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性学科,但当下学生的语文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利用好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写作一体性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仿写著名篇章、缩写长篇文章和扩写短篇文章、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赏析性文字三种方法,分别训练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这三种能力的提高乃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课堂;教材;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15-01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大项:基础、阅读和写作。关于基础的教学,我们大体可以通过背诵与识记加以掌握;而阅读和写作相对来说就是比较机动、灵活的题型,往往成为学生得分的关键。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作功底亦是了得,阅读理解力差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就表现得很平庸,反过来讲,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阅读能力也不会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因此,在现今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语文教师惟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争取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把课堂的教材作为阅读的素材,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来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进行阅读与写作的一体性训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其教育论集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此处他把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视作语文教学的重任;同时他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而将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乃是课堂教学——“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论述给予了我很深的启发,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立足语文教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展,但不能脱离教材。语文教材是经过众多语文教育专家、一线优秀语文教师长期论证,不断改进的教材,其内容和程序的科学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教科书的编排为内容,扎扎实实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科学合理有序的。但教师要发挥教育的灵活性,不要死搬教材。因此,立足课本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师法自然
提高作文能力,要循序渐进。以教科书课文为范本提高小学高年级生写作能力的读写研究要凿实每一步,注意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的探究。[2]依据课文典范之处随时训练“怎么写”。起初篇幅要短小精悍,技法要便于拓展,切实提高写作效率,培养写作兴趣。
二、切入巧妙,深度挖掘
教师必须吃透课本,做到胸中有全册,单元着眼,从课入手。掌握每单元在全册书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甚至清晰知道在学生小学高年级发展阶段的具体作用,从而确定每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文章内容或作者技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找准切入点,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切入巧妙,深度挖掘”能够轻松凸显课堂重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围绕巧妙地切入使学生实现写作迁移,使其在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中习得写作的各种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天真烂漫,感情丰富,如依据文本恰当创设情境,很容易生发感触,情思跌宕,愿意谈论自己的人生感受。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同身受地去体悟和领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从而丰富、拓宽其写作领域。
四、平等对话,多元评价
写作行为是个性化表达,综合体现学生的思想感情、智慧思维和语言能力。见仁见智,因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审美和情感价值的认同。教师要建立作文交流平台,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得到及时、共同的关注。尊重学生心理、情感、观念、生活的实际,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在多元评价中,触动学生心灵,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表达的价值,形成写作的内驱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训练中,究竟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紧扣住教材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呢?结合长期的执教实践,下面我将这些年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仿写、改写著名篇章
仿写、改写名家名篇是锻炼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第一层次,即以我们教材中经典文本为例,仿照其中一些优美、精彩的句子或者段落来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的模仿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逐步过渡至创造性的仿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对课文著名段落的仿写和改写,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去学习、认知这篇文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写出类似的内容。这是一种基础性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2.缩写和扩写
缩写或扩写一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第二层次的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脱离了对一篇文章的简单模仿,他们需要在充分认知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遣词造句,用或简洁或丰富的句子来表达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涉及到把握文章总体意思的概括能力以及运用词句的写作能力,经过这个层次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3.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赏析性文字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这样的体悟: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是无限丰富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一个能够打开思维的触点。这个时候教师如若向其展示一些合适的文字材料,那么学生的思维势必会一触即发。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曾多次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如此反复之后讓他们自己尝试着给文章做批注。养成赏析品评文字、语段的习惯,在预习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在文段旁写下一些批注性文字,由此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种一体性的训练方法,学生在课堂内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将学与思、学与练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想,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佘雪梅.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6(5).
[2]刘文颖.立足课本夯实写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课堂;教材;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15-01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大项:基础、阅读和写作。关于基础的教学,我们大体可以通过背诵与识记加以掌握;而阅读和写作相对来说就是比较机动、灵活的题型,往往成为学生得分的关键。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作功底亦是了得,阅读理解力差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就表现得很平庸,反过来讲,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阅读能力也不会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因此,在现今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语文教师惟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争取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把课堂的教材作为阅读的素材,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来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进行阅读与写作的一体性训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其教育论集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此处他把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视作语文教学的重任;同时他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而将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乃是课堂教学——“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论述给予了我很深的启发,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立足语文教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展,但不能脱离教材。语文教材是经过众多语文教育专家、一线优秀语文教师长期论证,不断改进的教材,其内容和程序的科学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教科书的编排为内容,扎扎实实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科学合理有序的。但教师要发挥教育的灵活性,不要死搬教材。因此,立足课本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师法自然
提高作文能力,要循序渐进。以教科书课文为范本提高小学高年级生写作能力的读写研究要凿实每一步,注意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的探究。[2]依据课文典范之处随时训练“怎么写”。起初篇幅要短小精悍,技法要便于拓展,切实提高写作效率,培养写作兴趣。
二、切入巧妙,深度挖掘
教师必须吃透课本,做到胸中有全册,单元着眼,从课入手。掌握每单元在全册书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甚至清晰知道在学生小学高年级发展阶段的具体作用,从而确定每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文章内容或作者技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找准切入点,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切入巧妙,深度挖掘”能够轻松凸显课堂重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围绕巧妙地切入使学生实现写作迁移,使其在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中习得写作的各种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天真烂漫,感情丰富,如依据文本恰当创设情境,很容易生发感触,情思跌宕,愿意谈论自己的人生感受。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同身受地去体悟和领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从而丰富、拓宽其写作领域。
四、平等对话,多元评价
写作行为是个性化表达,综合体现学生的思想感情、智慧思维和语言能力。见仁见智,因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审美和情感价值的认同。教师要建立作文交流平台,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得到及时、共同的关注。尊重学生心理、情感、观念、生活的实际,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在多元评价中,触动学生心灵,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表达的价值,形成写作的内驱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训练中,究竟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紧扣住教材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呢?结合长期的执教实践,下面我将这些年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仿写、改写著名篇章
仿写、改写名家名篇是锻炼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第一层次,即以我们教材中经典文本为例,仿照其中一些优美、精彩的句子或者段落来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的模仿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逐步过渡至创造性的仿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对课文著名段落的仿写和改写,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去学习、认知这篇文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写出类似的内容。这是一种基础性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2.缩写和扩写
缩写或扩写一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第二层次的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脱离了对一篇文章的简单模仿,他们需要在充分认知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遣词造句,用或简洁或丰富的句子来表达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涉及到把握文章总体意思的概括能力以及运用词句的写作能力,经过这个层次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3.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赏析性文字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这样的体悟: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是无限丰富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一个能够打开思维的触点。这个时候教师如若向其展示一些合适的文字材料,那么学生的思维势必会一触即发。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曾多次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如此反复之后讓他们自己尝试着给文章做批注。养成赏析品评文字、语段的习惯,在预习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在文段旁写下一些批注性文字,由此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种一体性的训练方法,学生在课堂内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将学与思、学与练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想,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佘雪梅.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6(5).
[2]刘文颖.立足课本夯实写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