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所产生的时代意义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系统化的论述艺术相关理论,但他们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从未忽视,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存在,并且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影響,反之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舞蹈作为艺术大家庭的一个相关门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在不同时代产生着不同的时代意义。本文以舞蹈作品《黄土黄》为例,浅析舞蹈艺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艺术;社会意识;舞蹈;黄土黄;民族精神;黄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老百姓都坚信不疑 “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也正是这种信念,世世代代的黄土人民在这片厚土上生生不息。对于这个时代,一把黄土,更多的给予了我们一种力量,自强不息,不甘寂寞,弘扬黄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一、舞蹈作品《黄土黄》的创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1.自然坏境
  黄土高原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的四大高原之一,还是世界上十分有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环境十分恶劣,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分配不均匀,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毁林,樵采开矿,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被降低,涵养水源弱,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2.文化生活
  一座座山丘,一道道梁,崎岖的山路,塞外的风,构成了苍凉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首歌具有浓厚的黄土风情,唱出了生活在黄土地上人民的淳朴和勤劳,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豪迈,是黄土子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还有粗犷豪放,潇洒飘逸、变化万千,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切实的表现了黄土高原人纯朴、乐观开朗的真性情;有柔和平稳,明快刚烈,抑扬顿挫,刚柔并济的山西晋南花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最响亮的名片。黄土人用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昂扬的生命激情,高亢豪迈的歌声,从内心发出了黄土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改变贫苦命运的时代最强音。
  (二)文化寻根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相对西方比较落后,在吸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一起传入中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和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的关注。当时有很多作家,他们主张立足于民族土壤中,推崇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大力发扬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寻根对舞蹈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民间舞蹈风格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张继刚从小生长在山西,对他脚下的黄土地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尤其喜欢当地的民俗文化,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家乡人民的坚韧、淳朴的品质的敬佩,全部倾注在他的舞蹈作品中。在文化寻根的大背景下,《黄土黄》就这样诞生了。
  二、舞蹈作品《黄土黄》的舞蹈语言与音乐特色
  (一)《黄土黄》——舞蹈语言
  1.舞蹈动作风格——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是流传于山西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浓郁的汉族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动作活泼、洒脱奔放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舞蹈《黄土黄》中,舞蹈演员白衣红裤装扮,腰身绑着腰鼓踩着鼓点缓缓出现,立刻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民族气息。在舞蹈中,男舞者上肢动作以击鼓后顺势划弧连接,或上或横,多变流畅。男子下肢的主题动作以大跨步的弓马步为主,强化了内在的、顶天立地的感觉。女子的上身动作把肩膀、手臂划八字圆的动态加入击鼓的基本动作,显现出女子的柔美与曲线。男女舞者相互配合,把晋南花鼓的风格特征展露无遗,表现出黄土子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生命的赞颂。
  2.舞蹈造型——动作造型与舞蹈画面
  舞蹈开头,男子群舞以三角队形,双手抱鼓身体微微侧拧,以蹲裆步蹭步向前逼进,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压迫感,他们凝聚成一个整体,渐渐向前压近,使人感觉到一种凝重,这种凝重的压迫感,正是他们吃苦耐劳,凝聚的生命重量。第二段,男舞者都是一个“人”字形的体态。他们不管怎样动作,蹲也好,站也罢,甚至是跳,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体态,这群黄土男儿顶天立地,宁折不屈,从不会向任何困难而低头。
  (二)《黄土黄》——音乐特色
  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手段各有不同。舞蹈主要通过以人体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来传达编导的审美情感;文学则通过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情感思想;音乐则是人们通过歌唱和各种器乐发出不同旋律、节奏的声音来表达他们极为丰富、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例如《一个扭秧歌的人》中,远处传来悠扬的二胡声,夹杂了一个老艺人一生的五味杂陈还有各种感伤和心酸悲苦。《黄土黄》中同样也是,引子部分的唢呐吹奏不断反复,在其他管弦乐器的配合呼应下,苍劲、高亢、直白的音乐色彩传达出黄土高原的苍凉。同时,《黄土黄》音乐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那一遍一遍的重复,那一声声的呐喊也诉说着那一代黄土人生命的叹息、忧虑,饱含着黄土人民人生悲喜与命运求索的轨迹。《黄土黄》的音乐以最炽热的情感,最强烈的生命情调从情感上给我们以发自肺腑的震撼,让观众感受黄土高原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生命激情。
  三、舞蹈作品《黄土黄》的意义与价值
  (一)黄土文化认同——华夏母亲,民族脊梁
  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生长的人们,他们相信“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也正是这种信念,世世代代的黄土人民在这片厚土上生生不息。舞蹈《黄土黄》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黄土塑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养育了亿万的中华儿女,而今天它依旧有能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舞蹈中那俯身跪地的汉子,双手捧起的黄土,向天抛洒。我认为,“黄土”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民族文化依存的根。舞蹈《黄土黄》把“黄土文化”的魅力推向了极致,使表层的语言形象具备了深邃的人文内涵,使整个舞蹈变成了黄土文化认同的符号。   (二)民族精神——自尊自强,不甘寂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他们共同的生活信念,指导着一个民族的生活、生存和發展。面对一望无垠的黄土陡梁,千沟万壑,“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这是黄土子民的生存意识,他们生就了硬朗的骨头,长就了结实的肉,“甘于寂寞”不是他们的品性。《黄土黄》集中凝练的展示了黄土儿女的群体力量和精神,他们是黄土地的脊梁,他们是不屈的民族。在这里,即使环境再恶劣,也不能剥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爱的深沉,爱的不离不弃。横亘无垠的黄土坡,涛涛不绝的黄河水就是他们的母亲,哺育了这一代又一代的黄土娃,他们繁衍、生长、壮大,画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和地!
  (三)时代价值——黄土情深,弘扬文化
  1.文化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是相比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则逊色很多。在文化建设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人热衷于外来文化,哈韩、哈日让人担忧;喜欢日韩、欧美流行音乐、偶像,让每一人民族文化工作者彷徨、挣扎。如若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的文化又如何在世界中立足。历史发展证明,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黄土黄》舞蹈,很好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唤醒人们的民族文化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的弘扬
  弘扬民族文化,需要有理性的态度。民族文化不是任何东西都值得肯定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即使面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以新时代的形式,成为能够影响普罗大众的“新文化”。《黄土黄》这个作品,让人们看见的是一群从黄土高原上凸现出来的当代青年,他们身上流淌着老一辈的血液,传承着老一辈的精神,他们坚韧勇敢、淳朴善良,把黄土文化、花鼓艺术通过舞台展现给这个时代,激励人们去认识黄土文化,了解并爱上黄土文化,勇敢的肩负起弘扬黄土文化的历史使命。
  3.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文化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们应该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黄土黄》这样的舞蹈,对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有其自己独特价值。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积极展示中华文化。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坚持民族价值取向,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对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黄土黄》的创作背景和舞蹈语言与音乐特色,体现出《黄土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我们可以得知舞蹈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对特定的时代产生着特定的影响,《黄土黄》的成功对于今天我们的民间舞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舞蹈创作要立足于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新形象,同时还要鼓舞和激励当代青年人,勇敢肩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立足世界。
  作者简介:席淑琳(1994-),女,汉族,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京歌逐渐成为了流行歌曲中的一支新秀。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于京歌这种新型的歌唱方式,一度成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及声乐爱好者的热门歌曲。本人曾经多次在晚会上演唱过这首歌曲,还在硕士毕业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唱了此歌曲。现把这首歌的演唱心得分享一下。本文对京歌的代表作品《梨花颂》进行了作品分析,主要对李胜素、霍尊两种不同风格的版本进行对比,并找出了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未来的音乐专业的朋友们更
【摘要】1999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作家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影片获得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励,自公映之日起就获得海内外好评,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的唯美主义爱情电影,同时小说和电影还被台湾师范大学选作国文课阅读教材。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大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契机。在人力上,来馆实践的大学生缓解了寒暑假期间博物馆的接待压力;另外,大学生能以自身的专业角度对博物馆工作进行检视,并提出宝贵建议。在博物馆与学生的互动中,馆方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实践活动。实践空间从博物馆开放空间走进了内部,实践内容不仅涵盖展览、教育和研究,同时也涉及藏品、文创、服务等其他职能部门。  【关键词】社
【摘要】本文结合B/S架构及ASP.NET技术平台分析虚拟博物馆系统的设计策略,为虚拟博物馆系统建构及应用提供相应参考资料。  【关键词】B/S架构;ASP.NET技术;虚拟博物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诸多限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快速地浏览现实博物馆中的信息。客观上虚拟博物
【摘要】相比于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早期的几部著作来说,其199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阴影与启蒙》一书便显得不那么引人关注,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部著作在历史文化分析上不像《乔托与演说家》《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与经验》以及《意图的模式》那样丰富和广泛,并且它更像是一部认知科学的著作,与我们传统上对艺术史的理解有所差异。然而笔者认为,对于《阴影与启蒙》的探讨不应局限
【摘要】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以平遥古城为创作背景,以赵易硕仗义救人为故事主线。其中,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表演风格和观影方式,更是伟大的传统文化。本文以《又见平遥》为例,剖析三晋大地的千年文化。  【关键词】又见平遥;“面”文化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识码】A  一、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演出方式  《又见平遥》自2013年2月18日正式上演后,取得了很好的票房,
开天辟地,逐水而居……  这既是动物们聪明的本能,也是人类共通的生存法则。  漫长的社会进化过程中,  为了争夺水源大打出手,甚至“人相食”的历史,古今中外、触目惊心……  太行,地质地貌的沧海桑田巨变史,更是堪称过山车:  28亿年前,海水滔天、一望无边!  18亿年前,五台吕梁运动,此起彼伏、拉锯往复。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一锤定音:太行山脉强烈隆升、君临天下、独尊一方!  “复式单斜褶皱
【摘要】交响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深刻地音乐思想内涵,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我们去聆听交响曲时,感受作品中沉淀着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本文通过分析交响曲这一体裁在音乐中的特殊地位,对交响曲前世今生进行匆匆巡礼,来探究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关键词】交响曲的前世;交响曲的今生;音乐文化精粹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交响曲”这一“高大上”的音乐体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有力见证,它以活态传承为特征,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三弦舞与大三弦被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弦亦是代表彝族撒尼人阿黑哥的一种标志性乐器。为了以影像来呈现彝族文化,笔者试图拍摄撒尼人三弦的起源、制作、传承、创新等内容。影像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得以延续与保存人类社会中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以影像记录与保存非物质文化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爱老山兰》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我爱老山兰》为例,分析了老山红色歌曲体现的精神价值,分别从老山红色歌曲体现的精神和老山歌曲体现的意义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以《我爱老山兰》为例,介绍了老山红色歌曲的艺术形式,从演唱技巧主题意蕴的体现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老山精神;艺术价值;现实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老山红歌反映的历史时期离我们并不遥远,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