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文女性意象与意识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意象这一创作手法,从文学创作成熟以来,就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文学作品里。经过了几代文人对其的改变和优化,这一创作手法在曹植所属的魏晋时期达到了小巅峰。本文主要围绕在曹植作品中,女性意象背后所展现的创作意识和其来源上进行研究。本文在曹植所展现出的女性意识层面,探究他对不同女性意象所含有的不同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受到环境、前人创作、道德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曹植;女性意象;意识;思妇;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8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欣峰.曹植诗文女性意象与意识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84-186.
  一、曹植诗文女性意象与意识来源
  意象作为曹植诗文中不可缺少的创作要素,能够非常直观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意识与情感。而曹植诗文中,女性意象如“思妇”“美女”“神女”都展现出建安时期所独有的美色与独立品性。这展示出曹植本人对于女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所以在作品中就形成了创作者自己特别的“女性观”,并让“女性意象”呈现出不同形象与内涵。本文围绕着“意识的来源”和具体的“意识”展开,分析曹植在女性意象创造受到的影响和呈现。
  (一)曹植诗文女性意象创作意识来源之“传统教育”
  魏晋初期,可以是说是一个由于战乱而导致文化思想发生变动的时期。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独尊儒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动摇,掺杂了道教的思想。而此时,佛教从中亚慢慢传入,也再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以及文人的创作。但单从曹植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来看,曹植诗文中的女性意象,更多的是“儒学”意识的一种体现,更加符合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礼教”的约束。
  首先,从诗文女子的外貌上,曹植给予了她们“自然”“清新”却不妖娆的美貌。如《美女篇》中的“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和杂诗的“容华若桃李”,作者用美好的、健康的肤色搭配上女性别有的气质,展现一幅清醒靓丽的美图。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文化中(如《烈女传》)所宣扬的“贞静、文雅”是一致的。《曹植的心态及其创作三题》中还认为,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曹植对女性美的描写也是一种对“内在修养”的追求。特别从对女性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其所追求的这种人生境界不但需要拥有超脱平凡、流光溢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有饱满丰厚的内在特质。这些诗歌都体现了曹植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审美观。
  除去美貌,女性对于自己丈夫的忠贞也是一直以来“儒家文化”的一个要求。对妻子的道德约束增强,妻子的责任被强调,而对丈夫的担当则鲜有提及。在时代发展下,儒家文化影响全面深入地影响东汉社会,对妻子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而曹植创作的女性意象都是这种“忠贞”的代表,即使被抛弃,也能独立自主的生活下去。
  (二)曹植诗文女性意象创作意识来源之“前人文学著作”
  女性意象最早出现的源头已经不可追溯,但是在《诗经》《神女赋》《楚辞》《古诗十九首》等重要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女性意象一直源源不断的出现。曹植作品中的女性意象及创作意识也有一大部分从此而来,从此影响了他创作的手法和特点。
  《诗经》所代表的初始女性意象,并未在曹植的作品中看到联系。屈原和宋玉时期所展现出的“代言体”的创作手法和对神仙女性的追求对曹植创作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使用“美人”的手法,与曹植以“自己”化作“女性”来表达愁思,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屈原在《离骚》中首次把男性化作女性,但是前后的对象却不一。前半部分是屈原将自己化为女性,以痴心的女子得不到男子的真诚来比喻臣子不能得到帝王的认可和重用的失望难过。后者“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入之迟暮”,则用女性独有的美,来夸赞“楚怀王”。是以男性对于女性的追求来比喻自己作为臣子,对帝王美德的追求和赞美。这种手法是代言体的开端,是男性借助女性表达情感的重要创作,直接影响了后世在此方法上的延续。
  屈原作品中的神仙女性带有较强寄托的同时,在宋玉的神女意象中,样貌描写就成为重点和特色之处。有学者指出,《洛神赋》中“婉若游龙”显然是从《神女赋》中“婉若游龙乘云翔”化用得来;“稼纤得衷,修短合度”化用《神女赋》“稼不短,纤不长”;“腰如约素”化用《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明眸善睐”化用《神女赋》“眸子炯其精朗兮”;“璨姿艳逸,仪静体闲”化用《神女赋》“瑰姿玮态”“志解泰而体闲”。这些神女外表的描述,成为了后世诗人创作女性意象外表的灵感,正是曹植对于神仙女性的创作意识重要的来源。
  到了《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也最贴近曹植的所属时期,诗歌风格和他的创作有相似之处,而女性意象的外貌、塑造和精神寄托都非常相近。在《古诗十九首》中,女性意象不仅有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还有思妇思念游子之作。其特点在于女性意象在面对丈夫的分离,对于抱怨的成分较少,重点在于表达两人情感和距离的遥远。如《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就增强了时空和距离感,以及女性对于生命流逝的感叹。这是女性意象由单纯的形象到具有文学性的转变,也影响了曹植对思妇的感情塑造,以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流逝衬托思妇内心的悲哀。
  由此可见,前人创作对于曹植女性意象的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思妇的女性意象上,曹植首先受到诗经中“女性对婚姻和爱情的忠贞”影响,又经历了《古诗十九首》中蕴含深刻寄托的思妇意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屈原“香草美人”的代言体创作方法,让诗词中的思妇女性意象不仅有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还有作为臣子对远离朝廷的失望。在神女意象上,曹植继承了较多宋玉的作品,从女性外貌到语言,都是引起他进行创作的重要来源。
  二、曹植诗文女性意象意识
  (一)曹植诗文“思妇”意象与作者的“同情”与“认可”
  在曹植的“思妇”意象中,一般有“思念”“哀叹”“或希望或清醒”的几个特点,根据她们不同的态度,还可以分为“怨妇”“弃妇”和“思妇”几类。   如《七哀》中,女性对于丈夫只有思念,没有怨恨,单单呈现出了“思妇”的形象。诗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表达了妻子对自己远行十年而不归的丈夫内心深处的思念。一个“孤”字勾画出了妻子形单影只的形象,而“栖”字则是她如鸟儿般漂泊无依的暗示。尽管十年时间没有和丈夫相见,但她仍旧保持着忠贞。而在哀叹的过程中,仍然十分清醒的知道自己是“浊水泥”,丈夫是“清路尘”,没有可能再回到一起了。“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而最后两句,把自己的抱怨和希望融合在一起,送入风中。
  与《七哀》相同的还有《弃妇篇》,其中对于弃妇的女性生活描写更加详细,“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用女性不安的动作,来展现她内心的难过,增强了女性意象的情感寄托。“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更是把内心的悲痛化作有形的眼泪,把自己内心的愤恨控诉出来。继而比弃妇的“哀叹”更加令人伤心的《浮萍篇》,作者也使用了“双重意象”的手法。先是“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起兴,增加浮萍漂浮无依的形象感,再把这种感受转移到妻子身上,让其形象一下子树立了起来。
  如果说曹植在塑造这些女性意象悲惨的遭遇是一种“同情”的话,那么在同情过后,这些女性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保持清醒,不再沉迷于抱怨,则是曹植对她们形象的一种“欣赏”与“认可”。
  在曹植的《杂诗·西北有织妇》中,女性形象更像是一種“怨妇”,她的怨是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通过“怨”展现了她清醒独立。“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在没有丈夫的陪伴下,自己独立的活着,依赖织布生存。她在感叹自己丈夫九年未归时,虽然神情悲伤,但也没抛弃自己的人生。在结尾处和《七哀》相同,想要“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化作一束光到自己丈夫的身边。但是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早就明白了与丈夫相见的渺茫,只是多抒发感慨而已。
  这些女性甚至在《闺情》中,直接抨击自己的丈夫抛弃旧爱的行为,认为“欢会难再逢,兰芝不重荣。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体现了女性在这种不平等的婚姻生活下,清醒的头脑。但曹植所有的“思妇”诗都在最后一句留有余地,《闺情》中以“傥终顾眄恩,永副我中情”,带过了自己被抛弃的悲凉和多年来的不满,给丈夫和自己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弃妇篇》中称“愿君安且宁”,还是选择祝福自己的丈夫。《浮萍篇》则直接以“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突兀结尾,让所有的爱与恨都忘记,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这些平凡孤苦女子,能够出现在作者的笔下,是作者对于她们人生的一种认可。作者用描绘她们境遇的方式,表达对她们遭遇的同情,也是对她们多年独自生活,却又坚贞不渝的肯定。除此之外,曹植诗文中的女性意象,还有曹植自己所要寄托的“哀怨”。作者在认可妇女的基础上,以“代言体”的方式,抒发自己不能建功立业,被亲人忌惮而无奈的心情。使得对于女性生活的悲惨境遇,在诗歌里更加感同身受的表达出来。
  (二)“美女”意象与作者的“青睐”与“可惜”
  “美女”意象作为曹植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女性意象之一,其主要特色在于超凡的“美貌”和独特的品性。其中,曹植对美人意象的运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女篇》,体现了其诗歌清丽华美的风格特色。
  在《美女篇》中,作者一共对女性的“外表”“体态”“衣着”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并用路人的行为展现出对女子如若天仙美貌的赞赏。其中“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一句,使得女子的一颦一笑、一呼一吸都能耀眼无比,让文字后的读者都能如见其人。
  同样的《杂诗·南国有佳人》,一句“容华若桃李”,让美女的清纯可人,如春日般出现在人眼前。《妾薄命行·其二》中,用“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展现女子的娇弱,这从男性的角度上,对于娇弱的女子,是一种特别的欣赏和“怜爱”。
  这些女性的美貌的共同点在于“自然”而不“雕琢”,她们都是从心底散发出的纯洁和无瑕,与那些虽然美丽却矫揉造作的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在这一方面展示出了作者对于女性的美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青睐”,所以在用词与句中,强调女性美的“自然”。
  如果从代言体的角度来分析,曹植也是把美女身上这种“清新独特”的美貌等同于自己不凡的才华。认为自己的才华也和女性的美一样,特别而出众,能够让世人称赞道绝。由此来为后文中,以这样美丽的女性没能找到好的归宿而苦恼,暗示自己的才华虽受世人认可,却不能为朝廷所用的愤闷。
  就如《美女篇》中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就是作者在对于这些女性未来感到可惜的同时,自己哀愁感叹的真实写照。如果“思妇”意象中,作者所痛斥的是“丈夫”“朝廷”对于女性和自己“抛弃”。那么在“美女”意象中,作者所表达的就是“女性”虽美貌却无良配的“可惜”,和对自己“才华不受重用”,无计可施的一种苦闷。
  以上的“美女”“思妇”意象,虽然在外表和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内心深处,苦闷的根源都是“男性”的抛弃和不认可。可以看出,在建安时期,从男性角度出发,对于女性的认识还是较为狭窄的,虽然认可她们独立的品性,但也同时认为她们与“婚姻和家庭”是难以分开的。同样,有才华的世子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在朝廷之上,也算是一种浪费。
  (三)“神女”意象与作者的“寄托”与“向往”
  在曹植诗文中流传最广,也最具有代表性的“神女”意象,其代表是《洛神赋》中的女神“洛神”。在神女意象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由”,相比“思妇”和“美人”,她们的生活没有世俗诸多限制,也不必为了婚姻而苦恼。
  在《洛神赋》中,对女神的描写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形态上就给予了极大的舒展。而在古人未能掌握飞行技术的时代,天空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人最后能化成鸟,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解脱。所以神女在形态上的自由,就给予了作者心灵上的一种放松。其次,在外表上,“神女”也汇集了所有描述美丽的词汇,从皮肤到五官,由肩腰到步履,都诠释着“华美”与“尊贵”,可以说是世间所有美的集合。   除了《洛神赋》以外,其他诗歌中“神女”们的生活也是欢快的。在《仙人篇》中,对神女们的描述是“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音乐在中国传统中作为礼仪最高的等级,在“神女”们身上体现,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最高享受。
  所以總的说,对于“神女”这个女性,无论是形态,外貌还是生活,都是一种“美”的寄托。而作者在塑造她们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美好想法寄托在她们的身上,向往和她们一样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但由于过于美好,反而呈现出一种不真实感。而这种追求,最终因为太过美丽而让人望而却步,也预示着曹植最终不能和这些“神女”一样得到自由。
  陈飞之在《再论曹植的游仙诗》中认为,曹植的游仙诗歌,其本质并不是相信有神,而是内心一种特殊寄托。所以对于“神女”的形象,更多是曹植“为塑造而塑造的”,把现实中不可能有的美塑造在“神女”意象上,又清醒地自我打破,认清自己不可能成真的的心灵寄托。
  三、结论
  女性意象是中国文人们独特的艺术创作,它流传了上千年,在不同的诗歌文字中变幻着不同的形式。在这些塑造它的创作者中,曹植这位重要的诗人,改变了女性意象曾经单薄的形象,丰富了她们的身体和情感,从而也引起了文学自觉的浪潮。
  曹植的女性意象意识来源非常广泛,他既受到楚人创作的影响,吸取屈原、宋玉等人的创作内涵,也受到《诗经》《古诗十九首》中被抛弃的女性形象的影响。在儒教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曹植也吸收了其思想,在创作中铸造具有“道德感”的女性意象。
  在这些女性意象中,曹植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对于缥缈而不可得的“神女”,他展现出对“勠力上国”的人生理想一样的追求。对正在盛年而不能有很好归宿的“美女”,他像感叹自己不能得到重用一样,对他们表达了深刻的同情。而对于被丈夫抛弃的“思妇”,曹植把她们看作被放逐在朝廷外的自己,对她们的境遇表达同情的同时,也对她们努力面对生活表示肯定和赞赏。
  参考文献:
  [1](西汉)刘向.列女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2]杨毅.汉代儒家女子教育思想[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周蓉.曹植的心态及创作三题[J].甘肃高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张运全.曹植辞赋的文化内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屈原著,(宋)洪兴祖编.楚辞补注 离骚[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高勇.屈原作品中“女神”意象的解读[J].人文杂志,2012.
  [7]李航.洛神赋 对宋玉“情赋”中美人意象的承继[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
  [8](南朝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王赠怡.屈原曹植之挫折情绪与其文学意象[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4.
  [10]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1]李曙光.曹植怨妇中的男性意识[J].广州大学学报,2018.
  [12]孟庆阳.试论曹丕诗赋中的女性题材作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13]陈敏,梁朋飞.以美女篇为例解析曹植笔下的美人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14]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作者简介:李欣峰(1997-),女,汉族,黑龙江,高中语文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及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装卡在金属切削加工机床中的工件的位置可以利用气动系统进行监控,这将大大减少加工中的质量控制费用。在切削加工开始前,零件的尺寸和位置都被非接触式的气动检测系统检查一
本文站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对艺术家杜安·汉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作品所选的主题和创作方法上的解析,揭示今天消费主义下艺术的主题与创作方法的巨大改变以及巨变背
在中国的钢琴改编曲中,对民族器乐曲的改编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中国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历代中国音乐家的发展,中国民族器乐钢琴改
根据国家标准GB/T 13295:2008《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国际标准ISO10803:1999《球墨铸铁管设计方法》中对球墨铸铁管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利用材料力学的
18—19世纪,广州是中西海路贸易最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每年借助季候风乘坐帆船到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在返航时都会在广州购买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品.由此,在广州催生了各种主
“和谐”即协调、有序、可持续。和谐班级即指班级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充分协调有序,张扬着积极向上的正气。加强和谐班级建设是践行和谐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学
历史题材电影作品的创造,不仅是光影的故事呈现,更是生命内涵的美学诠释,如何通过镜头审美将革命故事的历史逻辑,更加有深度地融入美学思想,是现当代影视创作和摄影艺术的价
《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其画面构图精巧、色调和谐、技法高超,以绢本设色工笔花鸟的形式描绘了群鹤飞舞的画面.这幅作品创作于1112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工艺美术就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聚集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精神意义.同时,它也对现代的设计理念产生
随着科技的迭代与发展,电子产品及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手机摄影这项活动生动的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摄影器材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摄影在人们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