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杂志《阁楼》之盛衰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35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一本杂志一直是《花花公子》的强大对手。它刊登的照片更露骨撩人,办刊路线更前卫大胆。这就是由鲍勃·古乔内创办的《阁楼》。
  从1965年创刊以来,《阁楼》已经赚了40亿美元。古乔内凭借这本杂志,缔造了一个出版帝国。他投资拍电影、开赌场,甚至赞助开发小型核反应堆。
  然而从80年代起,《阁楼》开始走下坡路。到今天,它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去年2月号的《名利场》杂志,就刊载了《阁楼》姊妹刊《viva》的前主编——帕特里西亚·博斯沃思的回忆录,从而使我们一窥这位色情大王的奋斗史。
  
  英伦发迹
  
  据说古乔内创办《阁楼》,是为了能成就自己的绘画事业。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艺术而闯荡欧洲,并且在伦敦当过一阵子记者。他注意到由休·海夫纳创办的《花花公子》杂志销量非常好,便决定如法炮制,也办一本成人杂志。
  1965年,第1期《阁楼》出现在英国报摊上并大获成功,1969年,《阁楼》登陆美国也一炮走红。它的读者主要集中在18岁至34岁的男性,刊登的图片比《花花公子》要暴露得多。
  对于《阁楼》所产生的影响,人们总有不同的看法。女权主义者认为这是一本污秽不堪的杂志,是对女性的侮辱,然而,有些人却因它前所未有地跨入许多禁区而赞美它。在性解放的高峰期,它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将色情、丑闻和感官刺激集于一身。
  开始,古乔内亲自给女模特拍照,照片效果是朦胧的,被拍者也都是些涉世未深的女孩。但是很快,他变得大胆起来,开始拍摄正面全裸照片,模特的风格也变了,她们要么是脱衣舞女郎,要么是色情电影明星,看起来不再那么纯洁、真实。
  
  招兵买马
  
  帕特里西亚·博斯沃思,1974年离开《哈泼斯市场》杂志。几天后,博斯沃思来到古乔内的家应聘。房间里陈列着各色古董,墙上挂着壁画,虽然主人没有出现,却没完没了地放着音乐。博斯沃思等了足足两个小时。一位曾经在《阁楼》工作的编辑后来告诉她,古乔内喜欢让人等待,以显示他的权力,同时这也是他对别人能否接受这种权力的一种测试。
  这时,一位褐色皮肤、身材凹凸有致的女孩出现在博斯沃思面前,她只身着一件尺码很小的裘皮上衣,修长的腿部裸露着,只是脚上穿着系丝带的高跟鞋。她向博斯沃思介绍自己是当月《阁楼》的模特,就住在楼上。古乔内将为她拍照,“他只用没拍过裸体照的女孩。”
  博斯沃思好奇地问,她在哪里把自己的皮肤晒成褐色。女孩回答说:“我们的卧室里有一台将皮肤晒黑的机器,古乔内不希望我们显得太苍白。”
  这时传来一阵金属碰撞的叮当声,女孩叫道:“古乔内来了!”然后便溜走。博斯沃思循声音望去,只见一个魁伟、英俊的男人从楼梯上走了下来。他长着浓密的黑发和典型的罗马鼻,黑丝绸衬衣领口开得很大,下面是黑皮裤和白山羊皮鞋。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饰物,叮当声由此而来。
  第一次会面古乔内就坦言相告,他认为性、亲情、政治丑闻和恐怖分子都是上等题材,并嘱咐博斯沃思:“凯茜·基顿拥有《viva》主编的头衔,但她负责的广告业务太忙了,所以事实上你将运作这本杂志。”博斯沃思当天就见到了凯茜·基顿。
  
  红颜知己
  
  基顿出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她在12岁时到伦敦学习芭蕾舞,然后在那里的一家夜总会跳舞。1965年的一天晚上,古乔内走进她整洁的化妆间,惊异于她认真阅读的一摞《金融时报》,她对投资和商业很感兴趣。
  两人在第一次约会时就讨论了金钱和性、生与死种种话题,感到相见恨晚。基顿渴望发财,而古乔内则要事业有成,而且两人都梦想着能掌握权力,还能长生不死。当时,古乔内正在为《阁楼》的创刊而努力,他充满想象力也不乏推销策略,但却对理财没什么兴趣,而基顿却相反。于是,古乔内请她负责杂志的广告销售,她欣然同意:“从来没有人对我的头脑产生过兴趣。”
  古乔内离开了自己的第二个妻子和4个孩子,和基顿走到了一起。他们两人就是《阁楼》最早的工作人员。当时,基顿要做打字、粘信封等琐事,但她对工作充满热爱。《阁楼》创刊号共12万本在几天内便销售一空。1969年,古乔内和基顿进军美国,在纽约继续经营《阁楼》,古乔内还为女友创办了《viva》。
  基顿告诉博斯沃思,她希望《viva》能为她这样拥有一个男人、一所房子和金钱的女性而代言。在古乔内和基顿富有煽动性的攻势之下,博斯沃思接受了这个职位,她感到自己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创办杂志的目标。
  多年后,在回溯往事时,她总结说,《viva》彰显女权主义的意图被男性视点的情色故事所掩盖,成为一本低俗淫秽的刊物。
  
  死性不改
  
  1975年,女权运动风起云涌,广大女性渴望体验爱、成功和独立。博斯沃思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聘请一些优秀作家为《viva》撰写文章,企图使其风格中性爱多一些而色情少一些。然而,古乔内从男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套不可行。他坚持每期都要有男人或男女一起的裸体照片。结果,据说《viva》吸引来的不是女性读者,而是男同性恋。
  
  古乔内和他的艺术主管为了标新立异、与《花花公子》一较高下,在色情路线上越来越出轨,到后来完全走向对人体部位的大肆渲染,这虽然无助于广告收入的增加,但却引来很多注意力。
  博斯沃思认为杂志的“性幻想”专栏存在很大问题,该专栏撰稿人渲染如何令女人“性”致大起的文章让她反感不已,于是她解雇了这位撰稿人,另找人取而代之。而古乔内却再次聘用此人为《阁楼》编辑。博斯沃思向古乔内抱怨说他破坏了自己的权威,他纠正她说“不,这是我的权威”。结果,每当这位编辑遇到她,都会不屑地对她竖起中指。
  一天晚上,古乔内打电话给博斯沃思,称自己有个推销《viva》的绝佳主意,她赶到他家时已是凌晨1时,古乔内和基顿都在。“你将成为viva妓院的女主人,”他兴奋地说,“你不用做什么事,这只是个称谓而已。”原来,他打算在拉斯维加斯附近沙漠买下一家妓院,位置就在飞机跑道旁,富有的男人们可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来这里寻欢作乐,然后乘坐飞机离开。博斯沃思表示强烈反对,质问道,为什么女主人不是基顿。“我决不会做这样的事,”基顿说,“这个古乔内是知道的。”“那么我也不!”博斯沃思说完便夺门而出。
  古乔内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这么多人都说我错了,那我必定是对的”。
  在成人杂志的辉煌时期,《阁楼》产生了许多竞争对手,随之这一行业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而读者也对这些内容逐渐厌倦。当《viva》销量停滞不前时,古乔内想出各种荒谬的主意来改善状况。1976年春,他要求博斯沃思聘用一名强奸犯来撰写性爱专栏,她一开始拒绝了。他坚持让她见见这个人,她最后同意了。这个眼窝深陷、胡子拉碴的家伙跟博斯沃思一直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在有线电视台播放色情录像。结果,博斯沃思将他赶了出去,然后向古乔内提出了辞职。
  
  四处赔本
  
  博斯沃思在1976年离开《viva》,3年后,这本杂志停刊。但是,古乔内的事业还在继续发展。他在纽约百老汇买了一栋楼,将自己的大众传媒公司设在那里,并陆续创办了一些关于科技、健康方面的杂志。他曾在其他领域进行投资,但由于经营不善总是赔钱。
  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对赌场一无所知,古乔内却筹划在大西洋城投资2亿美元建座赌场,他以为靠这赚钱很容易,便把所有的钱都扔到里面,结果血本无归。古乔内后来告诉博斯沃思,他一打算开赌场,联邦调查局就盯上他,因他是意大利西西里人的后代,做的又是色情业,“他们以为我是黑手党,可我是清白的。”他说。
  在开赌场的同时,古乔内还对电影产生了兴趣,他曾经投资了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和约翰·施莱辛格的《蝗虫之日》。随后,他决定拍摄一部反映罗马暴君卡里古拉荒淫、残暴一生的巨片。这部电影耗资2000万美元,演员包括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海伦·米伦和彼得·奥图尔等,古乔内还亲自参与了电影的编剧和拍摄,场景完全在罗马拍摄完成。
  《卡里古拉》成为历史上最壮观的X级影片,可是没有发行公司愿意要这部影片,所以古乔内租用纽约第三大道上的一家剧场,自己放映这部片子。影评家们对这部影片大批特批,而他却为此而感到骄傲,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个特殊事业。直到今天,《卡里古拉》仍是《阁楼》卖得最火的DVD,从发行之日起平均每个月都要售出3000张。
  古乔内和凯茜·基顿还对长生不老很向往,于是创办了《长寿》杂志。他们经常吃很多营养药丸,而且还都做了整容手术。基顿还曾想要建立一所克隆诊所,克隆一个古乔内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古乔内又突发奇想,决定赞助研究小型核反应设施,从而创造一种低成本能源的来源。他帮助建立实验室,并找来80多位研究人员,可这个努力又无果而终,他也赔了1700万美元。
  
  风光不再
  
  1984年9月,《阁楼》刊登了第一位非洲裔“美国小姐”瓦妮莎·威廉姆斯的裸照,结果这一期卖出了600万本,据说古乔内赚了个盆满钵满,威廉姆斯随后也因此被迫退回“美国小姐”桂冠。但这可能就是《阁楼》最后的风光。接下来,古乔内官司缠身,他的大笔钱财都用来付赔偿金或者律师费。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古乔内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阁楼》开始走下坡路。付费色情电视和网络开始分流杂志的读者群。古乔内也曾试图在网络色情服务上盈利,但后来又声称信用卡诈骗使利润大打折扣而罢手。为了战胜竞争对手,《阁楼》开始刊登更加不堪入目的画面,但这并没能扭转局面,由于内容超出了广告商所能接受的限度,他们纷纷撤出。读者也不买账,他们当然不愿意自己被当成色情狂。很多人劝说古乔内改变策略,但他就是不听,坚持认为这就是大众所需要的。
  1998年,古乔内患了喉癌,他接受了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激光手术,手术很成功,癌细胞被切除了,但是他从此不能正常发声,说话要靠助手翻译别人才能听得懂。
  2001年,《阁楼》的报摊发行量只有几十万份。2003年,古乔内的传媒公司已是资不抵债,他不得不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抵押给银行,并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10月,一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投资人购得《阁楼》,并打算在3年内让这个招牌杂志扭亏为盈。但古乔内却被他排斥在《阁楼》之外,很多杂志社的原工作人员也被“炒了鱿鱼”。
  事业失败的古乔内在生活上晚景凄凉,凯茜·基顿1995年被查出患乳腺癌晚期,1997年去世。基顿死后不久,他身边又有了一位女友,陪伴他至今。
  几个子女和古乔内关系也不好,由于对办刊意见不一,他们纷纷离开古乔内的公司,而且再不与父亲往来。这位74岁的老人现终日呆在自己位于曼哈顿的住处。
  当博斯沃思多年后再次见到古乔内时,他并没有为《阁楼》的盛极而衰怨天尤人。古乔内说过:“我不是一个商人,我是艺术家。我不活在过去,而是活在现在、将来。”
其他文献
编者按今年9期的《看世界》,以“记忆?还是忘却?”为题,大篇幅地刊登了本刊于4月至5月间,在日本东京对103名日本人就“我看中国”这一话题所作的问卷调查,不料即在国内引发了多种意见的争论,是耶非耶,见仁见智。当然,更有激愤的读者致电编辑部,怒斥我们是在表述“鬼子观点”,是“汉奸行为”。其实,我们表述的不是谁的观点,我们是想让我们的读者、我们的社会,尽可能地多听到一点日本民间的声音。古言“兼听则明”
期刊
科庞的节目成功秘诀首先在于,作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的号召力非常大。其次,节目声情并茂,通过史前景象电脑模拟以及真人模仿猿人影片,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    “科庞、科庞还是科庞”。作为国际最著名古生物学家之一的伊夫·科庞,他的名字已成为了法国电视收视率的保障,这位法国科学家最近被众多媒体评选为2004年度“法国风云人物”。  伊夫·科庞在研究人类起源方面颇有建树。他讲求实干,
期刊
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程建设项目腐败问题正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可能导致国家因负债累累而走向经济崩溃,质量低劣的“豆腐渣”工程更会危及百姓身家性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受到工程建设项目腐败问题的困扰,打击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已经刻不容缓,这就是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简称TI)4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全球腐败状况
期刊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正式公布了,本刊连续第二次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的荣誉。这是广州市获得这一荣誉的唯一的一家期刊。对此,我们是欣喜的,我们不掩饰我们的欣喜。  我们说过:“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纵览天下风云;回望历史,打量现实,传递人文关怀。”,是我们渴望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执著信念。我们杂志的获奖,是我们这种信念和为这种信念而进行的努力获得的肯定。  今天,在中国的期刊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期刊
在2月份高调欧洲访问时,美国总统布什在法国首都巴黎对欧洲盟国表示:“地球上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分开。”这种撇清似乎更加强调出欧美之间分歧的存在。因伊拉克战争、《京都议定书》等问题,美国和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老欧洲之间的分歧已经尽人皆知。  其实,欧美分歧早已不局限在政治领域,更深入到社会文化等层面。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络版2月22日发表长文,记者彼得·福特在文中深入分析了欧美民众对待宗教,特
期刊
期刊
所谓街头政治,对美国来说,就是鼓动和支持一国的反对派发动民众走上街头,向当局施压,直至和平夺权,改变政权性质。在这方面,美国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鉴于街头政治比使用军事手段代价小得多,而效果又好得多,预计今后美国会以更大的热情和投入将“街头政治”这一套推而广之。    (一)利用非政府组织打先锋,为街头政治营造适宜氛围  街头政治与和平演变有所不同。和平演变是西方对社
期刊
期刊
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进而茁壮成长;其产品笑傲市场的不变法则,总是不外乎外形佳、成分优等因素。要想成功,就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抓住消费者的心!    以独特外形、顶级成分吸引消费者    亚利桑纳饮料公司推出新品时,总是先测试产品和包装设计的最大极限。它是所有饮料公司中率先推出好看的瓶罐包装,包覆式标签采用与众不同的漂亮设计,吸引逛街购物的消费者目光。该公司最早推出的瓶装冰茶系列,目前为
期刊
6月中,台湾泰雅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率领“还我祖灵行动”代表团奔赴日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的代表团成员在靖国神社前示威讨灵,在大阪高等法院据理力争。由于日本右翼分子和当地警察的阻挠,代表团没能迎回供奉在靖国神社的祖灵,3年内的第7次讨灵活动以失败告终。  在靖国神社前,原住民那悲戚而洪亮的歌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让很多人注意到台湾原住民的存在:在高度现代化的台湾还生活着刀耕火种的原住民;半个多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