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读大学选择专业的几大“误区”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ongf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20年以前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还是十分希罕的事,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随着这些年美中交流的扩大与紧密,到美国求学的大陆留学生越来越多,年龄也逐渐下移,从过去以读研究生为主,向以读本科为主转移,甚至有不少人到美国读中学、小学。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最新统计,2011到2012学年来美就读大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高达19.4万人,占全部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多。
  到美国读大学本科,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专业。因为留学人数大增,留学咨询机构也就多了起来,这些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便是向留学生及其家长提供选择专业的咨询辅导。比如,我看到一个咨询机构的广告,说“申请专业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专业的选定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方向基本确定”。还有一位专家表示:专业的选择不仅对于学生,对于学生的家长来说,都是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根据我个人对美国大学教育体制的了解,其实本科入学前选择专业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不需要。大多数美国的大学在招收新生时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入学一两年后,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要读哪个专业;也有不少学生直到大三甚至大四才决定自己的专业,不过这些学生往往就无法在四年内毕业,常需要多读一年半载。
  从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来看,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到美国读本科的话,也完全不必预先选定专业,可以在进入大学后,与美国学生一样,通过一两年的学习了解过程,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要给学生设定太大的压力,毕竟到外国留学,除了学业压力外,还有环境适应、语言适应、文化适应、思维方式适应以及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等各种其它压力。
  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在学生入学后才选择专业的,一般是在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敲定,因此,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自己究竟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也会比高中时有更成熟的想法,这时的选择往往比较符合实际。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决定好要读哪个专业,这也是学校允许的。所以,从大学新生的分类看,有一小部分是已经选定专业的,还有一大部分是未定专业的。根据大学的规定,即使是已经选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还是可以更换专业的。
  由于学生在入学后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时会感到困惑或难以选择,因此大学方面设有各种机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在选择专业上,学生及其家长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专业等于职业。事实上大多数雇主更关心的是相关工作经验(例如兼职和实习)以及已获得的技能,除非这个工作需要专门的特别技术,比如机械工程等。一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而同一个职业也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有些只有连带关系。
  误区二:选择自己的强项专业。在职业生涯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外,兴趣以及价值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工作与生活中,喜欢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最擅长做的事并不一定意味最喜欢做。
  误区三:学生在入学时就清楚自己的专业选择及职业目标。许多预先选定专业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大学后还能坚持原先的选择,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都改了专业。事实上,入学前就选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往往改变专业三到五次,而没有选定专业的学生,只改变一到两次。
  误区四:一生中只有一个职业。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一个人在一生中更换几种职业是很正常的。美国人从工作到退休,更换五、六种职业是常态。因此,选择一个一辈子的专业是不现实的,好的目标是选择目前看来“最好的”专业。
  误区五:只有一个完全适合我的工作。事实上有许多工作可以满足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一旦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便会发现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想在医疗保健领域工作,就有医生、护士、理疗师、医疗实验室技师、兽医或药剂师等可以考虑。
  误区六:目前最热门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事实上,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动的,就业前景趋势是有用的信息,但不是职业选择的唯一因素。
  误区七: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事实上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人际沟通、写作、研究、批判性思维等领域很强,这些都是工作中普遍需要的技能,人文科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就职,不过,这些工作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大陆的中学教育,往往在高中阶段就将学生分为理科生、文科生加以培养,加上传统的重理轻文思维,使得许多学生、家长在考虑留学美国时,一定要选个“好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理工科专业。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家长们也不一定了解美国大学的情况,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互相之间在问“你的孩子报考的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之类的问题。因此,了解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以及转专业的现实,无论是对准备留学美国的高中生及其家长来说,还是已经在美国就读的高中生及其家长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说一个小例子,我的老板有个朋友来自叙利亚,他到美国时准备读工程学位,进入大学后发现美国的大学是可以自由选择专业的,也有大量选修课程,结果他选读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毕业的时候,获得的是物理及哲学双学位,外带音乐副科学位。
其他文献
在澳洲喊买唇膏,在新西兰喊买奶粉……微信朋友圈里频传亲友的代购请求,引发他们吐槽  “各位亲!我不想再去买千颂伊的唇膏了!一周跑三趟,让我专心学习会儿吧!”前天,在澳大利亚留学的重庆妹子宋丹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她的吐槽引来了很多在国外的朋友留言,他们说,朋友圈拉近了人和人的距离,但也给他们的海外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  一周跑3次商场,买7只唇膏  今年25岁的宋丹,去年7月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攻读硕
期刊
星期一,我上的早班,这是一周里生意最清淡的一天。我进了店堂,像往常一样,调试音响,整理一番桌布,站在吧台,把榨汁器、冰桶、过滤器、冰铲等检查一遍。我低头忙活的时候,苹果不知何时走过来,压低声音:“Snowy,你听说了吗?昨天叶子辞职了。”我吃了一惊,抬起头:“她不是干得好好的嘛?为什么呀?”  我刚来时,叶子就在做了。她长得漂亮,人也机灵,深得老板夫妇的喜爱。打工之余帮着他们做些辅助管理工作,她的
期刊
一则来自加拿大的消息震动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在相邻的美国,也感觉到了震波。2月11日出版的加拿大英文报纸《环球邮报》在头版头条披露,保守党政府计划在2014年的预算中废除业已实施了十多年的投资移民计划,将积压的5.9万投资移民申请“一刀切”地拒掉。当天下午,财政部长弗拉厄提(Jim Flaherty)所提交的2014年经济行动计划便证实了这个消息。在没有预警的状态下。加拿大猛然把大门关上,给数万名申
期刊
罗马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曾经是通往土耳其帝国的大道,如今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起伏有致的地势,使其成为欧洲风光最为秀美的国度之一。蓝色的多瑙河蜿蜒流淌于罗马尼亚境内,世代哺育着她的子民,雄奇的喀尔巴阡山蕴藏着煤、铁、黄金等多种丰富矿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金”宝库和“罗马尼亚脊梁”,绚丽多姿的黑海既是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也造成就了罗马尼亚“黑海明珠”的美誉;数十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信仰在这里得到了
期刊
加拿大旨在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家人才的“创业签证计划”(Start-Up Visa Program)4月1日开始接受申请,申请人最快可在6个月内取得永久居民身份,申请人可能毋须投资分文。有移民人士认为,该计划难以吸引来自中国的企业家,过关的也未必是最优秀人材。  移民部长顾问梁英年接受A1中文电台时事节目《A1出击》访问时表示,该计划好处之一是,创业家可能毋须作分毫投资,因为移民部没要求他们投资创业,
期刊
如何学会生活也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更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性,不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应该有一个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在加拿大,什么都要加税,有些省份还征收货物和服务税,所有省份都需在交易时缴纳7%作为联邦货物和服务税。以下就是一些生活中省钱的小窍门,建议留学生在出国前就应该作好准备,了解加拿大的加税性消费。  一些常见消费常识:  (1)电话卡:分别有10加元、20加元、5
期刊
周日艳阳高照,宛如初夏,心情颇好,遂去理发。理发店就在几条街外,师傅是长在大陆,后到香港,再到美国的手艺人,与我相熟,每次上门理发,都听他纵论天下大事。理发时,“一颗头颅凭修理,两只耳朵任灌输”在我,是极好的放松和休息。  落座后,他先从周六晚上旧金山历数十年不衰、且越来越具声势的中国新年大巡游谈起。他说:“美国有这样大规模的新年游行,一二十万人参加,电视现场转播,连美国人都会用广东话说‘恭喜发财
期刊
一个在北京考察的国际组织的官员曾这样评价北京:北京非常现代化,在这里感觉就像身处纽约的曼哈顿。初听这样的评价,我们很为北京的繁华自豪,但回过头来一想,不禁感到悲哀:在北京的现代化进程中,大批传统古建筑被拆除,北京失去了古韵,一个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都,竟然和一个历史短暂的城市如此雷同!中国人正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通往纽约的道路,可悲!  我们当然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发扬光大,但在很多方面,也确
期刊
我与英国老公时常为香港的街名闹别扭,多次听他说起Aberdeen渔港,我始终不知所云,因Aberdeen明明是苏格兰的一个港口城市,经香港友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原来中文叫香港仔。香港殖民风雨的洗礼其典型特征之一,即地名华洋不一。我与老公说起香港地名来由于历史的后遗症只得“一地两制”,比如他说Stanley我则称为赤柱。Stanley是英统治者为纪念早期英国防及殖民部大臣LordStanley而来:而
期刊
2008年1月14日,下午2时45分。  我坐在旧金山闹市区的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二楼的等候大厅里,准备接受移民官的入籍考试。这里本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今天却格外安静。我被安排在大厅一角。这里,连我在内,只有4人等候,都是中国人。  最后一个轮到我。  考官也是一个华人,姓余,大约30多岁。他开门请我进入他的办公室,要我举起右手宣誓:我所说的全部是真话。然后,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