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诵读经典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阐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来说,诵读经典,可以帮助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培育高尚人格,奠定优雅品行。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必要选择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经典,编撰出适合播音主持学生诵读的教本。可以通过摘抄卡片、比赛、编撰歌曲、讲解大义、教师范读等方面推进经典诵读工程。
关键词:经典诵读;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13-02
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每个时代思想的活水源头,历久弥新,永恒不朽。它的传承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关注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今天,诵读经典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上,“经典诵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必修科目。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开了以儒家經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在封建社会科举取士时代,从“四书五经”中选题目试天下举子,诵读经典之风历代相沿。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出现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尊孔读经”热。一次是1915年,康有为、陈焕章等发起的定孔教为“国教”运动。另一次是1934~1935年,以《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最为热烈[1]。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受台湾、香港教育专家倡导“诵读经典”的影响,“诵读经典”再次提上日程、风起云涌。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号召国家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经典知识的学习和诵读。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倡导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迄今为止,海内外已经有近百座城市逾千万的儿童接受了“经典教育”诵读工程的熏陶,这为他们今后的教育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考察诵读经典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材的编撰及诵读方法的践行有利于培养更为合格、全面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一、“诵读经典”的积极作用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自觉接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经典文化知识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文化教育。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诵读经典可以帮助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培育高尚人格,奠定优雅品行。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说:“(学习)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2]这些经典所内蕴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对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理想人格的培养、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塑造均有重要意义。其次,经典诵读能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古文水平、白话文水平和朗读表达能力,能帮助他们领悟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讲“温故而知新”。朱子再三强调读书应熟,熟悉原文是思考义理的前提。“学者须是熟,熟时,一唤便在目前。不熟时,须着旋思索。”[3]只有让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死背”熟记这些知识,才能“活用”,发挥经典的作用。再次,经典诵读能帮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训练注意力,锻炼定性和毅力。华东师大做过一个实验,专门选了一个试验班,一个对照班,经过两个月后,发现诵读经典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读经典学生注意力的两倍。学生注意力需要训练,必须训练其定性。而最好的锻炼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记忆。当学生背得越来越多,其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最后,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为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平台。经过“经典诵读”训练的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毕业后,凭借媒体可以帮助全社会全民族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发挥经典思想的文化建设作用。
二、诵读经典的教材编撰
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涉及一个教材编撰和选用的问题。古代经典经过长年累月的筛选而积淀流传,它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具有深厚生命力,值得后辈仔细揣摩、推敲和品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没有中断,“书同文,语同音”,文字、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整理古代思想知识精华,加以学习承传,能够让我们当下的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有着更高的起点,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把握整个世界发展演变,在历史发展的横纵坐标中找到自我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首先,经典教材的编撰,应重视儒家经典对培养、教化心性的重要作用。比如《论语》这样的经典典籍,经得起历史检验。程子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4]又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4]当然有了教材,如何读非常关键。程颐就指出,“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3]其次,除诵读接受儒家经典知识外,还应普遍认同道家、墨家、法家、释家等中华古代文化思想经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尚处于人类轴心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诞生了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名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景。我们在编撰经典教材时,应该有选择性地将多元学说之精华编入进来,而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一言堂”。许嘉璐先生指出:“诵经的经,既然指经典,起码应该包括儒、释、道。道家像庄子的《逍遥游》,多好的文章。把握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上进行提倡,我称之为‘文化的自觉’。”[5]许先生提醒我们应有开阔的视野,把握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再次,经典教材的编撰,也应选择西方经典、伊斯兰经典,使世界历史上的一切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诵读经典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文化对话的机会。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许多思想精华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选取片段进行摘录,让学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基本的认识。最后,经典教材的编撰还应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优秀诗文。将继承优良传统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一起来,使诵读活动成为吸纳和传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举例
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天天诵读经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厌烦心理,因而诵读经典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缓解学生们的“诵读疲劳”,帮助他们用新的方式推进经典知识的诵读。
1.采用经典摘抄、卡片记录、随身携带的方式。学生可以经常拿出卡片诵读几段,养成习惯,轻轻松松地掌握、熟记这些知识。老播音主持艺术家赵忠祥就曾用这种方式,他利用茶余饭后等时间熟记了许多文化经典。我们可以通过他主持的节目、他写的晚会串词和传记《岁月随想》,真切地感受赵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2.采用比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争强好胜是处于青春萌动期学生的普遍心理。根据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具有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心理诉求。在学生中推行诵读比赛,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3.采用编写歌曲、古文新唱的方法来变通诵读经典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掌握经典。经典名篇一般用文言文写成,对他们来说,不仅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机械背诵,效果欠佳。假如能谱写成曲,用流行歌曲之韵律来诵唱,变枯燥的诵读为歌曲演唱,这必然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讲解大义,帮助学生掌握经典知识意蕴,这有助于他们诵读。面对有一定理解力的大学生,通过经典文章大义的分析,可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
5.教师范读,非常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先领会经典的思想内涵,进行范读时,充分发挥自我的爱憎情感,融入自己对于经典知识的理解,带着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指导学生读书时,也应注意学生的表情、情感、语言节奏,引导他们读出气势、韵味,掌握诵读的技巧,直接感悟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体会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老师通过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并开发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这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尤小立.“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3,(5):58.
[2]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2).上海:上海书店,1986.
[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许嘉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上的(摘要)[J].北京教育,2005,(4):30.
基金项目: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经典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9YB087);2010年度江西省教改课题《高校人文审美教育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JXJG-10-1-11);2008年度江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瓶颈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8YB216)
作者简介: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学教育、播音主持艺术研究。
关键词:经典诵读;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13-02
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每个时代思想的活水源头,历久弥新,永恒不朽。它的传承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关注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今天,诵读经典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上,“经典诵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必修科目。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开了以儒家經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在封建社会科举取士时代,从“四书五经”中选题目试天下举子,诵读经典之风历代相沿。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出现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尊孔读经”热。一次是1915年,康有为、陈焕章等发起的定孔教为“国教”运动。另一次是1934~1935年,以《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最为热烈[1]。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受台湾、香港教育专家倡导“诵读经典”的影响,“诵读经典”再次提上日程、风起云涌。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号召国家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经典知识的学习和诵读。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倡导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迄今为止,海内外已经有近百座城市逾千万的儿童接受了“经典教育”诵读工程的熏陶,这为他们今后的教育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考察诵读经典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材的编撰及诵读方法的践行有利于培养更为合格、全面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一、“诵读经典”的积极作用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自觉接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经典文化知识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文化教育。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诵读经典可以帮助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培育高尚人格,奠定优雅品行。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说:“(学习)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2]这些经典所内蕴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对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理想人格的培养、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塑造均有重要意义。其次,经典诵读能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古文水平、白话文水平和朗读表达能力,能帮助他们领悟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讲“温故而知新”。朱子再三强调读书应熟,熟悉原文是思考义理的前提。“学者须是熟,熟时,一唤便在目前。不熟时,须着旋思索。”[3]只有让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死背”熟记这些知识,才能“活用”,发挥经典的作用。再次,经典诵读能帮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训练注意力,锻炼定性和毅力。华东师大做过一个实验,专门选了一个试验班,一个对照班,经过两个月后,发现诵读经典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读经典学生注意力的两倍。学生注意力需要训练,必须训练其定性。而最好的锻炼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记忆。当学生背得越来越多,其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最后,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为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平台。经过“经典诵读”训练的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毕业后,凭借媒体可以帮助全社会全民族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发挥经典思想的文化建设作用。
二、诵读经典的教材编撰
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涉及一个教材编撰和选用的问题。古代经典经过长年累月的筛选而积淀流传,它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具有深厚生命力,值得后辈仔细揣摩、推敲和品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没有中断,“书同文,语同音”,文字、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整理古代思想知识精华,加以学习承传,能够让我们当下的播音主持艺术学生有着更高的起点,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把握整个世界发展演变,在历史发展的横纵坐标中找到自我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首先,经典教材的编撰,应重视儒家经典对培养、教化心性的重要作用。比如《论语》这样的经典典籍,经得起历史检验。程子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4]又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4]当然有了教材,如何读非常关键。程颐就指出,“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3]其次,除诵读接受儒家经典知识外,还应普遍认同道家、墨家、法家、释家等中华古代文化思想经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尚处于人类轴心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诞生了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名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景。我们在编撰经典教材时,应该有选择性地将多元学说之精华编入进来,而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一言堂”。许嘉璐先生指出:“诵经的经,既然指经典,起码应该包括儒、释、道。道家像庄子的《逍遥游》,多好的文章。把握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上进行提倡,我称之为‘文化的自觉’。”[5]许先生提醒我们应有开阔的视野,把握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再次,经典教材的编撰,也应选择西方经典、伊斯兰经典,使世界历史上的一切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诵读经典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文化对话的机会。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许多思想精华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选取片段进行摘录,让学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基本的认识。最后,经典教材的编撰还应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优秀诗文。将继承优良传统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一起来,使诵读活动成为吸纳和传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举例
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天天诵读经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厌烦心理,因而诵读经典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缓解学生们的“诵读疲劳”,帮助他们用新的方式推进经典知识的诵读。
1.采用经典摘抄、卡片记录、随身携带的方式。学生可以经常拿出卡片诵读几段,养成习惯,轻轻松松地掌握、熟记这些知识。老播音主持艺术家赵忠祥就曾用这种方式,他利用茶余饭后等时间熟记了许多文化经典。我们可以通过他主持的节目、他写的晚会串词和传记《岁月随想》,真切地感受赵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2.采用比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争强好胜是处于青春萌动期学生的普遍心理。根据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具有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心理诉求。在学生中推行诵读比赛,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3.采用编写歌曲、古文新唱的方法来变通诵读经典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掌握经典。经典名篇一般用文言文写成,对他们来说,不仅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机械背诵,效果欠佳。假如能谱写成曲,用流行歌曲之韵律来诵唱,变枯燥的诵读为歌曲演唱,这必然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讲解大义,帮助学生掌握经典知识意蕴,这有助于他们诵读。面对有一定理解力的大学生,通过经典文章大义的分析,可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
5.教师范读,非常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先领会经典的思想内涵,进行范读时,充分发挥自我的爱憎情感,融入自己对于经典知识的理解,带着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指导学生读书时,也应注意学生的表情、情感、语言节奏,引导他们读出气势、韵味,掌握诵读的技巧,直接感悟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体会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老师通过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并开发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这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尤小立.“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3,(5):58.
[2]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2).上海:上海书店,1986.
[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许嘉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上的(摘要)[J].北京教育,2005,(4):30.
基金项目: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经典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9YB087);2010年度江西省教改课题《高校人文审美教育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JXJG-10-1-11);2008年度江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瓶颈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8YB216)
作者简介: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学教育、播音主持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