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与已知直线夹角为定值的直线方程的定理”一文的疑惑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细读文[1],产生了一些疑惑,现述如下,与作者商榷.
  疑惑1 文[1]提到课本上求过已知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方程的例题的解题过程分为两步:先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求出所求直线的斜率,再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作者认为“这种解法解题过程不够简练,特别是当所给已知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用上述方法求解这类问题,更使人无从下手”.我认为,该观点有些言过其实了.理由有四:一是教学实践表明,过一点求直线方程,就需要求斜率,涉及斜率,就得看斜率是否存在,这种思维是一环套一环的,学生容易想到.二是在具体求解过程中,若所给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是直接可写出所求直线方程吗,怎么就“更使人无从下手”了呢?三是相比直接套用定理写出所求直线方程,课本上的例题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但把这种定理的推导和记忆负担加给学生,有必要吗?四是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涉及分类讨论思想,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高数学素养的大好时机,不可省略.
  疑惑2 文[1]中的定理1和定理2分别给出了过一个已知点与一条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方程,其推导过程分已知直线斜率存在或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然后根据点斜式或数形结合写出方程,解题思路同课本例题如出一辙.其证明过程甚至略嫌重复,定理1的证明过程中的“Ⅱ)证明:l1∥l2”“Ⅲ)再证:直线l2过点Mx0,y0”显得多此一举.定理2的证明过程中情况类似.
  疑惑3 文[1]给出了定理3:过点Mx0,y0且与直线Ax+By+C=0其中A2+B2≠0夹角为θθ≠π2的直线方程是Btanθ-Ax-x0-Atanθ+By-y0=0.
  其实还有一条直线方程应为Btanθ+Ax-x0-Atanθ-By-y0=0.导致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定理3的证明过程中“1)当θ≠π2时,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根据两直线相交所成角公式tanθ=k+AB1-ABk”应为“…tanθ=k+AB1-ABk”,进而可得到不同的k.相应地,作者将定理2归结为定理3中当θ=π2时的特例是不合适的,因为当θ=π2时,tanθ没有意义了.
  疑惑4 文[1]中的例1(课本54页,第9题),利用定理3得到的直线方程为3x+7y-13=0.根据上文的疑惑3知,正确答案应为3x+7y-13=0和7x-3y-11=0.几何直观也告诉我们,所求的直线应该有两条.
  顺便提及,文[1]被寸土寸金的数学通报2012年第2期和第5期两次登载,是编辑疏忽,还是另有隐情,令人费解!
  【参考文献】
  [1]张鑫.求与已知直线夹角为定值的直线方程的定理[J].数学通报,2012(2),2012(5).
  [2]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习题课对于复习和巩固新授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习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选与精编有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的试题,借助课堂提问,多角度激发学生思维,针对学生的当堂生成,教师进行必要的反馈与矫正,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习题课堂.  【关键词】 高效;数学;习题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推出的支农再贷款具有双层政策效应:其表层政策效应为扶持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支持农村金融;其深层政策效应为支持“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该项政策运作10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大额支付系统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应用系统和组成部分,大额支付系统在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增强资金流动性、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商业银行、客户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书记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新教育是教育的重点,数学作为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其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21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自己几点做法和体会: 
金融财务分析要求分析人员必须熟知会计法规及整个金融业务的运作规律,有广博的知识和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掌握会计政策及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分析各种环境变化,揭示会
据报道:杨振宁教授1995年来国内讲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有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有做过的不敢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隶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是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一些惊人的成就,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前的教育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敏锐的想象和判断,它是直觉想象和直觉判断的统一,是数学的洞察力,具有较大的创造性,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提供有效的途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猜测与质疑、从而作出直觉的想象和判断,最终导致思维的创新这一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