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计量工作作为电力市场的“秤杆子”,事关电力市场的公平、公正,事关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事关和谐电力与和谐社会的建立。2013年6月,省计量中心响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整合全省计量专业人员和设备,实施电能计量集约化管理,实现电力客户电能计量器具集中检定、统一配送、专业化监督。和谐稳定的用工关系是工作任务完成的前提和保障。计量检定(检测)业务由此前的劳务派遣方式用工,逐步摸索过渡为业务外包。
[关键词]探索 实践 业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50-01
引言
省计量中心是“三集五大”统一战略部署下的独立二级单位,是省授权法定电能计量检定机构,承担着全省各个地市(州)计量器具的检定、倉储、配送及监督管理工作。在电能计量装置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集中检定配送、计量专业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努力探索,凝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生产现场全面开展6S管理,严格质量管控。新基地建成后拥有单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低压电流互感器、采集终端共4条全自动检定流水线,1座自动化智能仓储库房、1套省级计量生产调度平台系统及各类功能性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计量器具的年检定能力达到420余万只,设备自动化及科技水平位居世界一流,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有效提升电网发展质量,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外包前用工情况
外包前一直采用的是劳务派遣方式用工,表面上解决了计量检定业务用工问题,但存在着以下问题和风险:
一是人员数量过多。《劳动合同法》修正后对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和用工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定,用工占比不得超过10%。计量中心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远超过10%的占比要求。
二是岗位职责不清。由于当时未系统地制定人员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岗位职责不明晰,也没对分工进行明确的划分,且受场地限制,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用工同在一个办公场所,有混岗情形,极易产生工作保密、岗位“三性”不准和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和法律风险。
三是用工关系复杂。劳务派遣人员关系错综复杂,部分人员工龄已有多年,用工关系一直延续,每次用工主体转变时未进行清理或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予以了断,用工风险一直存在。
二、外包实施过程
(一)指导思想
1.依法合规,规避用工风险。在《劳动合同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许可范围内用工,严格“三性”岗位,杜绝混岗现象,避免同工同酬风险。
2.满足业务需要,确保任务完成。由劳务派遣用工转变为业务外包,解决当前业务对人员数量的要求,突破对用工占比的限制,保证对人力资源数量的需求。
3.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改为业务外包后,人员的日常管理、考勤、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党群、团青、工会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承包公司承担,极大地稳定了员工队伍,同时,也使得正式职工从日常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脱离出来,简化了部分管理流程。
(二)具体实施
1.前期工作
一是充分研究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之间的政策差异。最根本的差异是劳动管理关系的改变,实行业务外包后,承包方与其员工是直接管理关系,而发包方无人员管理的直接关系;费用结算从按人头变为按业务量结算;发包方对业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对员工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不再承担其他义务。
二是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对生产业务进行划分,明确可外包的业务,规定外包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范围。计量表计检定业务以生产线为界,将生产线之下的挂表、拆表、打封、表计入库等辅助业务外包,严格划清责任界面,明确中心员工与承包方员工的工作权限。
三是制定业务外包方案。明确准入条件、合同期限、费用及结算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对承包方作业人员的要求、承包方的服务质量要求、保密要求及违约责任等。重点是承包费用的确定,计量表计检定承包费用是根据测算出的计量表计单价乘以总量得出,因年初对全年的表计数量无法确定,签订的是开放式业务外包合同,按月据实结算。
四是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为防止出现劳务纠纷,积极协助劳务派遣公司逐个排查,摸清每位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存续时间,制订解除关系和经济补偿方案,所有人员全部解除劳务派遣关系,原有工龄按《劳动合同法》补偿到位,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实施步骤
公开招标:编制业务外包招标文件,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遵循招投标程序,遴选具备相应资质的合作单位。
签订合同:与中标单位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结合工作需要和原劳务派遣人员个人意愿,业务承包单位优先与原劳务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保优秀和熟练的人员不大量流失,计量检定生产秩序不受影响。
转变方式:为适应新的用工方式,逐步转变管理主体责任:一是协助承包方搭建组织架构,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二是协助承包方建立完善人员招聘、薪酬管理、劳动纪律、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相应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工作质量监督,对外包人员绩效考核提出参考意见。四是按照安全生产规范管理要求,强化现场生产秩序,全面推行6S管理,实行班前“三交”。
(三)实施效果
模式转变后成效明显,既有效规避了用工风险,又破解了用工难题,满足了生产需要。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稳妥推进,生产业务并未因模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劳务派遣转为业务外包后队伍稳定,人员流失率较低,很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瓶颈。转变为业务外包,增强了外包队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总结与思考
业务外包尚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促使我们需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一是从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变的核心,是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对人员的间接管理和对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但不是包而不管,一包了之。实行业务外包后,发包方不能当甩手掌柜,不但要加强对业务外包工作质量的监督,也要适时地参与外包队伍管理。为了找到合适的人,要指导承包方的招聘工作;为了人员能尽快上岗胜任工作,要协助承包方开展业务培训;为了稳定外包队伍,留住业务骨干,要指导和协助承包方对其员工的考核、奖惩,完善薪酬及激励机制。
二是当前对业务进行量化后分包没有明确的费用支付标准,总承包费用要在预算范围之内,然而每项业务到底如何确定价格主要还是依据市场,靠竞价或双方谈判确定。与承包方费用结算的依据是所分包的业务量,如果不是可以直接计件的工作,则需要对业务范围进行估值,成为工作中的难题。
三是《劳动合同法》对“假外包、真派遣”的概念作出了初步设定,明确“以外包替代派遣”情况下的用工应计入劳务派遣用工比例。但是如何界定区分“假外包、真派遣”,却采用了原则上的描述。要想合法采用业务外包,就一定要厘清三方关系,在外包协议中对相关权利义务界定清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在遴选合作单位时要选择实力强、符合资质、信誉好的机构,且要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
结语:《劳动合同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了业务外包的概念和操作,将计量检定(检测)业务由劳务派遣用工转换为业务外委后的时间不长,各方面还需提升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时刻紧跟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调整、整改完善,使业务外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4] 沈海燕.详解劳务派遣“新规”.电力人力资源,2014年第5期.
[关键词]探索 实践 业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50-01
引言
省计量中心是“三集五大”统一战略部署下的独立二级单位,是省授权法定电能计量检定机构,承担着全省各个地市(州)计量器具的检定、倉储、配送及监督管理工作。在电能计量装置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集中检定配送、计量专业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努力探索,凝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生产现场全面开展6S管理,严格质量管控。新基地建成后拥有单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低压电流互感器、采集终端共4条全自动检定流水线,1座自动化智能仓储库房、1套省级计量生产调度平台系统及各类功能性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计量器具的年检定能力达到420余万只,设备自动化及科技水平位居世界一流,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有效提升电网发展质量,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外包前用工情况
外包前一直采用的是劳务派遣方式用工,表面上解决了计量检定业务用工问题,但存在着以下问题和风险:
一是人员数量过多。《劳动合同法》修正后对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和用工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定,用工占比不得超过10%。计量中心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远超过10%的占比要求。
二是岗位职责不清。由于当时未系统地制定人员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岗位职责不明晰,也没对分工进行明确的划分,且受场地限制,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用工同在一个办公场所,有混岗情形,极易产生工作保密、岗位“三性”不准和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和法律风险。
三是用工关系复杂。劳务派遣人员关系错综复杂,部分人员工龄已有多年,用工关系一直延续,每次用工主体转变时未进行清理或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予以了断,用工风险一直存在。
二、外包实施过程
(一)指导思想
1.依法合规,规避用工风险。在《劳动合同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许可范围内用工,严格“三性”岗位,杜绝混岗现象,避免同工同酬风险。
2.满足业务需要,确保任务完成。由劳务派遣用工转变为业务外包,解决当前业务对人员数量的要求,突破对用工占比的限制,保证对人力资源数量的需求。
3.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改为业务外包后,人员的日常管理、考勤、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党群、团青、工会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承包公司承担,极大地稳定了员工队伍,同时,也使得正式职工从日常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脱离出来,简化了部分管理流程。
(二)具体实施
1.前期工作
一是充分研究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之间的政策差异。最根本的差异是劳动管理关系的改变,实行业务外包后,承包方与其员工是直接管理关系,而发包方无人员管理的直接关系;费用结算从按人头变为按业务量结算;发包方对业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对员工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不再承担其他义务。
二是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对生产业务进行划分,明确可外包的业务,规定外包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范围。计量表计检定业务以生产线为界,将生产线之下的挂表、拆表、打封、表计入库等辅助业务外包,严格划清责任界面,明确中心员工与承包方员工的工作权限。
三是制定业务外包方案。明确准入条件、合同期限、费用及结算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对承包方作业人员的要求、承包方的服务质量要求、保密要求及违约责任等。重点是承包费用的确定,计量表计检定承包费用是根据测算出的计量表计单价乘以总量得出,因年初对全年的表计数量无法确定,签订的是开放式业务外包合同,按月据实结算。
四是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为防止出现劳务纠纷,积极协助劳务派遣公司逐个排查,摸清每位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存续时间,制订解除关系和经济补偿方案,所有人员全部解除劳务派遣关系,原有工龄按《劳动合同法》补偿到位,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实施步骤
公开招标:编制业务外包招标文件,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遵循招投标程序,遴选具备相应资质的合作单位。
签订合同:与中标单位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结合工作需要和原劳务派遣人员个人意愿,业务承包单位优先与原劳务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保优秀和熟练的人员不大量流失,计量检定生产秩序不受影响。
转变方式:为适应新的用工方式,逐步转变管理主体责任:一是协助承包方搭建组织架构,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二是协助承包方建立完善人员招聘、薪酬管理、劳动纪律、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相应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工作质量监督,对外包人员绩效考核提出参考意见。四是按照安全生产规范管理要求,强化现场生产秩序,全面推行6S管理,实行班前“三交”。
(三)实施效果
模式转变后成效明显,既有效规避了用工风险,又破解了用工难题,满足了生产需要。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稳妥推进,生产业务并未因模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劳务派遣转为业务外包后队伍稳定,人员流失率较低,很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瓶颈。转变为业务外包,增强了外包队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总结与思考
业务外包尚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促使我们需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一是从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变的核心,是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对人员的间接管理和对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但不是包而不管,一包了之。实行业务外包后,发包方不能当甩手掌柜,不但要加强对业务外包工作质量的监督,也要适时地参与外包队伍管理。为了找到合适的人,要指导承包方的招聘工作;为了人员能尽快上岗胜任工作,要协助承包方开展业务培训;为了稳定外包队伍,留住业务骨干,要指导和协助承包方对其员工的考核、奖惩,完善薪酬及激励机制。
二是当前对业务进行量化后分包没有明确的费用支付标准,总承包费用要在预算范围之内,然而每项业务到底如何确定价格主要还是依据市场,靠竞价或双方谈判确定。与承包方费用结算的依据是所分包的业务量,如果不是可以直接计件的工作,则需要对业务范围进行估值,成为工作中的难题。
三是《劳动合同法》对“假外包、真派遣”的概念作出了初步设定,明确“以外包替代派遣”情况下的用工应计入劳务派遣用工比例。但是如何界定区分“假外包、真派遣”,却采用了原则上的描述。要想合法采用业务外包,就一定要厘清三方关系,在外包协议中对相关权利义务界定清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在遴选合作单位时要选择实力强、符合资质、信誉好的机构,且要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
结语:《劳动合同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了业务外包的概念和操作,将计量检定(检测)业务由劳务派遣用工转换为业务外委后的时间不长,各方面还需提升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时刻紧跟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调整、整改完善,使业务外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4] 沈海燕.详解劳务派遣“新规”.电力人力资源,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