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推动中国改革的源动力?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982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奇迹”甚至成为一个世界迷题,让各国的经济学家争论不休。比较流行的几种解释有:制度创新说、后发优势说、人口红利说。
  制度创新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制度的创新一直在进行,它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运行制度、开放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释放了微观主体的活力,从而推动改革开放。
  后发优势说——近一百年来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之前的一千年,而技术创新也非常密集。中国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直接利用已成熟的工业技术,并融入到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人口红利说——人口红利简单的说就是人口中适龄劳动力比较多,而被抚养的人口比例下降,这种人口结构有利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正是婴儿潮一代成长为青壮年劳动力的时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世界工厂”。
  上述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足以解释“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推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源动力应该是人们为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所进行的努力和创造,甚至一度突破了制度的阻碍,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当然,这其中领导人物和决策者的远见和睿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开放的成功源于对“人”的解放
  
  回首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历史。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自由迁徙的权利、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权利基本上被剥夺了,人性受到压抑。
  当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庄严的按下手印,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他们仅仅是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同样出于生存需要而饱受白眼甚至铤而走险的还有那些小商小贩和个体户,他们促进了商品的自由流通,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要,为在消费品领域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功不可没。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成为后来民营企业家的雏形。
  在人们努力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思想和文化领域也在进一步放开。人们仿佛突然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西方新鲜的文化、哲学、思想、包括生活方式疯狂涌入,甚至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渐渐的,我们开始学会尊重契约、产权,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人们开始注重个性,男人的头发越来越长、女人的裙子越来越短。大街小巷充斥着流行音乐,直接催生了以“80后”为主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这种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社会越来越多元了,越来越宽容了,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做自己爱做的事,这是改革开放前不敢想象的。
  人们的眼界放宽了,走得也就远了。有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卑微而又顽强的生存下来,最终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有的人远渡重洋,经过顽强的拼搏,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城市化与国际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两个过程为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所注入的活力无法估量,而前提条件则是人能够更自由的迁徙。
  人的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也就是不断激发人们的欲望、并逐步满足人们欲望的过程。当亿万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这股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甚至可以冲破制度的阻碍;当人们越来越尊重个性、注重个性,为满足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不断的创新,从而刺激社会的繁荣。当人们可以自由流动,隔阂被打破,有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当然,如果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人们也无法一往无前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政府在不断试错中,政策管制也逐渐放开,人们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发展空间,尽情发挥自身的潜力。
  
  能否“以人为本”关系未来改革成败
  
  人性的解放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短缺、社会保障不足。在前面提到的制度创新、后发优势和人口红利这三大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都变得弱化。而一旦经济减速、改革中遗留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从制度创新上看,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不再会让所有人受益,而且会触动既得利益阶层,这说明推进过程中将阻力重重;而经过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后发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却发现我们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人口红利也已经是明日黄花,独生子女政策会让我们面临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所以,要保障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需要重新启航,是否能够“以人为本”将决定着未来的航向。
  以人为本就是更尊重人的劳动成果,靠压低劳动力成本打造“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已经越来越大,比如环境破坏、资源短缺、需求不足、经济内外失衡等等。必须通过提高人们的收入来创建内需型的社会,尽管可能短期内会造成通胀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解决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同时,还要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如此,人们依然不敢消费。过去30年的改革过程中,国家把老百姓的工作、住房、医疗、教育等责任丢回给了老百姓个人,而老百姓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政府福利。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而在没有国有经济的美国,去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而即使不算国企收入、国有资产增值和预算外收入,仅财政税收,中国政府的相对收入就高于美国,没有理由在民生上的开支低于美国。还富于民将是长期的一项工作,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让老百姓更多的参与到公共决策上来,改革开放进行到这个阶段,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非常强大。当一项政策出台,自然而然的就会向掌握更多资源的一方倾斜,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以一种民主的机制参与公共决策,那只会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公共利益被少数人攫取。这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也会放大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过,近两年我们通过一系列事件欣喜的看到公民意识的觉醒,比如:重庆钉子户事件、“纸老虎”事件、厦门化工项目缓建事件,这也许会象当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经济改革一样来促成民主法制社会的完善。
  200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但这或许又是一次机遇,促使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转型,而关键取决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能否“以人为本”。2008年的中国多灾多难,但这会推动政府更加善治、令公民社会愈发成熟。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源动力是人性的解放,在未来,我们依然相信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会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其他文献
工作时长和高压力环境以及风险性让潜在进入者失去了兴趣。20年前起步的年轻人当时不可能想到,投资银行家的收入会比国家法官或大学校长高多少。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观点一度点燃了资本主义批评者的怒火,更曾令某些有钱人感到一阵带愧疚。假若只是如此简单就好了。谢天谢地,伦敦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如此深入的了解,例如最近
期刊
从员工到车间主任,从国营大厂到民营企业,谢青超在一个工厂里见证了东老工业基地的繁盛与失意。1978年,21岁的他上山下乡归来,进入毛纺厂,成了一名国企工人,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51岁的他担任该毛纺厂车间主任四年,民营企业干部。    从文革中走来       “我是这样读完十年书的,65年上学,66年开始文革,75年毕业,上山下乡,76年文革结束。”谢青超就是这样到了吉林省桦甸,成为了一
期刊
每当风险偏好回归、资金寻求高回报之时,处于全球经济焦点的中国概念总有一波动人的行情。在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自由兑换之前,作为“投资中国”的最便捷渠道,香港股市的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经过将近6个月的徘徊,恒生指数在4月16日曾最高摸高至15,977点水平,最近终于徘徊在15000点水平上下。  在2008年10月底中国政府明确发出“强力刺激经济”信号后,借美国金融机构财报好于预期的助力,经过将近6个月
期刊
如今,44岁的陈光全在四环生物产业集团CEO位置上已经干了近8年。而此前的14年,他则一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国中化集团)工作,从普通的业务员到一方“诸侯”,“官”至副局级企业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从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说,从国企到民企后的8年里,他摆脱了很多束缚,透过企业的兼并、收购及资本运作,协助“老板”让一个有着几十亿资产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而日渐壮大。不过,谈到14年的国企
期刊
“龙之媒”是国内知名的专业广告文化书店。作为拥有六家分店的徐智明,在小学时还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辍学两年。1979年春,徐智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插班到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就是发现家里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在日用粮杂都需凭票购买的时期,徐智明发现好吃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想吃花生、瓜子也不用等到过节了。    读书启蒙从政愿望    读书,贯穿了徐智明的整个中学生涯。“那个时
期刊
“1999年7月15日,当我看到6月出版的《大家》将以往的封底诗画版变成了商业广告时,我便不再坚持了!连《大家》这样的杂志都在商品经济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了,我还在坚守什么纯净的文学!”从1986年入伍至今,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赵琼更经历了20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有过激情、有过困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笔者依然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有着对文学发展的担忧。他坚守着“面对人心,面对语言”为“
期刊
2008年,对张晓林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他六十岁,走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三十年。而这一年对于中国亦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它的第一个三十年。当这两个似春水东流的三十年在张晓林这里汇聚时,搅起无数涟漪,因为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张晓林通过创办企业,实现了自己从“无产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微光初现    1978年改革的气息渐渐在大江南北开始弥散开来,那些
期刊
虽然在朋友圈中仍被尊称为“华市长”,可在华国强的眼中,远离官场,远离家乡近十年的自己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了。面对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中介“我爱我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千万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华国强,我已很难从他的身上嗅出官员的气息。如此轻松彻底的职业转型,固然与他勇于面对新挑战的性格有关,但更得益于这30年来悄然发生的时代思潮的变迁。    迈向仕途      华国强说,如果时光倒转,再
期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如今就业率持续偏低的现状。如今的企业招聘早已不再过分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践能力或工作经验的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实践经历成为了求职招聘中重点审视的方面。同时,随着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我国教育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实践已经在各高校中普遍起来,越来越多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都得到实施。但是,当下的大学生
李阳根说他的人生是从1978年才真正开始。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执行极左政治路线的“四人帮”已经被打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则正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  也正是这一年,全国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有610万人报考,而录取人数只有40.2万人。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一朝喷涌而发。当时一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李阳根,还在农村插队做知青,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