  如果说,《奋斗》(《青春》的姊妹篇)是有钱人的奋斗,那么,《青春》就是普通人的青春。有亮色,有朝气,但也看得见灰色现实,看得见生老病死,看得见人间烟火,那就是人生。  青春是什么?三月初嫩的青涩?荷尔蒙分泌的混乱?挑战权威的勇气?承认自我的磕磕绊绊之路?只有经历了这些,才真正做到独立自主,才能读懂青春的味道,
期刊
“喂,有无得平D啊?”(可否便宜点啊)  “真系无赚你钱噶!”(我没有赚你钱啊)  这是广州最平常的百姓对话。当一个精明的他遇着另一个实际的她,我们的寻常日子,构筑了广州城的日升月落。其实,貌似浮浅的封面,包着的尽是本本不同的有故事的书。      仍然实际,仍然自我    金融海啸袭击地球,影响最深的一定不是广州。不谙名牌的广州人,起码不必像香港人般斩断已深种的情根。据说香港某些小店主,正是瞄准
期刊
我认识的不少人都对浦东有着很深的偏见,觉得这个地方除了马路宽,建筑新之外简直乏善可陈——路宽不堵车,街边也少了许多可供人流连的小店,建筑新不压抑,却也没有什么值得令人徘徊的文化遗迹。这个地方年轻得要命,只有二十年历史,却又大得要命,比浦西九个行政区面积总和的两倍还要大得多。除了地产开发商会对这种地方感兴趣,有哪个脑筋正常的老百姓会喜欢这种不宜步行的庞然大物呢?在正大广场、大拇指广场等大型购物广场以
期刊
2008·5·12  一个黑色的日子;  一个让整个人类都刻骨铭心的日子;  一个让历史停下脚步的日子。      这一天的14∶28分,一场里氏8级大地震把汶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处四川偏僻山区的小城,“震”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个日子注定将载入人类地质演变史的史册,将载入人类生存发展史的史册,也必将载入人类思想精神文化进程史的史册。  如今,时隔一年,当时灾难的土地已经得到恢复和整理,将有可能
期刊
“云雨连朝润气含,黄梅十日雨毵毵。绿林烟腻枝梢重,积潦空庭三尺三”,又是烟雨蒙蒙时,卫星云图上显示江南统统被笼罩在黄梅天空下。于是万物都给人以霉湿的感觉,“郁闷”的使用频率又变得好高。  黄梅天是初夏江淮流域经常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时,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就遇大雨倾盆,晚上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深呼吸一
期刊
唱了半天,还是唱不清楚这城市的孤独;唱了半天,还是唱不干净这城市的痛苦。  ——崔健    每个人的KTV      在北京去唱歌的话,十个人里估计有八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要是想效果好,还是去钱柜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钱柜唱歌,也算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钱柜在北京的KTV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音效好,自助餐好,有档次,当然,也贵。  唱歌的人一般分为几类,第一类人是大家熟悉的麦霸,麦霸分唱得好与唱得
期刊
在面包与爱情的磨合里,面包多数会占上风    谁也不知道她小时候过的是苦日子。家住老城厢的旧石库门里,还有一兄二弟。得不到父母过多的关注和宠爱,自己资质也不算出众,她的早年过得比较狼狈。早早找了份工作贴补家用,倒也让她对钱用出了一套心得。   后来她常想,老天对人是公平的,38岁的她没有碰上个能娶她的男人,却也叫她衣食无忧。刚工作时她才18岁,当个小文员,终日低眉顺眼。因为勤勉,后来也熬到了高管位
期刊
有生活做就是福气,金融海啸之下,各位自求多福    沪语中的“生活”,切不能以日常起居的生活“Life”之意来理解。如要表示那琐琐碎碎一宿三餐舟车劳顿的生活起居,上海话为“过日脚”,很有种深思熟虑扳着手指计数的脚踏实地的谨慎和认真。大都会下的生活压力从上海闲话中就已可感受到了。“过日脚”中一个“脚”,还很有点光阴如梭的味道——这时光如长着脚,你怎么也追不回呀!这就是方言的生动之处。  “生活”在沪
期刊
优秀的男女在深情交往中,往往是对方的一座学校    他们是在一次诗歌音乐朗诵会上认识的,她从他的形象与诗里,感到了他性别的深度和力度,从他眼神里,她看到了他心底柔和,他对她说话的嗓音迷人。  春天,他带她去看海,从海边小镇下车,他厚实有力的手拢着她开心得不知所措的肩,在田野上走着,一路上笑语声惊醒了脚下的狗尾草和蒲公英,它们随之漂浮。  在海滨野地上,他放下背囊,从厚厚大大的百宝囊里拿出酒精锅、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