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改革开放的新拐点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gang8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的“泛市场化”误区,本文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面临四大战略转折:从数量建设为主转向侧重质量建设;从制度移植、引进和模仿型经济走向自主创新经济;从外向型及投资主导型增长转向以内需拉动和消费主导型增长;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多地注重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转型、注重结构优化、提高增长质量、改进利益分配、提高居民消费率是现阶段的首要政策目标。
其他文献
2007年1月25~27日,由国际发展经济学联合会、行动援助基金会、内罗毕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就业创造:当前的局限性与可选择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肯尼亚共和国首都内罗毕召开。来自印度、中国、墨西哥、智利、土耳其、伊朗、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芬兰、肯尼亚、南非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就“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就业创造”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本文运用比重法、RCA指数法、IIT指数法对中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两国贸易主要停留在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互补型传统贸易模式上;中俄贸易如果以工程推动产业链跨境延伸为特征,在整个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上展开贸易,不仅贸易总量将因结构拓展而增大,而且具有了可持续存在的潜力。
“首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暨庆祝张培刚教授95华诞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8日-10日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主办,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共同承办。
刘思华教授所著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重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不仅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体系,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本质规定性。该书的论述证明: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前身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创立于1958年,是直属西南财大、与该校学院同级的专职科研机构。1962年,四川财经学院撤消建制,经济研究所也随着解散。1978年复校后,为适应学校的发展,1983年学校决定重建经济研究所,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兼任所长。
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社会和谐正在成为与经济增长并重的目标。事实上,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持续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的,而在这两者中间,收入差距是最为重要的中间变量之一。也正因如此,收入差距(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贫困)的研究就不仪事关人民的福祉,而且也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视角。
2007年5月17日,我国经济学界杰出的教育家、研究西方经济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资深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鸿业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逝世使我国经济学界又失去了一位学术泰斗。
期刊
效率和公平问题,存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界之所以普遍关注这一问题,因为它既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公平与正义有效实现的实际问题。尽管从十六届四中全会起,中央已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但理论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近两年来,特别是2006年,争论达到了高潮。理论界有关效率与公平的不同意见,可以概括为,效率与公平并重论,效率与公平统一论,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j’论。
本文以服务密度这一指标来描述并比较我国不同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首次采用此方法对比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