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审美对象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的传授,轻情感体验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以情感人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使人格力量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语文阅读教学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情感因素和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应试教育。许多教师的教学从应试教育的目的出发,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进行单调重复的强化训练,使本来趣味性、情感性极强的语文课显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文章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教师应声情并茂地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和优美句子的精讲,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兴趣盎然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表现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喜同忧,从而激发对文章的浓厚兴趣,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精讲多读,使学生充分体验,加深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例如,教学《桥》这篇微型小说时,我尝试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本着这样的宗旨,试教后,我听取几位教师的建议,删减了许多自认为优美的、感人的人文性说教的环节,最后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老汉形象,感受共产党员气概”展开教学,着力在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下力气。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我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语的设置、深情地课文范读,就特别注意以自己的感情影响、调动学生的感情,而且尽量将这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其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在细读课文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令人感动的地方,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使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努力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老汉”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
二、巧妙导入,以情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由“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挖掘教材,以情传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篇幅非常多,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传情,这样,文章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语文教师要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上。我首先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在柔和的轻音乐中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尽情地感受春草吐绿展新姿,春花争艳绽笑靥,蜜蜂蝴蝶飞舞忙的热闹场面;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抚摸;感受江南绵绵春雨中,撑一把油纸伞于古老石板上的宁静与诗意……最后我又播放了流行歌曲《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感受今天走进新时代的人们所焕发的朝气蓬勃的景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奇妙效果的同时,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应情而作。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活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编 张敬亚)
一、转变观念,以情感人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使人格力量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语文阅读教学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情感因素和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应试教育。许多教师的教学从应试教育的目的出发,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进行单调重复的强化训练,使本来趣味性、情感性极强的语文课显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文章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教师应声情并茂地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和优美句子的精讲,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兴趣盎然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表现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喜同忧,从而激发对文章的浓厚兴趣,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精讲多读,使学生充分体验,加深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例如,教学《桥》这篇微型小说时,我尝试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本着这样的宗旨,试教后,我听取几位教师的建议,删减了许多自认为优美的、感人的人文性说教的环节,最后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老汉形象,感受共产党员气概”展开教学,着力在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下力气。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我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语的设置、深情地课文范读,就特别注意以自己的感情影响、调动学生的感情,而且尽量将这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其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在细读课文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令人感动的地方,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使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努力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老汉”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
二、巧妙导入,以情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由“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挖掘教材,以情传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篇幅非常多,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传情,这样,文章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语文教师要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上。我首先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在柔和的轻音乐中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尽情地感受春草吐绿展新姿,春花争艳绽笑靥,蜜蜂蝴蝶飞舞忙的热闹场面;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抚摸;感受江南绵绵春雨中,撑一把油纸伞于古老石板上的宁静与诗意……最后我又播放了流行歌曲《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感受今天走进新时代的人们所焕发的朝气蓬勃的景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奇妙效果的同时,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应情而作。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活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