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述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学生的视角窥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内容等,分析归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以来各高校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出各高校试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较为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内容成效不足对策
  
  2006年,酝酿许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始实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开始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七所高校也相继投身到改革大军中。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0多所高校。2009年,改革深入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属高校开展改革工作。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对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研究生、导师、学校三方进行的全方位的体制性变革。首先,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取消之前的公费自费的招生招生类别,以奖学金等级来代替,并且逐步将招生人数与导师科研经费链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研究生招生体系。其次,强化导师责任制,建立导师资助制,提高导师的质量意识。再次,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制度,体现公平与效率。将学生的奖助学金与对学生的激励连接起来,建立滚动式的差额奖学金类别和评价体系。最后,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都创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自改革运行以来,各高校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对这一体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投入到实际操作中,使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以“研究生培养机制”为关键词可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三十多篇学术性论文,分别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体系构建、激励机制、导师负责制、奖助制度、创新基金等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也相继推出了各校的改革方案。其次,新的奖助制度的构建提高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动态的奖学金评定方式和差额奖学金类别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现象,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导师责任制增强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责任心,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固了核心力量。但是,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和斟酌之处。
  
  1.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体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对研究生教育的整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走出过去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新的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不断的摸索、试行和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风险性。尽管改革的目的、原则、指导思想和主要方式都得到了论证和肯定,但是要改革的具体操作方式能否达到最初的目的还是一个未知数。参与改革的所有高校都只能边探索边前进。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规律的运行需要有充足的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而改革往往缺乏有利的经验和成熟体制的指导,同时存在一定的阻力。能否顺利地达到预想的目的还需观望。
  
  2.奖助制度不完善。
  构建新的奖助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生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生活保障是其安心学习、参与科研的经济基础。目前各高校推出的新的奖助制度相对旧体制有所更新,但新的体制依然存在问题。一是奖学金差别额度太大,不能真正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以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东南大学的奖学金等级差额是4000元,北京大学的差额为3600元。而学生之间的评价分数的差别就只是几分甚至零点几分。如此大额度的差别不仅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可能形成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大学生的压力,同时阻隔学生之间的融洽相处。二是奖学金覆盖率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全额学业助学金的比率是70%,半额学业助学金比率100%;而东南大学奖学金覆盖率为90%,也就是有10%的学生不能享受到奖学金。奖助学金是否应该全员覆盖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生一般都是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若持续大学时代嗷嗷待哺的现状将会给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减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为研究生创立轻松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是当大家都在削尖脑袋为争夺学费而战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空谈。奖学金的争夺造成竞争的恶性循环,不仅会破坏学生感情,而且会降低研究生能力的提高,还可能对学术舞弊和学术垃圾制造推波助澜,后果不可低估。
  
  3.学生评价标准过于统一。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带动导师负责制的实行。这一措施运行的原则之一就是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导师资助差异的体现。因学科性质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文科、基础学科与理工科之间导师资助往往存在差别,那么学生评价是否应该根据学科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呢?文理科学生的培养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是否也应该将这种差别体现出来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譬如,科研成绩应占奖学金评定的百分比是值得商讨的问题。文科学生科研课题少,经费也少;工科学生课题多,研究经费也多。这样一来,工科学生在获得科研成果的概率上就远大于文科学生。在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绩比率一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表现。
  
  4.创新基金的设立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基金的设立为人才的培养打下了经济基础,但是物质并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方式而不是物质基础。因此,培养机制改革的不仅是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是形成与之匹配的新方案。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长处。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策分析
  
  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改革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长时间的实践、观察、修正和发展。因此,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深入学生群体,充分调查了解情况。
  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取决于对改革对象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在改革方案制定之前需深入学生群体、导师队伍和管理层进行基本情况调查、收集资料为可行性分析做准备。另外,在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关注民生,听取各方意见,及时修正方案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方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完备和补充。在还未实行改革的高校中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已经实施方案的高校则需集思广益,将话语权交到改革对象手中,尤其是改革的主体研究生和导师。
  
  2.建立健全奖助体制,从学生的心声出发。
  改革的原则之一是建立新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主动性。在改革的高校中,奖学金成为激励机制中的主体,这是一种误区。金钱的激励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活动动机的最高层次,获得奖学金(学费)只是学生的低级需求。显而易见,低层次需求都无法满足何来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动机。因此,奖助体制建立的目的在于为研究生学习建立扎实的经济后盾,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从心理学上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奖学金。首先,扩大研究生奖学金覆盖率,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奖学金,这是营造平等学习氛围的基础。其次,缩小奖学金之间的差额,创造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完善“三助”资助体系,不仅要给学生自给自足的机会,而且要不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三助”的时间和工资要合理,不能让学生陷入求生和求学的两难困境,给以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
  
  3.设立合理的监督评估机构,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构是新方案高效执行的保障机制。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能对执行改革的各部分主体都应进行监管评价,以使改革能够步入正轨。这不仅要求管理部门认真执行,而且要求学生和导师积极参与,更要及时纠正在改革过程中的偏颇行为,保证措施的执行力度和强度。另外,还要给以学生充分的申诉权利,毕竟学生才是改革的最大主体和最终受益者。由于学科门类本身的差别,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生的培养就应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方式。既然导师资助制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区别,那么研究生的评价就应该有所不同。工科研究生科研成绩所占奖学金评定的比例要大于文科和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比例,突出前项,弥补弱项。在奖学金的分配上应该也对文科研究生和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有所倾向。另外,每个研究生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人,因此,学生评价体系要灵活化、多样化。
  
  4.合理地使用创新基金,创新基金要有所倾向,但同时要兼顾公平。
  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和前沿学科,兼顾弱势学科和基础学科。另外,既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资金就要花在刀刃上。只要研究生的想法合理并具有实践性,导师和校方就应该给以积极支持,给以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另外,资金的使用要配上灵活的运行方式,譬如参与人员公平竞争制和指导老师灵活选择制等。应该允许学生独立选择合作人和指导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创新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学生创新宽松的科研环境,灵活地使用资金是学生创造力发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卫,来茂德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
  [2]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教育部新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
  [4]谢步江,廖文斌.上海试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33-143.
  [5]吴晓求,宋东霞等.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_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7-10.
  [6]王仰麟,生玉海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1-15.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结合两个教学实例,对教师如何合理利用科学课堂教学预设中的意义生成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了分析。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生成性教学预设    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加快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
期刊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IMN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其预后缓解情况,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劣所在,为今后开展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规范化研究提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小学生不再单纯处于学校与家庭环境中,多元化的社会因素也参与到小学生的成长中来,使得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趋多样化。本文通过分析家庭、学校以
摘要: 本文阐述了蔡元培先生先进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并将现今大学中的种种弊病在蔡元培先生的理念指导下一一进行剖析,指出蔡元培先生的这些理念对我们现如今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了三点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 蔡元培大学理念高等教育发展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
期刊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一方面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深刻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关系提升对策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
期刊
摘要: 现行的性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性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性教育与时俱进    当代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性信息相对开放的时代,大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他们的品德又影响着社会的风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在逐渐建立,另一方面一些腐朽的性文化、性
期刊
一、教育叙事中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关系    按照热奈特对叙事的定义,叙事分为故事、叙事和叙述行为三个层次。故事指未经任何特定视角和表述歪曲的“客观的”事件结构,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是叙事的内容。叙事是指话语或叙事文字本身。而叙述行为则是创造性的叙事动作,涉及说者/作者(叙事的“声音”)与听者/读者的关系。热奈特尤其强调这三个层面的关系,他认为叙事只有在叙述
期刊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设引发了广泛热议。而思想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养成良好习惯有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传播、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必然。高校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  高校实验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
期刊
目的:分析和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 2018年1月)护理学专业学生(46名)作为研究对象,2016~2017学年的学生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