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Lee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中各地区由于分工、历史以及政府方针政策的原因,致使经济发展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本文以不平衡发展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构建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层次的、梯度发展的“中心-外围”结构体系,进而提出在此体系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梯度;中心-外围;集聚;产业经济
  一、引言
  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尽管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仍表现突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越来越迫切。由于历史分工以及政府的作用,各地区的经济各有侧重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集聚,围绕这一集聚的中心,在区域外衍生出一批与集聚中心产业所配套的外围产业。而纵观世界各地产业转移的规律,必然会在当初的外围区域演变出“外围中的集聚”,文章顺着如此的发展逻辑,演化出“中心-次外围-外围-......”,也即文中将要论述的“I级中心外围-II级中心外围-III级中心外围-......”的阶梯状的经济递次发展模式。再将如此众多的“中心-外围”连接在一起,就构建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结构,反映出各“中心-外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二、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演化逻辑
  由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某一地产业结构的集聚水平,并且随着集聚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结构水平越高。某一地区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形成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会出现阻碍该地产业经济继续发展的各种“阈”,例如生产要素资源的限制、不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寻求更加适宜的地方,围绕该“中心”地区将迎来发展时机,一方面中心集聚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会带动中心地区外围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地区的外围从一开始就发展为中心集聚经济地区产业发展服务的配套产业。通过双向机制作用,形成“中心集聚-外围配套”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将其称为“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的产业发展存在着梯度差异,相比于中心区的外围经济区域,中心集聚区一般处于产业结构的更高阶段。但也并非都如此,如果“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表现的是“制造业中心-服务业外围”,则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外围地区高于中心地区。
  对于“I级中心外围”区域结构的外围地区来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同样受到自身“阈值”的种种限制,进而必须借助以初始外围为中心的次一级外围地区的配套产业支持,这样便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外围结构,文中将其称为“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也可以认为由初始的集聚中心,发展到另一级的集聚中心,即沿着“集聚--次集聚--......”的演化模式。很明显,围绕着一个“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必然产生不止一个的“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这样所形成的结构类似于增长极和点轴发展的布局模式。通过各级中心外围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发展结构系统,从而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类推,围绕着“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会衍生出众多“III级中心外围”结构区域......在每一层级的同一横截面,通过彼此的竞争合作再连接在一起,便会形成网络的模式,进而形成本文所论述的统一的、动态的梯度“中心-外围”层及分布格局的网络体系。
  在这一网络体系中,每一区域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发展过程综合体,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而变化着的,梯度体系说明每一“中心-外围”层级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层次的多样性与不平等性。在生产力各要素分布相对固定的各地区而言,经济结构发展的产业布局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稳定,由此推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网络体系分布格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种在动态演化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绝对的固化模式并不存在。
  三、政府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文对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以及演化逻辑的推演,其中不足是缺少对政府作用机制的分析。首先,依靠政府力量消除各自所辖区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使其向统一的区域市场转型。消除过去行政计划、命令等造成的国民经济分割,实现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方式。其次,由于各区域在产业布局发展的选择上各自为政,重复布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这严重违背了本文所分析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结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更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导致同一的市场体系被割裂,各行政区的产业趋同化,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实现有效的利用。针对此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解决这一分割市场的行为。最后,实现区域经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发展模式需要政府把企业作为主体,让企业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经济发展结构的形成是以企业集群集聚而发生的,让企业自发集聚在生产要素丰富密集的区域形成中心,通过辐射发展周边的外围,再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使得“中心外围”发生梯度现象。
  四、市场与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也离不开市场作用机制的发挥。通过政府与市场双方的支撑作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再经由梯度“中心-外围”经济结构自身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演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而且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出类似“I级中心外围-II级中心外围-III级中心外围-......”的模式,即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模式也将表现出“I级-II级-III级-......”这样递次发展的逻辑。最后经过多个同样模式的交叉连接,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就会形成网状连接网状发展的格局,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必将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模式按照“......-III级-II级-I级”来进行,一步一步实现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   五、小结
  本文在对以往有关集聚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设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框架。从政府与市场角度研究如何围绕这一框架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集聚和中心-外围的扩展,从横纵两个方向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使得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覆盖延伸面更深更广,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梯度“中心-外围”网络体系的构建,对于不平衡发展的各区域最终通过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提升来实现基于各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经济结构向高层次演进与转型。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 Macmillan,1890.
  [2]WEBER,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1909)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 London,1965.
  [3]Krugman , P . Geography and Trade[M]. MIT Press,1991.
  [4]Friedman M. & Florida R.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American Geographer,1994.
  [5]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04:79-89.
  [6]杨向阳,高觉民,童馨乐.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9,02:121-125.
  [7]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1,06:93-101.
  [8]Krugman.P.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 :A Com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
  [9]何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07:100-105.
  [10]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J].学术月刊,2010,01:73-79.
  [11]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7-46.
  [12]刘志彪.建设统一市场是中国经济“开放的第二季”[J].学习与探索,2013,12:1-7.
  作者简介:叶志娟(1990- ),女,汉族,安徽池州人,产业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貿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杨茜(1995- ),女,汉族,安徽宿州人,产业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张满(1993- ),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产业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政策
其他文献
<正> 南京未来研究会于今年五月在南京举行发展外向型经济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南京地区的未来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
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美术教学如何发展丰富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
目的检验Tetrax测试系统在老年人平衡功能测试中的重测信度。方法对22名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人(66~84岁),应用Tetrax测试系统测定受试者睁眼自然站立状态下的稳定性指数、姿势摆
在青海劳动号子多种多样,有擀毡的号子、榨油的号子和打墙夯土的劳动号子等。一、打墙号子打墙夯土号子是亘古以来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打墙,一般需要3-
期刊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各专业教学工作的优化。其中,对于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来说,该项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妇产科基础护理人才提供了有效
文章通过对一个以真空挤出机成型、自然干燥、轮窑焙烧的生产工艺生产挤出红平瓦的企业的能源平衡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对制砖工业不同生产工艺的能源利用率、轮窑的热效率、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从大型房建项目施工部署开展的步骤、节点及关键路线深化、工程计划细化、工序工期的合理设置等方面,对房建工程的计划、进度与控制方法作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具体介绍了安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