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龙套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城的剧团一来,我们的村庄就像过年。那年,恰逢我十岁的生日。长那么大,我还没走出过村庄呢。奶奶说:“这戏就好像给你来庆生了。”
  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是剧团的人。男的穿着中山装,女的穿着花衬衫和裙子,他们真好看,就像画里的人一样。还有些是邻村的人。他们大都是我们村的亲戚,平时很少走动,有了戏,就赶来了。其中,还有颠着小脚,梳着髽髻的老太太。于是,好多人家都添了碗筷。也有人是提前吃了晚饭来的,赶七八里路,来了就搬个凳子,亲戚们一般都心照不宣,给他们备好了票。


  戏票很紧张。本来只演两个晚上,不得不再加一个晚上。那时,没有电视,看戏,就是整个村庄最隆重最集中的文化大事。我不懂戏,只是看热闹。我们村庄有个古戏台,那是我们常玩耍的地方。我们在那里玩两军对垒或拜堂成亲的游戏。现在,剧团来了,古戏台就“名副其实”了,因为演的是古装戏。古戏台前边,是个晒场(剧团人说是广场)。晒场周围恰好有几排老式宅院,院背朝着晒场,成了天然的围墙,构成了一个露天的“剧场”。
  只有三张戏票。爷爷奶奶都是戏迷,特別喜欢看才子佳人的古装戏。当然,爸爸妈妈让了,可姐姐要看。爷爷发话了,当晚就让我去看,因为我正好过生日。
  黄昏时分,奶奶拄着拐杖在家门口立着,像是在等什么客人。这时,剧团的演员已经上了一层妆,打着厚厚的粉底,眉眼都画过了。他们一个个在我家门前经过。其中一个,鼻子上一垛白,是个小花脸,真可爱,我多希望奶奶请他进来呀,可没有。还有一个,定是个“小姐”,多漂亮啊,漂亮得和年画里的人一样,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叫住她。他们一个个经过我家的门,走不多远,就被附近的邻居招呼进了家门。终于,有一个长得好看的后生来了,他还摸出一张戏票,朝奶奶晃了晃。奶奶就热情地请他进门。甚至,奶奶叫出了戏文里的那个“才子”的名字,好像把古代的“才子”迎进了我们家。
  “才子”进来后,奶奶让他“上座”──那座位,向来是专属于爷爷的。于是,晚饭开始。我明白了,原来,奶奶刚才就等着这戏里的主角。预先,村里就宣布,剧团演员到各家各户吃饭,而且,规定一顿饭收多少粮票和现金。我只记得一个人的饭钱相当于一张戏票的钱(包括粮票)。每家的大人都在迎接自己喜欢的戏里的角色。而且,争迎主角。我们家的位置,照爸爸的说法,是进水口,所有的人到村里,最先经过的是我家。奶奶挑选的余地很大。村里就这么一条街,东西走向,到了西边的街屋,接进家里,就只剩一些个子矮小,长得不怎么样的演员了。
  奶奶探过底,一般演员吃了饭,直接付现金、粮票。但是,主角手里有戏票可抵饭钱,剧团内部给他们“面子”,每个主角都有一张特别的戏票,表明演员的身份、地位。
  那天吃饭,我们家特地杀了一只土鸡,上了自家酿的米酒。我担心那个“才子”喝了酒,会不会醉倒在戏台上呢?他的酒量真大,来者不拒。连不喝酒的奶奶也向他敬酒,妈妈还叫我以茶代酒,去敬了“才子”。
  我悄悄问奶奶,戏文里的“才子”也要喝那么多的酒吗?“才子”捡过话,说:“一滴都不喝,只是装样子。可是,你们家的酒味道真好。”
  天色暗下来。“才子”一副酒足饭饱的样子。他从中山装贴胸的内袋里,用手指头夹出那张戏票,递给奶奶,还说:“要找零头吗?”原来,他的票子上写着“一家人”,那么,就意味着一家三口可以去看,我们该补足他钱。爸爸在袋子里掏钱,奶奶对他说:“不用找了。”转而对“才子”说:“你认了这个门,接下来的两天,晚饭都来我家吃。我们天天给你倒米酒。”
  那天,我去看戏。我不懂戏里的人在唱什么,反正“才子佳人”黏黏糊糊。我发现,来我们家吃饭的“才子”上了戏台,好像瘦了,高了。演了半场我居然趴在爷爷肩头睡着了,爷爷说可惜了那戏票。
  接下来的两顿晚饭,“才子”仍然来我家吃。奶奶还是那么客气,跟他聊天,聊戏。
  第四天早晨,剧团卸道具,装箱子,每个演员都已经卸了妆。
  有个装箱的年轻人,说:“小朋友,你不认识我了吧?”
  我看着他的脸,像来我家的“才子”,但不敢肯定。
  “这三天我都在你家吃饭呀。”他说。
  “你一上戏台,怎么就瘦了高了?”我问。
  他说:“你记不记得开场提着灯笼探路的角色?”
  我说:“就是只打灯笼,一句也没唱的?”
  他指着自己的脸,另一只手做出打灯笼的姿势,说:“那叫跑龙套。”
  我说:“原来你不是‘才子’啊?”
  他说:“才子不是也要挨我的扳子吗?”
  是的,戏里好像那个“才子”被冤屈了,被官老爷喝令打屁股。
  戏团离开村庄,奶奶终于透露,吃第二顿晚饭时,她就知道,那个付了“一家人”戏票的人,不是戏中的“才子”。奶奶还看出他是那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但是,没有点穿,照样客气。
  奶奶说:“那碗饭不好端,谁都想当主角,可是,主角只有一两个。”过了会儿,奶奶似乎又自言自语地说:“奇怪,他怎么有‘一家人’的票呢?”
  十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县城报社工作。一天,我到剧团采访,居然碰到了来我家吃饭的那位叔叔。说起当年的事,他说,当时,他和团长关系特好,他向团长讨票,团长给了他。“我呀,还在跑龙套。”他说,脸上,是豁达的笑。
  选自《海燕》
其他文献
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凡·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凉透了窗纱。  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
期刊
雅琴如今明白這个道理了。杜萧,算是一个文化名人了吧,以诗歌闻名几十年,作为伴侣,她见证了他贫寒而上进的少年、寂寥而不屈的青年、熟透而香气四溢的中年,可他还是一样的老朽了。文人用脑多,杜萧年轻时就神经衰弱,写诗的都敏感,神经总撩啊拨的,就不如常人的稳劲了;然后是记忆力衰退,然后是小脑萎缩。一生努力挣巴的人,在名气、待遇之外,与他乡下一辈子务农的堂弟一样:活傻了。连眼神都一样的呆滞,半夜里常嘟嘟囔囔,
期刊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了远在上海的老同学肖雪的电话。那个时间,我还在小县城的午后百无聊赖地晒着太阳,肖雪悦耳地声音在耳边,姐,干什么呢?我说,啊啊啊,我在晒太阳呢!  一周后,咖啡馆里,我坐在了肖雪的面前,软的让人陷下去拔不出来的沙发,只为她那一句,来吧,丢掉你现在毫无出息的小县城生活,投入大上海的怀抱吧,吃、住,还有你的工作,我都包了!  我们是小学,还有中学同学。家与家也近。我比肖雪大,成了她
期刊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滚下的一块石砣子,溪水冲出的一个石疙瘩,六爷看了,都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能琢磨上大半天。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这些东西,都出自六爷之手。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
期刊
白文化转进萨尔图一中的第二天,就被张彪叫到学校后面的那片桦树林里。  “知道为啥叫你来吗?”张彪拧着青筋暴起的脖颈问。  “想知道。”白文化盯着比自己高出半头的对手,想着自己待会儿该从哪个部位下手,一招制敌。  “这小子好拽呀!不好好教育,算咱们失职了!”张彪身后歪歪斜斜站着十三个人,七嘴八舌地起哄。  张彪阴冷地一笑:“早听说过你。”  白文化也笑:“铁西的彪子,也是如雷贯耳。”  张彪说:“敬
期刊
老布德是一家大商行的老板。一次,他要去别的地方创办新商行,就拿出90O枚金币平均分给三个儿子。他说:“你们好好打理商行,好好保管这些金币,一年后,我會回来看看你们保管得怎么样。”  一年后,老布德回到家里,问三个儿子:“那些金币怎么样了?”  大儿子说:“我用那300枚金币请了10个业务员,现在他们每个月都能为商行创造100枚金币的利润。”  二儿子接着说:“哥哥拉回很多业务,要运输的货物就更多了
期刊
奶奶的故事,是父亲讲给我的。  那时父亲还小,爷爷一直不见回家,曾祖父想分家另过。  “家里的地不多,无法再分给你,北坡的那片荒坡分给你吧。”  “家里粮食不多,无法再分给你,你去南坡地里掰一背篼包谷吧。”  “老大长期不在家,我年迈体衰照顾不了你们了,让你大娘跟着照顾你们吧。”  曾祖父问:“你还有什么需求?提出来吧。”  奶奶说:“我要让你大孙子跟着我。”  曾祖父沒有多想。“这个没问题。” 
期刊
爷爷是个打小从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老革命。  爷爷亲口告诉我,他亲手镇压过不少劣绅、叛徒、汉奸、顽匪,现在都没留下什么记忆了,只有土豪老南让他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那是在皖西。  老南是那一带有名的大地主,有良田千亩,富甲一方。  头戴瓜皮帽,身着锦缎袍,手拄文明棍?错!老南不管你怎么看也不像个有钱人,纯粹一个乡下老农民!  只看他冬天的装束吧:上身穿露出几处棉絮团的破棉袄,下身着的是同样的破棉
期刊
父亲是木匠。自然也就經常与木材打交道,那些圆木方木板块经过父亲锯刨制作便成了精品,既美观又扎实。父亲大名远扬还因为父亲的为人,无论在公家还是百姓家里,父亲都尽量多出活,尽量看材取材,尽量早开工,晚收工,饭菜摆桌上,主人一请再请父亲才收拾工具。犁耙耖,桌椅板凳,凉床橱柜等,父亲都会作。  父亲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不但能做木船还能在水中整漏水的船缝,且数年无须维修。  没嘛事干的人们常常喜欢围在正干木
期刊
“小鬼,怎么好像不太对头啊?”他四下里扫了一眼,问警卫员。  警卫员扭头向西面的山峰看一下──每个山头硝烟滚滚,枪声炮声此起彼伏──就把两脚“啪”地一并:“报告首长,老乡都躲了,门没顾上锁。”  “哦,打仗嘛。”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咱们就在这里落脚吧,老乡的东西,我们要照管好啊。”  紧张忙碌过后,瞅点空隙,他走出房门,两手举过头顶,伸了个懒腰,然后看看田野里的青草和绿树,感到舒坦了一些,正想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