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发展进入新阶段及其战略含义

来源 :水利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w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新世纪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情水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中国水利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水利全面协调发展期”.中国水利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特别是大部分水利发展指标进入快速增长的末期,同时初步建成了现代水治理体系.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战略含义,说明我国治水矛盾已经发生重要转化,要求水利工作积极转换动能,通过提质升级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是保障绿色农业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高效宣传及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已成为当下农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但是因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生产工作人员缺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应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更深入地剖析当下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情况,促进国内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迎合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节能降耗的基本原则.本文以节水灌溉中的滴灌技术为例展开探讨.
江淮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属于安徽省重要粮食生产区.江淮地区主要是稻麦周年两熟制的种植模式,选择晚播、早熟类型品种,确保合理的种植密度,调控好水肥,并充分利用资源.绿色技术主要应用于选种、整地、施肥、病害防治等多个环节,为农作物生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重点探讨了江淮地区绿色小麦田间种植和管理阶段技术应用途径,并分析了技术的推广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是破解河湖流域治理困境的制度优化和改革创新,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的省份,江苏省在构建河湖长制体系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典型经验做法.主要包括:全覆盖建立河长体系,全面推进主动治水;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高效推进系统治水;多维度考核激励并举,有力推进长效治水;跨区域协作配合巡护,共同推进联合治水;多渠道社会公众参与,加快推进精准治水.经验表明,河湖长制实现了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
离心泵反转作透平是海水淡化能量回收一体机的核心动力部件之一,运行时的压力脉动是机组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高转速离心泵反转作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SAS-SST-CC湍流模型,对其进行整机流道三维非定常流动数值计算,通过流场分析及压力脉动频谱分析,探讨该透平在运行时的非定常流动特性.非定常数值计算结果显示,蜗壳内多测点的压力脉动主频均为叶片通过频率,说明蜗壳内压力脉动主要由转轮和蜗壳隔舌间的动静干涉引起;旋转转轮域内8个叶片间流道中各布置了6个测点,各相似位置测点间的压力脉动峰峰值最大相差10.
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对下游人民造成严重威胁,开挖泄流槽成为应急处置最常用、最关键的工程措施.如何快速、定量确定其断面形状,减少开挖量,以降低溃决洪水风险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土水耦合机制,提出DB-IWHR 2.0泄流槽自动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基于水力学参数和双曲线冲蚀模型,可模拟溃口纵、横向快速扩展,实现溃决全过程快速分析(1小时内),进而在分析溃决特征值基础上快速获取泄流槽最优设计方案.将此模型应用于白格“11?03”堰塞湖发现:白格堰塞湖泄流槽最优设计时,溃决洪峰流量为31041.18 m3/s,与实际溃
截至2018年底,全国省、市、县各级河长制办公室全部设立,在保障河长湖长履职尽责、推动河湖长制主要任务落地见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统筹协调力度和履职能力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对标“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强化河湖长制”要求仍有差距.文章分析了河长制办公室职责定位、设置现状和发挥作用,提出了优化河长制办公室设置的相关建议.
小河道流域水体流通性差,自净能力低,而传统泵站在超低扬程工况下存在运行效率低、振动大、噪声强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小河道需求适宜水动力问题,本文研究摆动水翼三种摆动方式的水体推进性能,建立摆动水翼计算模型,结合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与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计算,并对水体推进效果较好的摆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方式三始终产生推力,方式一和方式二既产生推力,也产生阻力;涡的形成与演变是水体推进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方式三的推进效率及泵效率均显著高于方式一和方式二;在固定频率下,方式三中流量约为49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在蔬菜生长过程中,若菜农未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会导致出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文章分析了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措施,以期给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参考.
相关数据表明,国内每年农用地膜使用量在120万t左右,但农用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残膜带来的危害.自然条件下的农用地膜难以降解,不仅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化学结构、物理结构,还会阻碍土壤内部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最终影响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基于此,文章立足内蒙古农用地膜的使用情况,简要分析农膜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作用、带来的影响和具体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