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微型课教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思想品德。
  2.感受文中浓浓的父子情深,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做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文中父亲朴实的话语,背影情景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所蕴含的父子情深,由此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难点:
  文章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
  力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语言在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地父子之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带领学生感悟那份亲情。
  一、歌曲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以此来感谢大家热情的问候(父亲)……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关于赞颂父母的文章也好,歌曲也好,真是数不胜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这边文章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
  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面(父亲的背影)(动作)
  2.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话
  3.父亲信中的话 (父亲的话语)
  4.我眼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 [儿子的眼泪]
  請同学们将这几处划下来,并齐读。
  三、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同桌、师生合作探究)
  1.为什么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时的场面令你感动?(望父买橘的背影,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的?)
  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父亲年纪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探”可以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的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说明月台很高,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支住,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若手撑不住,掉下去就会很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不是很灵便,爬起来显得艰难,但父亲还是十分努力。
  细节描写: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因为父亲是一个肥胖的人,他爬的较为艰难,令人心酸、心疼。
  思考:父亲过铁道既然知道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爱,对儿子无声的爱:“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平平安安抵达北京;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伟大的爱。那对于这浓的化不开的父爱,儿子又有和感触呢?
  2.为什么望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儿子流下了眼泪?(感动)
  第一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二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三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我”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流泪了。
  我们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情感创作此文,不禁流下泪水。无论是八年前看到了父亲的背影,还是八年后回忆父亲的背影,作者都流泪了。思考:同学们,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如果你此时是朱自清先生,你的心情会怎样?
  八年来父子未曾相见,此时父亲日益衰老,儿子见信如见人,就特别惦记、思念自己的老父亲。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或仔细观察过)父亲的背影(或者默默的爱),请分享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也一起感受一下你与父亲之间的深情。
  eg.父亲给我做饭的背影
  生病时,父亲照顾我的背影
  父亲车站送我的背影
  父亲给我雨中送伞的背影……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画面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那平淡深沉的爱,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那无声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从大家现在的眼神中,老师坚信,此时此刻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形象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想必现在大家都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其实,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全天下父母的一个缩影,爸爸妈妈为了大家能健康成长,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抹了多少泪。
  今天回去,请大家拥抱自己的母亲,感谢她十多年来每日三餐的辛苦;今天回去,请大家拥抱自己的父亲,感谢他十多年来的教养之恩,更感谢他那深沉的、无声的、伟大的爱!爱一定要及时、大声的说出来,正如《孔子家语》中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六、作业
  1.拥抱父母,表达感激之情
  2.请以“父亲的背影”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其他文献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尤胜于财富!”“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一句句中外名言无不告诉我们健康对人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随之增多。  培根说:“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健康包括躯体健康、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心理健
期刊
一、以开门见山、化解疑虑为交流原则  我校不是十分优秀的学校,家长早就抱着观望的态度,甚至是担心瞧不起的、不屑一顾的等等.自家小孩能力较好的家长担心学校提供不了让孩子上进学习的环境,自家小孩学习能力一般的家长容易把问题归因于给学校不理想的学习氛围,这一切的疑虑和固有思维会影响到家长的正确判断,甚至会是日后产生矛盾的导火索,与其待问题出来的时候才解决,不如班主任自觉地成为主动者,因此我们不仅对学生的
期刊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就是要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作的工具,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它也给学生带来了种种不安全隐患,在当今信息良莠不齐,杂乱纷呈的网络环境之下,各种
期刊
一、爱心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爱心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心教育活动融合在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思想认识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教师从爱护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关爱他们的生活,注意学生的情绪,保护学生的安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三观。最终学生就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幸福的感觉,能够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爱心教育的形式  爱心教育活动的内涵丰富。在教育活动中,爱心往往融入到具体
期刊
一、幼儿园如何开展幼儿民间游戏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民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当前幼教发展的趋势下,究竟该如何开展幼儿民间游戏活动呢?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供激发兴趣的材料  投放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它可以调动起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幼
期刊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定标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会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不同的国家、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阶层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同一国家、地区的标准也会因时代的变迁、历
期刊
摘要: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卓越的创新能力。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国家更应该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国家才能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就此展开阐述,进一步探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 课程教学 创新能力
期刊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块重要知识点。由于其分析思路复杂多变,不少同学难以掌握和灵活运用。本文以高中数学中的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为例,尝试一题多解,能开拓解题思路,激发解三角恒等式的灵感,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以期对该类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有所帮助。  该题是:证明: =  证法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等式或者不等式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 ; ; .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展开:1.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取胜的原因分析。2、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曹操失利的原因分析。3、三国鼎立各自政权以及为了扩充实力,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安排预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等基本历史信息,塑造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之下,完成相关史料的研读,在提升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基础上,
期刊
一、基本情况  塘合村达告小学位于秦王老山脚下,东与凌云县玉洪瑶族乡相接,北与乐业县甘田镇相接。全村总面积23.5平方公里,15个行村民小组。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