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庆祝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王伟光、李慎明、刘国光、朱佳木、程恩富、李崇富、侯惠勤、有林、卫建林、张启华、卫兴华、徐崇温、吴易风、田心铭、钟哲明等36位著名社会科学家撰写了一本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为主题的著作。本书分为“成就综论”、“经济建设”、“经验总结”、“学科发展”等四个部分,共55万字。
其他文献
对国内外关于体制改革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针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依据,本文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对社会效率和经生产关系通过制度创新,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利益分配关系这三大结构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引出了发展绩效、和谐绩效以及制度绩效标准,从而最终推导出了一个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假说,即我国体制改革不应片面地以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一单一维度标准衡量体制改革,而是以多元化标准——效率绩效、发展绩效、和谐绩效与制度绩效来衡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力图达成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2020年前的中期减排目标等一系列全球环境和经济问题。目前各自阵营的意见表述分歧巨大,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新的信号,试图扭转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思维误区。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为代表的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念必将成为未来思维模式的新选择。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和研究方法。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专论尚不多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指导原则提出过多种不同意见,值得重视。胡乔木同志关于党史研究工作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并综合学术界近些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原则。
解放战争后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是建国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新中国60多年的伟大实践确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解放战争后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强调必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凸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强调“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凸显人民群众在新型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必须批判唯心史观,凸显坚持唯物史观对正确认识历史和批判错误思潮的重要性。
期刊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人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理解,深入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增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与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拟于2010年4月下旬在南京财大仙林校区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
"需要"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自然需要"表现为符合资本增值要求的"必要需要","人的需要"表现为与人本质力量相对立的"异化的需要"。需要具有社会历史的维度,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结果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需要,有着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只有发展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才可能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正> 由一九二○年的《棠棣之花》,经过一九二五年的《聂嫈》,到一九四一年的《棠棣之花》,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前后绵延了二十一年之久。关于这个剧本,郭沫若说过下面一段话: 《棠棣之花》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这不用说是参合了一些主观的见解进去的。望合厌分是民国以来共同的希望,也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历代人的希望。因为这种希望是古今共通的东西,我们可以据
<正> 粉碎“四人帮”以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教授张志岳同志,以年老多病之身奋力从事著述。不久前,他的新著《诗词论析·续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诗词论析·续集》共收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十七篇,绝大部分作于1978、1979两年。这十七篇论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论”,“论”中有“析”,共占七篇,或则就中国诗歌总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问题,或则就历史上著名作家屈原、鲍照、杜甫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或作品。另一类主要是“析”,“析”中有“论”,侧重对某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