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代艺术走进普通民众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艺术从萌生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中国也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但始终无法得到大众的青睐和理解,无法走进普通民众中去。这其中不仅有当代艺术自身的特性所造成的误读和引发的偏见,还有观者欣赏水平、艺术评论、艺术教育和公共系统的缺失等共同造成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 当代艺术;普通民众;困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国内当代艺术风向标和重要展览之一的上海双年展近日拉开了帷幕。这已经是第十届了,然而本次展览刚刚开启,就有一场由100多位艺术青年参与的名为“今天不说话”的行为艺术展同时上演。这些青年们静坐在数千本艺术杂志上,戴着印有“今天不说话”的大字口罩,以沉默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批评:越来越晦涩难懂,不关心社会,甚至成为金钱的奴隶。这场行为艺术的发起人杨烨炘表示,当代艺术脱离社会现实,希望以此行为让艺术静一静。
  可以说,当代艺术从其萌生开始,无论它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展览现场,还是在各类艺术评论以及大众媒体上,都充斥着针锋相对的声音,饱含着观赏者对其的不理解、诟病乃至激烈的谩骂。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在国内如此,许多国外著名的当代艺术馆亦有同样的境遇。包括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汉姆博物馆和路德维希博物馆等世界著名艺术馆在内的当代艺术场馆,其参观者常常是门可罗雀,相比而言,观众们宁愿花费一整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徘徊流连在当代之前的各个阶段的艺术作品前,对其详加考究,也不愿在当代艺术部分多停留一分钟。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做过一个对20世纪最伟大的200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占据前十名的依然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毕加索、塞尚等。(1)当代艺术显然无法获得普通民众的好感。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艺术观赏者对这种标榜“当代性”的艺术并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当代艺术除了借助诸如卡塞尔文献展等几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的东风以外,它就似乎仅仅存在于鲜有观者的博物馆里或是拍卖行里,与当代的现实生活无关,与当代的普通民众无关。
  那么,这样一种深深源自现实生活的艺术,为何却总是得不到普通民众的认可,甚至与大众审美格格不入呢?
  二、何为当代艺术
  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义,一直缺少一个普遍公认的界定。其原因在于对“当代”一词的判断:究竟是属于时间概念还是属性概念?如若按照时间来界定,那么当代艺术显然具有历史分期的意义,它产生在“当代”这个历史时期,属于艺术史发展到当代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个界定标准在诸多艺术史中可以被清晰地梳理出来,甚至很多艺术史学者直接用“20世纪艺术”这样具有明显时间符号的称谓来指代当代艺术。
  然而作为属性概念的“当代”又显然把一部分创作于当代的艺术作品排斥在外,比如传统的架上艺术。在这个属性概念的范围中,当代艺术是一种形态概念,指那些具有当代媒介特征,且被高度观念化了的艺术。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媒介类型,融汇了影视、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特征,超越了固有的视觉感知的范畴,向着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所有感知领域发展。因而有学者直接将当代艺术称为“全觉艺术”或“多觉艺术”。(2)
  其实无论对当代艺术定义的讨论多么争执不下,无论这种艺术的面貌、格局、品味、媒介、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取向多么的不同,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和大家公认的品质,比如当代艺术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极其紧密,它关注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扰,用作品传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它突破原有的表达方式,用影像、装置和身体行为等手段作为艺术的物质承载体,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语言、新的媒介来表现当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新的艺术维度。当我们回顾近一个世纪前杜尚的作品《泉》的展出,或是1988年米勒用泡沫塑料、木材、造型纸、粘土和丙烯颜料制成的作品《无题》,又或是博伊斯的植橡树运动,这些艺术品或者说艺术行为已经打破了传统,开始被赋予新的观念,赋予传统审美以外的因素,一再挑战着大众的审美底线。
  所以,当代艺术事实上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既包含了无可非议的时间概念,又体现了突破传统的属性概念,它与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相对应。孙周兴教授曾就当代艺术的特征做过很好的归纳:当代艺术突破了材料和媒介的限制,具有观念化和非手工化的倾向,其作品缺失普遍意义、难以解释,并且越来越成了商业性制度运作的产物。(3)因此,当代艺术事实上是多元且开放的,它边界不清晰,包容性很大。在当代这个语境下,它禀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评判,拥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它关联哲学,关联民众的生活,关联经济,甚至关联政治。这就表示,当代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美学的范畴内,而是已经跨入了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等诸多范畴,运用艺术来表现从群体到个人、从生活到心理等很多方面的问题。(4)
  三、当代艺术在中国
  在中国,当代艺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从西方艺术史演变而来的一个被盲目使用的概念。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涌现出一批先锋艺术家和美术思潮,但总体上摆脱不了对西方概念和审美判断的照搬,或者说沦为西方当代艺术的简单东方版。纵观当下国内林林总总的艺术形态,由于当代艺术总是与市场经济、政治纠缠不休,人们指责其混乱和无序,指责其成为市场和政治的附庸。似乎那些能够传达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普世主义精神,表现人性深度、能够抚慰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一些艺术作品打着当代艺术的旗号,却始终没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一方面在艺术形式上过于追求新奇和庞大,一方面在内容上却空洞无物,乏善可陈。
  同时,优秀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的缺失也是当代艺术在中国陷入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代艺术在中国行走在边缘地带,且不断“惹事生非”。国内的艺术评论阵地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艺术样式上,虽然近几年各地双年展和当代艺术馆层出不穷地涌现,声势浩大,观者众多,但从总体上看,当代艺术的展览也只是作为其他主流艺术展的补充或点缀。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成立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一些双年展的策展人与美术馆的馆长同为一人,对展览和艺术作品的评论也出自同一拨评论家。其实中国当代艺术从未缺少批评声,但这些批评和评论的声音并没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反而充斥着广告式的叫好或是激进偏见的指责。在当代艺术离普通民众似乎渐行渐远的今天,职业策展人和专业的评论家的缺位,无疑加剧割裂了当代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当代艺术的多元开放的特性,亟待通过艺术批评的形式加以引导,亟待独具慧眼的评论家阐述作品的深刻意蕴,解释作品的审美价值。   当然,中国当下艺术欣赏者或者说普通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不理解、低容忍和极大偏见,也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自从现成品摇身变为艺术作品以来,艺术已经渐渐脱离了通过形式或技术来评判好坏的时代。但大多数国人对当代艺术的欣赏还停留在不接受或仅仅感官理解的层面上。一方面,面对当代艺术那种可以用废铜烂铁或者脱光衣服到处跑的形式,传统的思想让观者持保留态度甚至抵触的心理;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中那些精致细腻颇具美感的作品,又被大众所认同和喜爱,进而走向市场化甚至产业化的道路,艺术品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四、让当代艺术走进民众
  文艺批评家李陀曾把当代艺术比喻成一筐西红柿,他认为西红柿里有的是好的,有的是烂的;有的看着是烂的,擦擦看原来是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的西红柿从筐里择出来,不受烂西红柿的传染。(5)这个著名的“烂西红柿理论”喻指当下中国艺术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有觉悟、有思想的艺术家的作品,但也泛滥着一些粗糙的、滥竽充数之辈。要打破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隔阂,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把散落在箩筐里的好西红柿挑出来,摒弃烂西红柿。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萌发了当代艺术以来,经历了从对西方的简单的模仿学习阶段到独立创造阶段的过程,对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当代社会中人们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困扰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无论当代艺术一再宣扬其平民艺术的理念也好,又或是千方百计用最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和最平易近人的艺术手段讨好着每一个观众也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它依然不是一个能理解、欣赏甚至包容的对象。
  我们往往会说艺术的价值与大众的距离成正比,因为艺术永远渴望超凡脱俗、创新求变。艺术是一种自由的传达,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把他的思想和理念表达在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不是为了迎合观者的观看而创作的,否则艺术作品就会沦为商业产品。即便是毕加索、莫奈这样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同。阿瑟·丹托认为,对艺术品身份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艺术的历史地位。(6)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作为艺术品会极为不同,它们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引起不同的反响,阐释就受到这种历史可能性的制约。所以当代艺术作品从表面上看跟传统艺术背道而驰,但重要的是艺术家创作该作品背后的理由和动因。之所以说当代艺术颠覆了传统,是因为它总是以一种提问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引导观者去观察与思考。观众难以理解或看懂当代艺术,并非艺术家自身设置了障碍,而是因为观者始终不愿意或者说无法摆脱固有的评价标准。这是一个社会通病,因为先验的传统认知赋予的审美经验,让人们已经具备了对艺术审美的一种比较固化的认知。(7)就像当年杜尚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小便池放进展厅一样,绝大多数人是抗拒和无法接受的。
  在英语单词中有一个称为“习得味道”的词汇叫acquired taste,它用来形容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习甚至训练才能接受进而爱不释口的味道,比如咖啡、啤酒和奶酪等。对于欣赏当代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加上学习和尝试的意愿,通过前期知识的铺垫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较好地进入到欣赏当代艺术作品的意境中。(8)在当下这个已经经历了长久历史累积、信息庞大的时代,人们要欣赏当代艺术作品,势必要花费和付出大量的前期工作。因为当代艺术已经跨入了不同的领域,观者除了要在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等方面有所储备以外,还要应对其他更多的学科门类元素的介入。这些无疑让当代艺术的欣赏在成本上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拉大观者与作品之间的鸿沟。
  民众对于当代艺术之所以一头雾水,甚至持有偏见,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艺术的理解尚局限于造型艺术,认为只有美的东西才是艺术,只有技法的体现才是上品,否则就义愤填膺。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9)他认为,艺术在每个时代对应的所指并非一样,它是个持续变化的概念。艺术存在多种形式,没有大写的艺术,因为它不是固有名词。所以我们无权对当代艺术作拒斥的和消极的表态——在物质环境和人类心智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简单地否定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们在材料、观念、样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探索,显然是没有意义的。(10)
  所以,要拆除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藩篱,拉近两者的距离,一方面要让当代艺术回归社会现实,回归民众生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个公共系统,以此来普及当代艺术,提升民众的欣赏水平。相对西方而言,中国对当代艺术乃至传统艺术的欣赏和讨论,都局限在学院和专业人士的范围内,似乎有一道有意无意筑起的围墙把艺术圈在其中,而外人不得窥视到其全貌。民众对当代艺术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十分有限。不过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国家级和各地的当代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的陆续成立、各类当代艺术展的助推,以及逐渐开始受到重视的对当代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都标志着百折不挠的当代艺术始终没有放弃走进普通大众的强烈意愿,当代艺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众生命质量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随着我国大城市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自身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化过程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困境和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专题刊登的几篇文章,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几位博士生在他们导师的指导下,从美学角度就如何认识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思考的成果
期刊
何绵山教授承担的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闽台文化艺术源流》的阶段性成果《闽台艺术论》,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全方位审视、探索和研究闽台艺术的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弥补了闽台研究中的一些缺憾。  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典型事例分析,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全书分上篇“舞台艺术”和下篇“造型艺术”。上篇主要论述了福建音乐,包括福建民歌、福建说唱音乐、福建器乐音乐;福建舞蹈,包括福建舞蹈的特点
期刊
【摘要】 《客家侬情》由福建省著名词作家徐杰作词、作曲家林荣元作曲,歌曲反映了客家女子情意绵绵、儿女情长、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并融入了客家山歌元素,热情讴歌了客家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和客家汉子艰苦创业、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该曲曾入选2010年中宣部“唱响中国”征歌活动福建省选送的20首作品的前10名,并获得第十一届福建音乐舞蹈节作品创作奖第三名。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资料查找、实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报道和鉴赏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大型装置艺术《凤凰》,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圣约翰大教堂举办的两场诗人对话活动为主,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与同时期法国著名先锋电影导演戈达尔的最后作品、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艺术电影《再见语言》,创新性地尝试进行平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在西方消费文化及其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主流文化话语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徐冰;诗歌;戈达
期刊
【摘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是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山西皮影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表演操纵及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 山西皮影;制作;表演操纵;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皮影戏由说戏人(掌签子的)、贴窗子的(助手)和乐队组成,每人各执其事,又身兼数职
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不少台湾画家在寻觅不同于传统画法的新的艺术探索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志于现代中国水墨画革新、追寻与西方后现代艺术同步为己任的中青年艺术家,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民间画会或研究会,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广泛的是由刘国松等人发起组织的“五月画会”。  【关键词】 现代抽象画;水墨画;刘国松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B  台湾现代水墨画艺术的形成
期刊
【摘要】 随着数码拟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赛博空间(cyber space)模拟人的城市生活,而近年来大热的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则以其高度逼真地“还原”古代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大马士革等)而深受玩家追捧,很多玩家甚至认为自己通过在虚拟世界中的游戏,穿越了时刻,亲身游历赛博空间所营造的城市。然而,根据鲍德里亚的建筑美学论调,“拟真”乃是通过代码的自我复制,过度繁殖而扼杀了本真和真实生活。的确,
期刊
【摘要】 在有伴奏的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历来被推崇为主流形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时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对其中的几对关系往往处理不当,导致效果不好,这在高职院校学生合唱团的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应有作用,必须处理好合唱钢琴伴奏中的四对关系:个人演奏与团队合作、台下排练与台上演出、艺术特长生与非艺术生、钢琴伴奏与现场指挥等的关系,唯有如此,方能呈现精彩的合唱演出,
期刊
【摘要】 如何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传统美学?在大量媚俗的假古董中,何陋轩不循常规,混纺出新,以意境传承传统建构之美。本文从曲顶茅屋、毛竹构架、花墙台基三个部分分析何陋轩的建构美学,解读建筑师隐藏在建筑表象之后的对于“古与新”命题的解答,以期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何陋轩;建构;美学;古与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何陋轩是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冯纪忠先生最重要
期刊
【摘要】 古代城市设计美学是传统文化在城市营造过程中的体现。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在当代城市建设发展“千城一面”、而传统城市建设文化式微的情况下,对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总结和借鉴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古代城市设计美学的一般原则,并以之为借鉴,试图运用到凤阳县新城城市设计中,以实现对古代优秀城市设计美学原则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古代;城市设计美学;当代运用;新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