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這里的一切令人魂牵梦绕,无论是广袤无垠的草原,还是清澈湛蓝的湖水;这里地域广袤,资源富集,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这里是山宗水源路之冲,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淼,祁连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绘就的每一幅画卷都引人入胜;这里的风土人情是一首独特的赞歌,余音绕梁……
2019年的秋冬季,一场在上海、河南、山东、江苏举办的“影像盛宴”,尽显青海“大美”魅力,见证了“一江清水向东流”,让这四省的观众体会到一个真实的自然秘境,领略到一片和谐的美丽家园。
这里不止有你想要的诗和远方。数十块大型展板宛如一串项链,将260余幅中外摄影大咖镜头下的青海围成一圈,静静述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呈现出高原儿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留下的串串闪光的足迹,让世人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伟大情怀。
2019年10月24日至28日,上海交通大学光彪楼。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青海省政府新闻办承办,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摄影巡回展在这里精彩亮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集大江、大河、大山、大湖于一地,显雄浑壮观、悠远深邃之美于一域,是一种蕴含着自然造化神奇创意的“大美”。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多年来,青海各族人民不负信任和重托,担负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神圣使命,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不少记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照片悄然湮没在时间长河里。于是,挖掘这些珍贵的照片,让它们鲜活地跳跃在发展的长廊里,主办方不遗余力。
走进“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摄影展,《江河的摇篮》《大山的灵境》《生灵的乐土》《和谐的家园》《后记》五大板块,全面生动展现青海“大”的价值和“美”的颜值,为参观者描摹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公园式的青海”,让大家现场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大家爱祖国、爱西部的家国情怀。
77岁的贾先生在青海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随子女定居在上海。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曾经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参观完展览后,他感慨万千。2016年,他和老伴回青海看了看,青海翻天覆地的变化令老两口吃惊不已。他用“山清水秀”“高楼林立”“交通方便”“城市繁华”这样的词语形容他现在眼中的青海。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在省会西宁的街头,他发现青海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感染着他。他说,有生之年,他一定要多回去走走看看,然后回来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上海人了解青海并爱上青海。
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国洪豪在看完摄影展后这样说,以前对于青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青海湖,参观了摄影展以后觉得,青海的民俗、风景、野生动物,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的。
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场淅淅沥沥的冬雨阻止不了南京人民的热情。
“我从半个月前就已经在微信朋友圈里把这个展览的消息传开了,今天亲眼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图片,真是饱了眼福。”南京市民朱美云早早等在展馆。
作为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谈及初衷,就是希望以此次摄影展为契机,让交大学子感受青海灵动之美,把视野和目光投向西部,投向祖国需要的地方,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为青海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交大人的力量。
在青海的大地上,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长江、黄河、澜沧江、湟水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青海,因为江河,高原上的青海充满着灵动,因为江河,高寒之地的青海依然像诗一样美丽。
在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山连着山,山绕着山,绵延不止,无穷无尽。巍巍昆仑,茫茫唐古拉,逶迤祁连,壮丽阿尼玛卿,传奇日月山,神圣巴颜喀拉,群山相拥,山深似海。
青海是无数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生存的乐园和天堂。种类繁多的高原野生动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青海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中保持着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现实适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歌舞、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表演、服饰、文学等艺术形式,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
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省文化馆、山东省文化馆和江苏现代美术馆,一幅幅来自三江之源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摄影作品,为当地观众带去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看到了摄影家眼中的青海,也通过一次次人与图的对话,把一幅幅作品定格成了心中的记忆。雄奇的雪峰,奔啸的长河,跃动的生灵,青海以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庄严,向世人诠释三江之源的雄浑与豪迈,诗意和生命。
每到一站,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学生。他们的眼神,有欣喜、有敬意,更有迷恋和向往……
“我看了第一遍不过瘾,又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特意赶过来观看展览的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闻晨报摄影部主任王杰告诉记者,青海是摄影家的天堂,是摄影资源的胜地。去青海采风拍照,不仅让人心胸开阔,具有挑战性的拍摄环境还能磨炼摄影家的意志。这几年,他经常去青海采风拍照。通过观看这次展览,发现自己所拍的照片只是青海众多美景中的沧海一粟。他的心中已经开始酝酿下一次采风的计划。 記者在现场注意到,在每一幅摄影作品旁边,还放置了二维码卡片,参观者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留下意犹未尽的回味,更留下对大美青海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期盼。
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在大江大河的总径流量中,长江的1.8%、黄河的49%、澜沧江的17%、黑河的45.1%的水流,都从青海流出。
但是,青海深居内陆,环境艰苦、底子薄弱,虽地大物博,有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90%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保护好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维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路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青海就先后成立了隆宝、孟达、可可西里、青海湖、三江源、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区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12月,中央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一起,成为青海担负的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2个试点任务。2017年7月,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2019年,青海开始了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好转——现在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2018年达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今年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举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来了寄托着以中国气魄、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自信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让人类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充满无限美好愿景的贺信,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各族干部群众再一次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坚定了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的信念。
此次摄影展可以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发展的最好注解。
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宋江涛说,此次展览广泛征集体现我省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发展成就等方面的摄影作品,全景式、全方位展现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的生态画卷。
历史上,青海和上海、河南、济南、江苏的深情厚谊像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千千万万名热血青年先后扎根青海高原,“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高原,把青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与青海各族人民一道建设新青海。此次展览也让大家现场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爱祖国、爱西部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加深了青海与这四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上海援青干部金季平说,通过在青海挂职的短暂三个月,他深切体会到青海人民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虽然已经亲眼目睹过大美青海的美景,但通过摄影展,我认为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人民,更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一定会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难得的经历。我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三年时间,毫无保留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我这个新青海人的绵薄之力。”
“我在青海工作已经快半年了,那里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东西。这次展览是让我们江苏人了解青海的风土民情、建设成就、自然风光的绝佳机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的江苏援青干部王昕告诉记者。
一次摄影图片巡回展,以“滴水光辉”折射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之路。从参观者的回应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我们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必将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2019年的秋冬季,一场在上海、河南、山东、江苏举办的“影像盛宴”,尽显青海“大美”魅力,见证了“一江清水向东流”,让这四省的观众体会到一个真实的自然秘境,领略到一片和谐的美丽家园。
这里不止有你想要的诗和远方。数十块大型展板宛如一串项链,将260余幅中外摄影大咖镜头下的青海围成一圈,静静述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呈现出高原儿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留下的串串闪光的足迹,让世人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伟大情怀。
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19年10月24日至28日,上海交通大学光彪楼。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青海省政府新闻办承办,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摄影巡回展在这里精彩亮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集大江、大河、大山、大湖于一地,显雄浑壮观、悠远深邃之美于一域,是一种蕴含着自然造化神奇创意的“大美”。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多年来,青海各族人民不负信任和重托,担负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神圣使命,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不少记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照片悄然湮没在时间长河里。于是,挖掘这些珍贵的照片,让它们鲜活地跳跃在发展的长廊里,主办方不遗余力。
走进“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摄影展,《江河的摇篮》《大山的灵境》《生灵的乐土》《和谐的家园》《后记》五大板块,全面生动展现青海“大”的价值和“美”的颜值,为参观者描摹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公园式的青海”,让大家现场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大家爱祖国、爱西部的家国情怀。
77岁的贾先生在青海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随子女定居在上海。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曾经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参观完展览后,他感慨万千。2016年,他和老伴回青海看了看,青海翻天覆地的变化令老两口吃惊不已。他用“山清水秀”“高楼林立”“交通方便”“城市繁华”这样的词语形容他现在眼中的青海。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在省会西宁的街头,他发现青海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感染着他。他说,有生之年,他一定要多回去走走看看,然后回来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上海人了解青海并爱上青海。
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国洪豪在看完摄影展后这样说,以前对于青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青海湖,参观了摄影展以后觉得,青海的民俗、风景、野生动物,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的。
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场淅淅沥沥的冬雨阻止不了南京人民的热情。
“我从半个月前就已经在微信朋友圈里把这个展览的消息传开了,今天亲眼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图片,真是饱了眼福。”南京市民朱美云早早等在展馆。
作为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谈及初衷,就是希望以此次摄影展为契机,让交大学子感受青海灵动之美,把视野和目光投向西部,投向祖国需要的地方,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为青海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交大人的力量。
向世人诠释三江之源的诗意和生命
在青海的大地上,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长江、黄河、澜沧江、湟水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青海,因为江河,高原上的青海充满着灵动,因为江河,高寒之地的青海依然像诗一样美丽。
在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山连着山,山绕着山,绵延不止,无穷无尽。巍巍昆仑,茫茫唐古拉,逶迤祁连,壮丽阿尼玛卿,传奇日月山,神圣巴颜喀拉,群山相拥,山深似海。
青海是无数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生存的乐园和天堂。种类繁多的高原野生动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青海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中保持着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现实适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歌舞、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表演、服饰、文学等艺术形式,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
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省文化馆、山东省文化馆和江苏现代美术馆,一幅幅来自三江之源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摄影作品,为当地观众带去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看到了摄影家眼中的青海,也通过一次次人与图的对话,把一幅幅作品定格成了心中的记忆。雄奇的雪峰,奔啸的长河,跃动的生灵,青海以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庄严,向世人诠释三江之源的雄浑与豪迈,诗意和生命。
每到一站,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学生。他们的眼神,有欣喜、有敬意,更有迷恋和向往……
“我看了第一遍不过瘾,又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特意赶过来观看展览的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闻晨报摄影部主任王杰告诉记者,青海是摄影家的天堂,是摄影资源的胜地。去青海采风拍照,不仅让人心胸开阔,具有挑战性的拍摄环境还能磨炼摄影家的意志。这几年,他经常去青海采风拍照。通过观看这次展览,发现自己所拍的照片只是青海众多美景中的沧海一粟。他的心中已经开始酝酿下一次采风的计划。 記者在现场注意到,在每一幅摄影作品旁边,还放置了二维码卡片,参观者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留下意犹未尽的回味,更留下对大美青海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期盼。
全景式、全方位的青海生态文明画卷
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在大江大河的总径流量中,长江的1.8%、黄河的49%、澜沧江的17%、黑河的45.1%的水流,都从青海流出。
但是,青海深居内陆,环境艰苦、底子薄弱,虽地大物博,有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90%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保护好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维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路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青海就先后成立了隆宝、孟达、可可西里、青海湖、三江源、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区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12月,中央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一起,成为青海担负的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2个试点任务。2017年7月,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2019年,青海开始了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好转——现在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2018年达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今年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举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来了寄托着以中国气魄、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自信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让人类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充满无限美好愿景的贺信,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各族干部群众再一次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坚定了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的信念。
此次摄影展可以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发展的最好注解。
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宋江涛说,此次展览广泛征集体现我省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发展成就等方面的摄影作品,全景式、全方位展现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的生态画卷。
历史上,青海和上海、河南、济南、江苏的深情厚谊像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千千万万名热血青年先后扎根青海高原,“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高原,把青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与青海各族人民一道建设新青海。此次展览也让大家现场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爱祖国、爱西部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加深了青海与这四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上海援青干部金季平说,通过在青海挂职的短暂三个月,他深切体会到青海人民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虽然已经亲眼目睹过大美青海的美景,但通过摄影展,我认为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人民,更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一定会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难得的经历。我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三年时间,毫无保留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我这个新青海人的绵薄之力。”
“我在青海工作已经快半年了,那里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东西。这次展览是让我们江苏人了解青海的风土民情、建设成就、自然风光的绝佳机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的江苏援青干部王昕告诉记者。
一次摄影图片巡回展,以“滴水光辉”折射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之路。从参观者的回应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我们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必将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