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以我国儒家思想为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分析研究。其着手点于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礼论》中的一句话,分别从农业基础、血缘纽带和君师合一这三方面来阐述传统文化的特质。以此来反应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及特殊的品质。
  关键词:“礼”;传统文化;特质;农业;血缘;君师合一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中华民族在经历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即“儒”、“道”、“释”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主张崇礼。中国人历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并将“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追溯根源,在《荀子·礼论》有这么一句话“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所谓“天地”即指的是我们所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人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因此这里所讲的天地其主要是说我们所需要的黄土地,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生存问题。“先祖”之说,充分的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遵循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和对宗族血缘的重视的特点。“君师”之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2]。因而,通过这三句话可以认识我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特质。
  一、农业为基的特质
  农业不仅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的历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对内坚持推行强本抑末政策,坚持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只要国民在保证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社会才不会出现动荡,因而统治者的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国家的对外扩张也需要通过农业的拓垦来实现。农民为了实现秋收丰满的状况,不得不实实在在的种农、务农。因此,在农业基础上就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实用文化的鲜明特点。尽管当时社会上农耕文化有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特点,但是由于其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又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当时社会缺乏竞争和创新的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的平均、和平与安定是当时农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以被统治者接受。因此,小农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方式及理念等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小农的平均思想与工业化的平等意识不同。皇权需要得到维持和巩固就需要当时社会小农生产这种平均的思想。儒家有话“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指的是这种思想,因为小农经济缺乏凝聚力,所以必须依靠皇权阶级的保护,同时当时皇权稳定社会秩序需要这种模式。然而,这种“平均”的思想却只在非皇权阶级中适用,他们认为皇权阶级是保护他们的力量,因次不在此列中。所以之后往往的农民起义只针对于贪官,而很少涉足皇族宗亲。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小农的平均与皇权主义并无矛盾可言。反而是依靠皇权阶级来维持和保护自身的利益。但是这就与当代社会工业化发展中所提到的平等原则相差甚远。后者所追寻的是人人的平等,并在尊重每个人的前提下向竞争的人提供一个同样的机会,并不把任何阶级和个人独立在外,尽最大能力的做到公平的原则。由此可见,小农的平均思想与工业化的平等原则是完全不同的。第二,小农生产和工业化发展方向不同。小农经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而工业化社会强调的是好斗和冒险精神。我们所追寻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不主张对立,而强调和谐。然而,工业社会是以征服大自然为目标,为了征服自然不断的创造和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来完成这一目标。但是,其结果却是破坏了自然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我们需要始终贯彻的必要举措。第三,小农化观念与工业化生产观念不同。当时社会背景下我国以小农经济为模式形成的群体观念对传统社会的稳定有着维护的作用,然而工业化社会则提倡个人主义,提倡独立和自由的观念,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农生产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模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为维持这种稳定,就需要强调个人主义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主义这种观念,我们常说的“舍小家,为大家”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观念。但是,在工业化发展中,反而强调的是自由竞争、大胆创新。竞争促使进步,创新促进发展。中国在解放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观念的影响,实行闭关锁国,维护农耕秩序。这种举措,导致耽误了我们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中,使我们错失了参与世界文化、重构民族文化的机遇。历史证明,中国想要发展,就需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则必须要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发展道路。
  二、重视血缘的特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人将血缘关系看的尤为重要。自商周时期所施行的宗法制度,更是对这种血缘关系有着一种维护的观念。其观念遵循“孝道”,形成为建构礼制秩序的核心观念。“所谓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朝分封的异姓贵族。从同姓不婚的传统出发,异姓贵族之间由婚姻关系串连起来。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的关系,异姓贵族之间为甥舅亲戚关系。[2]”无论是同姓贵族或异姓贵族,都用血缘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一铺坚韧的巨网。“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国的家族处于父家长统治下。“讲孝道,重权威”,确立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之所以重视孝道 ,主要是因为需要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传统社会的礼制秩序。孝的观念体现了长幼关系,其原始意义是出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后来在发展中却变成了一种尊卑上下的隶属关系。儒家思想将其道德化 ,儒家的“三纲”即是维护这种政治结构的道德准则,它强调“百善孝为先”。“三纲”是一种身份取向。“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适在“身份取向”条件下各种人际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在“身份取向”的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因而,个人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利益都依赖于社会身份,社会身份的划定则依靠于血缘关系。时至今日,“血统论”等观念还时刻在我们身边徘徊,从本源上看,就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在宗法血缘关系上形成的注重“身份取向”的伦理型文化。因此, “家国同构”以及由此而来的“忠孝同义”,都是血缘关系在当时社会的反映。血缘关系在我国传统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维护礼制社会秩序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三、君师合一的特质
  “君师者,治之本也。”君王是政治权利的最高代表。圣人是伦理道德权威的最高代表。所谓君师合一,则是指政治与伦理合一。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就是伦理性文化的构架。孔子学说的中心范畴是“仁”,而讲 “仁”又是为了释“礼”。“礼”与“仁”的关系相互统一,而有表里、轻重层次之别。“礼”属于外部制约,“仁”属于内心自觉。“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后者即所谓 “仁”学,或“内圣”之学;前者即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 在孔子那里,两者是浑然一体的。在孔子仙逝之后,儒家学派则分为“内圣”“外王”两种途径。其中以孟子为主而发展的“内圣”论,是反复的强调性善论、仁政论等,将重点放在个人的修养上面。古有《大学》,其“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这段话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全面的阐述了“内圣外王”之道。而到了宋朝时期,由程朱理学进一步将“内圣”思想发展壮大。以“内”为本,以外为末。这样在价值取向上,就特别重视道德的培养。它的积极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气节,能鼓舞人们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和社会正义。但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是片面调强道德的培育,而忽视知识的研讨与功利的追求。这种文化观念发展的结果,则会导致一种空不着地感觉。一味向内心寻觅 “天理”、“ 良知”, 而无心于向外探索,终至堵塞了追求知识、发展科学、改造世界的道路。
  然而,荀子以“礼”作为学说核心的观念,“礼”所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荀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的重视。在《天论》中有说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说明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由于人能够建立社会秩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因此“与天地参”。这就是“外王”的根本特征。儒学在汉代发展时期,已逐渐的具备宗教的性质。君师合一,实际上就是指政教合一。其表现在:一方面,皇帝为天子,是最高的权利管理者。另一方面,皇帝有独尊儒术,礼拜孔圣人。君师相互依存,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儒学所提倡的“君师一体”,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凝聚的作用[3]。但是,也导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束缚了人得创造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荀子.荀子·礼论[M].
  [2]汪澍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J].社会科学家,1991.
  [3]孔祥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凝聚力[J].高校理论战线,2007,9.
  [4]曾参.大学[M].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其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以北京为例使用多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未来大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时间序列未考虑的各种因素,包括城市规模上限、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等,进行分析。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大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是在控制人口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小城市则应抓住机遇通过增加人口实现
摘要:铜川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级核心城市,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文章分析了铜川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和旅游业现状及问题,提出铜川要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旅游业,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应积极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合作。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铜川;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
摘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背景下河南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河南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处在仍处在层次浅、松散性的状态,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设置、技术服务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从而削弱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能力。为此,政府应从健全政策法规、成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信息化网络体系等方面入手,盘活校企合作;同时,职业院校也要采取主动,加大与企业合
摘要:重资产型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最突出的当属在建工程转固。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国内某大型建材公司具体案例的分析,以期能为国内企业在建工程转固问题提供一些解决之道。  关键词:重资产型企业;在建工程转固;固定资产暂估价值;久拖不决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重资产型企业指固定资产、
摘要: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环境质量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循环产业园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在当前严峻的形式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海螺集团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对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在参照国外成熟的园区模式下,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水泥;循环经济;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摘要:在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近十余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国纷纷制定各种发展计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发展内涵;发展趋势;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14  一、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特点
摘要:根据机构改革后国务院对各政府部门职能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信贷资产质量、业务活动、财务收支等经营管理情况以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维护银行业的稳定。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最基础的工作是非现场检查工作,而非现场检查最重要的部分是分析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等信息,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机构类型多样化,根据各自特点
摘要: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牧民家庭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牧民的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及其他等四项消费支出都与其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总额之间呈强相关关系;而居住、生活用品、文教娱乐、家庭保健这四项支出都与其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总额呈中等相关关系。这说明牧民家庭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阶段,而且文教娱乐、家庭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还有所不足,由此可见,牧民的家庭消费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格局日趋完善。在商业化程度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紧张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营销不但成为各公司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并且日益受到公司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市场进行细分与定位,提出市场营销策略思想和目标,探索出符合本企业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摘要:新时期的到来,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科学进行人员管理,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文章将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