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味道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在县城工作近三十年了,可我一直认为,黄金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在县城生活,总有一种客居的感觉,只有回到了黄金,内心才归于平静,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我这里说的黄金是地名,而不是那个贵金属黄金。黄金是个小镇,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东部,有句话自古就流传:想吃饱饭,黄金龙岸。
  黄金镇的黄金街,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的情感点不断向她靠近,好比一棵高高的大树,秋风过后,树叶纷纷落在了根部。
  黄金镇有两条狭窄弯曲的老街道,街上的大多数人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卖米粉、卖豆腐、卖糖、卖酸、卖猪肉、剃头、补锅、打铁、车衣裳、阉鸡阉猪、收鸡毛鸭毛、唱戏、耍文场……那里散发着最鲜活的世俗气息。我就在这样的气息中熏染长大,只要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这种气息,就仿佛回到了童年。
  眼下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的家乡,从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地方典故到名优特产,应有尽有。在这里,我也晒一道美食,让大家品尝品尝。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把全国各地的美食通过镜头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尽管是深夜播出,但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民以食为天,吃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大问题,尤其是看到本土的美食被央视播出,心里就平添一种自豪感。后来《舌尖上的中国》又出了续集,可依然无法囊括东西南北数不胜数的美食。毕竟,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漫长悠久,一些美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民间记忆;一些美食经过妙手回春,好像孙悟空一样蹦出来。一方饮食养育一方人,一代又一代的,很难做得面面俱到。因此,总有一些美食,好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自放光彩。

  黄金的“大头粉”就是这样一位“小家碧玉”。广西的米粉有很多,一些米粉已经是家喻户晓、名满天下。比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而发源于罗城黄金镇和龙岸镇的大头粉,除了本地人,外面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你要确认是否是正宗的黄金人、龙岸人,只要问问老家有什么米粉好吃就行了。因为他们几乎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大头粉”。因此,大头粉几乎成为黄金人、龙岸人一种联络接头的身份暗号,是銘刻在黄金人、龙岸人心底里的记忆。
  我记得有一年,有个叫“一棵树的幸福”的美女老师从南宁来罗城教授戏剧表演的基本功。前后五天,一天三餐都吃米粉,但没有一餐是重复的。临行前,一个本地同行告诉她,有一种米粉她没有吃过,说的就是大头粉。当时她提出来,想吃一碗大头粉再乘车。无奈,大头粉只卖到中午,中午以后想吃都没有了。女老师遗憾地说:“下次再来罗城,一定要补上一碗大头粉。”
  也曾经有个美食爱好者,如数家珍地罗列广西的米粉,并夸下海口说广西没有他没吃过的米粉。当时,刚好有位罗城兄弟在场,就随意地问了一句:“你吃过罗城黄金的大头粉吗?”他一下被问住了。于是,他从广西的东南部驱车几百公里到广西西北部的罗城黄金镇住了一晚,第二天,当一碗热气腾腾的大头粉出现在他眼前,并慢慢送进嘴里,滑入肚中,这位老兄不得不心服口服地点赞。他总结了大头粉的特点:鲜嫩可口、米香十足、富有弹性、爽滑入味、绿色保健。最后又加了一句:“黄金大头粉是米粉家族中的私房菜,黄金级别的口味。”
  黄金镇的米粉摊有两类:一类到圩埠去摆摊。乡下三天一圩,到了圩日,十里八村的人就来赶圩,赶圩饿了,都喜欢吃米粉。圩埠里有专门的米粉行,摊主有自己的固定摊位。这类摊主平日做些农活杂事,只有到了圩日才到圩埠摆摊。米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滤粉、切粉、软粉、卷筒粉、榨粉等。吃法也各有不同,有的烫着吃,有的煮着吃,有的炒着吃,有的蒸着吃,还有的凉拌吃……但最本土、最地道、最有特色的还数大头粉,所以大头粉的摊前总是特别热闹。
  另一类是把摊位设在自己家里。这类米粉摊的家最好是在街上,家里要有一定的面积,越是靠近繁华的街市和街中心越好。这类摊点每天都可以经营,基本都是街坊的老客户去吃。这就要求米粉做得好吃又有特点,让人吃过后就记住这种味道。你别看这小小的米粉摊,省下铺面的钱后,靠薄利多销,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这些在自家门口经营的大头粉摊,灶台就在家门口的墙边,煮大头粉必定要用柴火烧煮。门口的街边、家里面,几张小木凳围着小木桌,食客一边看着摊主搓大头粉,一边帮忙往灶里烧火。有的食客还事先把所需配料放在碗里,待到大头粉开锅,直接将粉盛在碗里,为的是吃到大头粉的一个“鲜”味。
  大头粉的做法是,将陈年的早稻米淘洗后,浸泡一个晚上,再磨浆,然后装进布袋滤成干浆。干浆要软硬适中,太硬不好搋,太稀又搋不了。搋匀的一团团浆叫“生浆”。放入沸水里煮几分钟,叫“熟浆”。生浆熟浆掺和在一起重新搋匀,揉成一团团如同柚子的形状,放置一边等待被搓入锅。灶台上是一口大锅,锅上架着一块搓衣板大小的木板,木板的中间镶着一块铁片,铁片上布满均匀的数十个眼子,有筷尾大小。摊主将柚子形状的浆团放在搓板,用手不断地把浆搓到铁片上,浆团被挤进眼子,形成一根根筷条一样的大头粉掉进锅里,在水里沉浮。一团浆搓完,也就十来碗左右。摊主盖上锅盖,往灶里猛添柴火。等上两三分钟,打开锅盖,锅面蒸汽腾腾,摊主用长竹筷搅拌几下,再往锅里加入一瓢冷水。在锅里翻飞的大头粉遇到冷水后,打个激灵,一下醒了过来,就熟透了。摊主将大头粉捞进碗里,放上碎肉末、豆腐乳卤、头菜丁、葱花、香油、辣椒粉,一碗正宗的大头粉就香喷喷的了。这种气息将街面撑得满满当当,提醒那些尚未来吃粉的人快来品尝。这里要说明的是,香油并非麻油之类的油,最好是开过油锅炸过铜瓢糍粑或者酥肉后的老油,又香又有颜色。而辣椒粉,也最好是用炭火烘烤干脆后再捣碎的,这样的辣椒粉带着天然的香辣味。
  如果追溯历史,大头粉至少从清朝中期就有了。主要起源于黄金、龙岸两镇,后来才传到罗城县城,但也是黄金、龙岸两镇的人开的店铺。大头粉进了县城,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添放的作料也有所改变,如叉烧、芫荽、蒜泥、鱼腥草、香椿芽、花生米、酥黄豆、辣椒酱等,想添加什么配料就自己添加,口味因人而异。
  为什么大头粉流传面不够广呢?一则大头粉无法像螺蛳粉那样制成干货便于携带,因为它强调的是现做现吃,才能体现大头粉的鲜美味道;二则大头粉的制作看似简单,但选米、生熟浆的把握、火候的掌控等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这些细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难以推广。
  记得小时候,下雨天母亲不外出干活了,就与邻家几位大嫂商量做一餐大头粉来吃。于是,淘米、磨米、搋浆、做配料……她们默契地忙开了。那种大头粉的味道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经久不息。母亲劳作的模样定格成画面存储于我记忆的深处。于我而言,黄金大头粉的味道,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它既是童年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
  黄金大头粉就是这样一种在小地方扬名的美食,好比私房菜,有点贵族气息。今生今世能与它相遇,既是一种口福,也是一种缘分。如果想吃上一碗正宗的大头粉,那你一定要去黄金街品尝,也许我就在那里等着你。
  作者简介:杨衍瑶,仫佬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创作有仫佬剧《红背带》《寸草心》《同年鞋》等剧本。在《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广西文学》《红豆》《新民周刊》等刊物发表小说。仫佬剧《红背带》获全国十一届群星奖银奖、第六届广西剧展编剧奖等奖项,小说集《在明天那边》获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
其他文献
我的达姥(壮话“外婆”)家在横县宿龙洋岭。小时候去达姥家,必须跨过龙母江。悠悠龙母江面上,近家的过江桥有两座,一座是下黎里龙母桥,另一座是珠埠龙母桥。那些年月,珠埠龙母桥是大半截断桥,对岸那端只有几块大石头半卧水中,要么跨踏石块,要么蹚水而过,很不安全,而且还远上个半公里路。下黎里龙母桥呢,青青大石板,可以快速跑过去,不用担忧溅湿鞋袜,自然就成为前往达姥家的首选之路。  那天,有朋友在微信群转发下
期刊
三月桃花开满坡,壮家儿女爱唱歌;有缘网上来相会,你也开心我快乐。  今年过节好特殊,家家户户门不出;因为疫情来骚扰,齐心协力抗病毒。  虽然待家也蛮久,病毒控制尚未休;好不容易清零点,外来输入令人忧。  病毒传播难避免,全民抗疫到攻坚;坚持防护要做到,不让疫情再蔓延。  疫情现在得控制,天天收到好消息;复工復产人拥挤,提防病毒再来袭。  抗疫执行几十天,胜利曙光在眼前;目前转移抓生产,样样丰收心更
期刊
听说南宁的老木棉·匠园收藏有数万个石磨,那些石磨立马轰隆隆在我脑子里转起来。我小时候住的两进老屋就有一个石磨,像四五个人吃饭的圆桌那么大。村里一些人家里也有石磨,大的如簸箕,小的如脸盆。家里有一个石磨,是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的体现,起码过去曾经“阔”过,有的石磨还有自己专门的“住处”——磨坊。这物件虽然寻常,但并不常用,不是十分必要是不会置备的。  石磨平日“无所事事”,但到了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时
期刊
男:煎完艾馍染红蛋,八桂又闹三月三;  壮家节日多色彩,各个民族对歌玩。  女:万物生长靠春雨,鲜花艳丽靠绿叶;  壮家节日多姿彩,来自民族大团结。  男:民族团结好处多,能富民来能兴国;  一方贫困多方助,穷山变成金银窝。  女:科技扶贫创成效,种养丰收靠杂交;  壯哥上门仫佬妹,致富路上有新招。  男:改革开放四十年,各族人民心相连;  穷山恶水共治理,哥妹携手同攻坚。  女:民族团结聚能量,
期刊
三月初三又来到,广西歌海起浪潮;家家户户蒸糯饭,村村寨寨唱歌谣。  春夏秋冬轮流转,又是一年三月三;今年不用出门耍,在家上网唱歌玩。  全民齐心来抗疫,我们配合也积极;今年歌节在家唱,在家上网赶歌圩。  網上对歌也蛮好,想聊哪个随便聊;不用出门赶歌会,省得车费做红包。  网上那点小红包,一回能发几多毛;妹也懂哥礼数大,年年给你送金条。  吹牛你是第一狠,口水流满洗脸盆;要送你送给别个,我才不要你那
期刊
壮乡歌节又来临,又是一年好阳春;视频邀妹把歌对,又抓防疫抓春耕。  又抓防疫抓生产,三月歌节不一般;满园柑橘卖不去,妹想唱歌心又烦。  海面有风起波浪,领导心中有主张;防疫生产不松劲,你卖柑橘政府帮。  讲来心中就冒火,熟透果子往下落;疫情未过难销售,火烧猪肝心焦多。  春来百花朵朵开,惠民政策密密来;决胜脱贫攻坚战,网上销售上平台。  平台真是及时雨,复工复产调内需;干部帮买爱心果,解决滞销大问
期刊
摘 要:“芷江洽降”的说法是错误的,没有谁规定受降前必须先要洽降;芷江受降也不是南京受降的序幕,而是中国战区受降的重要一环;芷江受降更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战区战况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芷江受降纪念坊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重要文献、新闻报刊、影像档案等资料,充分证明芷江受降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关键词:受降;洽降;芷江;南京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
期刊
阳春三月百花开,往年处处搭歌台;今年三月不一样,取消歌圩在家待。  今天疫情来骚扰,歌节无法歌场飘;虽然防控做得好,也還未到乐逍遥。  现在卡点得解封,继续努力抗疫中;麻痹思想不能有,防控意识莫放松。  山上百花红又鲜,壮乡儿女喜连连;既然病毒来骚扰,网络对歌心也甜。  壮乡儿女志气高,网络歌圩歌如潮;你有情来我有意,网上对歌也逍遥。  打赢这场抗疫战,全国人民不一般;歌台不能广场摆,网上来赶三月
期刊
山中百鸟朝凤凰,海里鱼虾敬龙王;抗疫英雄钟院士,我用山歌来赞扬。  又敬业来又爱岗,南山是位好儿郎;爱为人民做奉献,好比蜜蜂爱酿糖。  以父為鉴心明亮,吃苦耐劳志如钢;接过父亲接力棒,高尚医德他弘扬。  “我不冲上谁冲上,共产党员岂怕难”;二〇〇三抗非典,南山披挂破难关。  南山院士吐真言,句句打动人心弦;为何品德正高尚,心底无私天地宽。  全国卫生最高奖,改革先锋颁奖章;五一奖章亮闪闪,勋章挂满
期刊
在田林县浪平镇岑王老山脚下,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九凤,分为上寨、中寨、下寨。下寨的后龙山如猫打坐,所以下寨又叫陇猫。这个村寨的房屋原来都是三间两厦的大瓦房,青瓦屋顶,杉木壁头,有的始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近百来年过去了,还是那样的崭新亮眼。晨光中,暮霭下,放眼望去,远处与近处,处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青瓦房子,依偎在岑王老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丛中。  正月,乍暖还寒。春,还在岑王老山山巅的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