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2015年达到顶峰,749万毕业生如潮水涌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昆明学院力推的“网售”毕业生模式,能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创历史新高毕业季来了——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为了帮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昆明学院把第一批65名优秀毕业生全部搬到了淘宝网,每一个“宝贝”明码标价。这是国内首批高校毕业生以商品化形式亮相。
结果,这所创立不过11年的学院从未有过如此瞩目,因为“卖”学生还引起了公安部的注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长学姐“上架”了:标价1000,还包邮
打开淘宝网,点击“店铺”,输入“昆明学院人才店”,就可以进入标识掌柜为“昆明学院何校长”的店铺。店铺共有65个“宝贝”,标价1000元,包邮。“宝贝”们统一着白色T恤,佩戴校徽。“商品详情”下,每一个“宝贝”都有半身、侧面、特写、全身等五个不同角度的展示照片。
如果企业对“宝贝”有招聘意向,向店家支付1000元招聘意向金即可“拍下”,之后,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先会核实企业资质和招聘意向,然后向被拍学生提供审核通过的企业信息。通过电话、视频面试和线下交流等模式,学生和企业双方进行自主选择。
淘宝网运营广思是对接昆明学院人才店的工作人员。一向以卖实物为主的淘宝网,虽然偶有“保洁大妈”“大厨到家”等“卖人”的商品,但以一所高校为店铺主体,由高校运营推销毕业生的店铺,广思称,此前并未见过。
首批65个“宝贝”被分成了四类:“互联网+型”“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和“集合精英型”。
“一开始,我们为此讨论过多次。”店长梁国华说,作为经济学院的一名班主任,他曾隐晦地咨询过学生该如何给自己定义。有同学说“网上都叫男神、女神”;有同学称“女神和屌丝更贴切”;还有同学认为“学霸、证霸”才符合。“都太狭隘了,最后还是定了和国家政策有关的那些名目。”
有5年淘宝皇冠店经验的梁国华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能有一天可以在上班时间开网店,而且引起了全校甚至全民的关注。
从卖瓜果想到“卖”学生
昆明学院在百度贴吧的“人才店”帖子下,共有73条回复。其中6条调侃“校长真会玩”,也有评论戏谑称“何师傅真会玩”。对这一点,何华大笑,“我确实挺会玩的”。
该校校办副主任刘娟娟清楚人才店是如何“玩起来的”。
在刘娟娟的口中,淘宝人才店是校长何华“灵光一现”的主意,地点在农学院门口,彼时何华正在与阿里巴巴的人讨论如何推广农学院种出来的瓜果蔬菜。一转身,何华说,为什么不能在淘宝网上推广自己的学生呢?
在大理做州长时,何华觉得“电子商务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他曾专门赶到阿里巴巴总部交流,为大理农业寻找合作机会。/通过努力,何华推荐的朱古拉咖啡被淘宝网接纳。朱古拉咖啡上线的第一天即被拍6600多单,“忙坏了当地的快递,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订单”。
2015年6月,已在昆明学院工作4个月的何华听说之前合作的淘宝网工作人员来到昆明,特意邀请他们到学院参观,想把农学院栽种的瓜果蔬菜推销出去。交流过程中,何华有了“卖学生”的想法,他当即把这件事情交给刘娟娟来操办。
“当时听到很惊讶。”刘娟娟笑言,她从学校就业办和校团委找来了3名老师帮忙;因为要开网店,找来了经济学院院长梁国华;为了设计网店网页,又从艺术学院要了两名老师。就这样,人才店的7人筹备组有了雏形。
一切都在秘密中悄悄进行。“除何华外,全校没有人清楚我们在干嘛。”
为了在本届毕业典礼那天推出淘宝“人才店”,筹备组要求各学院推荐毕业生。经第一轮筛选,筹备组从200多个备选“宝贝”中选出了90余人。到这一步,筹备组才向学生说明了真实用意。“愿意的留下,不理解的就拒绝了。”刘娟娟说,最后剩下了69个,其中4人是大三的创业骨干,本想放在创业板块,但最终没有想好创业板要怎么做,又被拿掉了。
让刘娟娟最着急的是上线仪式当天的背景横幅。为了利于传播,突出主题,昆明学院一早便与淘宝商议,使用淘宝网橘红色的“淘”字。
7月2日,一幅宽19米、高20米的巨大“淘”字高悬在昆明学院图书馆墙体上,与聂耳广场上千学生一起,成为了“昆明学院人才店”传播最广的新闻图片。
历经22天筹备的“昆明学院人才店”也在这一天如期上线。之后,关注热潮超乎想象。
“网售”毕业生 不是卖杯子
上线的第2天,人才店访问量己达49万次。上线5天,前后有47家企业拍下了“宝贝”。上线第6天,校长何华告诉记者: “刚刚有一家四川企业打来电话,说线上的‘宝贝’他们全要了!”
看着“人才店”新闻进入百度搜索推荐第二名,多名受访学生表示,“我们学校成名了!”而成名的最直接好处,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
还要一年就要毕业的大三学生徐妍(化名)看到了“人才店”更实际的作用。因为学校此前名气小,她的简历难逃网申被卡的命运。“我想投银行,可用人单位是需要看学校,谁知道昆明学院是干嘛的。”何华对徐妍的尴尬深有体会,“一次到北京开两会,别人问我去哪了,我说昆明学院,可没有人知道这个学校。”现在,徐妍有了自信,“我们学校这么火,也许再网申我们就会通过了。”
已从昆明学院毕业的李峰(化名)觉得,学校这次战略上成功了,但战术上失败了。所谓战略上成功,因为昆明学院的牌子一下子打响了。而战术上失败,从目前来看,对本届毕业生的就业帮助不大。
为了帮到更多的毕业生,该校招生就业处的两名老师与6名学生承担了客服工作。上岗前,他们接受过客服培训,甚至已能熟练运用“亲”等淘宝属性的网络语言。关注网售毕业生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微博上建议何华,要想宝贝热销,客服至关重要。何对此转发并评论“完全赞同”。
但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滨不认同。在他看来,大学生就业和淘宝的属性是格格不入的。“现在,客服卖的商品是没有主观思想的产品,你买一个杯子它就是一个杯子,它不会说你别买我,我不愿意去你那。企业看中哪个学生并想跟这个学生交流时,他只能借助于其他的平台和方式,打电话或者是發邮件,而不能通过这个平台跟心仪的毕业生发生直接交互。”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淘宝或阿里巴巴想招人,他们都只能去找智联招聘等第三方公司,而不是在淘宝上直接招人。”刘海滨说。
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店”的质疑和担忧也时有讨论。比如1000元的价格标签,这也成为昆明学院反复解释和强调的地方。“1000元仅是企业诚意金,不管成交与否一周后都会退还企业。”而这1000元也成为刘海滨对“人才店”模式持保留意见的原因。
“这种创新更像是学校的一个营销方式,宣传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刘海滨说,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有人在超市里吆喝着卖汽油”。
创历史新高毕业季来了——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为了帮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昆明学院把第一批65名优秀毕业生全部搬到了淘宝网,每一个“宝贝”明码标价。这是国内首批高校毕业生以商品化形式亮相。
结果,这所创立不过11年的学院从未有过如此瞩目,因为“卖”学生还引起了公安部的注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长学姐“上架”了:标价1000,还包邮
打开淘宝网,点击“店铺”,输入“昆明学院人才店”,就可以进入标识掌柜为“昆明学院何校长”的店铺。店铺共有65个“宝贝”,标价1000元,包邮。“宝贝”们统一着白色T恤,佩戴校徽。“商品详情”下,每一个“宝贝”都有半身、侧面、特写、全身等五个不同角度的展示照片。
如果企业对“宝贝”有招聘意向,向店家支付1000元招聘意向金即可“拍下”,之后,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先会核实企业资质和招聘意向,然后向被拍学生提供审核通过的企业信息。通过电话、视频面试和线下交流等模式,学生和企业双方进行自主选择。
淘宝网运营广思是对接昆明学院人才店的工作人员。一向以卖实物为主的淘宝网,虽然偶有“保洁大妈”“大厨到家”等“卖人”的商品,但以一所高校为店铺主体,由高校运营推销毕业生的店铺,广思称,此前并未见过。
首批65个“宝贝”被分成了四类:“互联网+型”“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和“集合精英型”。
“一开始,我们为此讨论过多次。”店长梁国华说,作为经济学院的一名班主任,他曾隐晦地咨询过学生该如何给自己定义。有同学说“网上都叫男神、女神”;有同学称“女神和屌丝更贴切”;还有同学认为“学霸、证霸”才符合。“都太狭隘了,最后还是定了和国家政策有关的那些名目。”
有5年淘宝皇冠店经验的梁国华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能有一天可以在上班时间开网店,而且引起了全校甚至全民的关注。
从卖瓜果想到“卖”学生
昆明学院在百度贴吧的“人才店”帖子下,共有73条回复。其中6条调侃“校长真会玩”,也有评论戏谑称“何师傅真会玩”。对这一点,何华大笑,“我确实挺会玩的”。
该校校办副主任刘娟娟清楚人才店是如何“玩起来的”。
在刘娟娟的口中,淘宝人才店是校长何华“灵光一现”的主意,地点在农学院门口,彼时何华正在与阿里巴巴的人讨论如何推广农学院种出来的瓜果蔬菜。一转身,何华说,为什么不能在淘宝网上推广自己的学生呢?
在大理做州长时,何华觉得“电子商务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他曾专门赶到阿里巴巴总部交流,为大理农业寻找合作机会。/通过努力,何华推荐的朱古拉咖啡被淘宝网接纳。朱古拉咖啡上线的第一天即被拍6600多单,“忙坏了当地的快递,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订单”。
2015年6月,已在昆明学院工作4个月的何华听说之前合作的淘宝网工作人员来到昆明,特意邀请他们到学院参观,想把农学院栽种的瓜果蔬菜推销出去。交流过程中,何华有了“卖学生”的想法,他当即把这件事情交给刘娟娟来操办。
“当时听到很惊讶。”刘娟娟笑言,她从学校就业办和校团委找来了3名老师帮忙;因为要开网店,找来了经济学院院长梁国华;为了设计网店网页,又从艺术学院要了两名老师。就这样,人才店的7人筹备组有了雏形。
一切都在秘密中悄悄进行。“除何华外,全校没有人清楚我们在干嘛。”
为了在本届毕业典礼那天推出淘宝“人才店”,筹备组要求各学院推荐毕业生。经第一轮筛选,筹备组从200多个备选“宝贝”中选出了90余人。到这一步,筹备组才向学生说明了真实用意。“愿意的留下,不理解的就拒绝了。”刘娟娟说,最后剩下了69个,其中4人是大三的创业骨干,本想放在创业板块,但最终没有想好创业板要怎么做,又被拿掉了。
让刘娟娟最着急的是上线仪式当天的背景横幅。为了利于传播,突出主题,昆明学院一早便与淘宝商议,使用淘宝网橘红色的“淘”字。
7月2日,一幅宽19米、高20米的巨大“淘”字高悬在昆明学院图书馆墙体上,与聂耳广场上千学生一起,成为了“昆明学院人才店”传播最广的新闻图片。
历经22天筹备的“昆明学院人才店”也在这一天如期上线。之后,关注热潮超乎想象。
“网售”毕业生 不是卖杯子
上线的第2天,人才店访问量己达49万次。上线5天,前后有47家企业拍下了“宝贝”。上线第6天,校长何华告诉记者: “刚刚有一家四川企业打来电话,说线上的‘宝贝’他们全要了!”
看着“人才店”新闻进入百度搜索推荐第二名,多名受访学生表示,“我们学校成名了!”而成名的最直接好处,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
还要一年就要毕业的大三学生徐妍(化名)看到了“人才店”更实际的作用。因为学校此前名气小,她的简历难逃网申被卡的命运。“我想投银行,可用人单位是需要看学校,谁知道昆明学院是干嘛的。”何华对徐妍的尴尬深有体会,“一次到北京开两会,别人问我去哪了,我说昆明学院,可没有人知道这个学校。”现在,徐妍有了自信,“我们学校这么火,也许再网申我们就会通过了。”
已从昆明学院毕业的李峰(化名)觉得,学校这次战略上成功了,但战术上失败了。所谓战略上成功,因为昆明学院的牌子一下子打响了。而战术上失败,从目前来看,对本届毕业生的就业帮助不大。
为了帮到更多的毕业生,该校招生就业处的两名老师与6名学生承担了客服工作。上岗前,他们接受过客服培训,甚至已能熟练运用“亲”等淘宝属性的网络语言。关注网售毕业生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微博上建议何华,要想宝贝热销,客服至关重要。何对此转发并评论“完全赞同”。
但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滨不认同。在他看来,大学生就业和淘宝的属性是格格不入的。“现在,客服卖的商品是没有主观思想的产品,你买一个杯子它就是一个杯子,它不会说你别买我,我不愿意去你那。企业看中哪个学生并想跟这个学生交流时,他只能借助于其他的平台和方式,打电话或者是發邮件,而不能通过这个平台跟心仪的毕业生发生直接交互。”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淘宝或阿里巴巴想招人,他们都只能去找智联招聘等第三方公司,而不是在淘宝上直接招人。”刘海滨说。
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店”的质疑和担忧也时有讨论。比如1000元的价格标签,这也成为昆明学院反复解释和强调的地方。“1000元仅是企业诚意金,不管成交与否一周后都会退还企业。”而这1000元也成为刘海滨对“人才店”模式持保留意见的原因。
“这种创新更像是学校的一个营销方式,宣传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刘海滨说,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有人在超市里吆喝着卖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