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人士口中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即将又添一个层次。
战略新兴板真的要来了,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板?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战略新兴板定位于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与主板、创业板形成衔接,同时也有适度交叉。
资本市场需要那么多板吗?
对于战略新兴板的想法,《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对多位股市投资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大多对此表示不解:“沪深有俩主板了,深市又有中小板、创业板,四板和国际板还要推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板啊?这么多板看着都眼晕,是不是所有资本市场都这么多板?”
对此,方正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张新光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新兴板和创业板一样对于中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来说是必须的。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大趋势,技术与资本需要更有效对接,A股市场只能顺应,无人能挡,且中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其对创新企业支持一直不足。尽管国内有创业板、新三板等支持创新创业的板块,但是仍然有大批优质创新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等远赴赴海外上市。
“这几年随着IPO关关停停,壳费一直居高不下,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4日,证监会在审企业数量达到694家。上交所推出战略新兴板显然有助于消除IPO堰塞湖现象。”他补充道。
其实早在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就已经宣布正在研究战略新兴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指出,目前虽然有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的市场,但仍然缺少一个对创新型经济支持的一个市场,即“战略新兴板”。
其实早在2013年9月,上交所就启动了设立新兴板的相关研究工作。2013年12月24日,上交所向证监会上报了《关于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请示》。2014年4月3日,证监会主席专题会对新兴板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会议要求,上交所对业务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5月6日向证监会上报了《关于上交所设立新兴板有关问题的补充报告》。2014年5月,“新国九条”明确指出,“增加证券交易所内部层次”。
2015年5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谈到“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板,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表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建设方案主要有三大核心内容,包括定位、上市条件、制度安排等。
目前,除大众熟知的沪市、深市、创业板外,新三板市场日渐火热,而在股交中心也已有Q板和E板。他们和战略新兴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驱动新兴战略
此前有媒体报道,战略新兴板将在证券法颁布后与注册制同步推出,预计时间为今年上半年,且上市公司会优先在主板排队的公司中挑选。一旦战略新兴板方案确定,这必将有利于众多的科技企业。坊间曾有多次传闻称,上海已选定蚂蚁金服、中国商飞、大众点评及爱奇艺,作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首批挂牌企业。
而最新初拟的方案中,也明确了战略新兴板上市标准将注重非盈利性指标,并设置了四套评判标准:一是,市值(10亿元)+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2000万元)+收入;二是,市值(15亿元)+收入(1亿元);三是,市值+净利润;四是,市值(30亿元)+股东权益(2亿元)+总资产(3亿元)。
除此之外,战略新兴板也被视作拥有承接中概股回归的作用。此前上交所副总经理刘世安也指出,我国资本市场还缺乏承接中概股的整体制度安排,战略新兴板建设迫在眉睫。
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8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全国人大证券法修改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表示,现在在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有几万家,实际有上市需求的企业有几十万家,现在的创业板和新三板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创业企业对上市有“刚需”。
与“刚需”相对应的,却是资本市场支持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其最新著作《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15)》中总结,在现有条件下,创新型企业要在国内上市,还面临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较高的审核门槛,同时这些公司的外资成分和复杂的公司控制权结构也是阻碍它们在国内上市的因素。
关于时间成本,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指出,国内IPO审核时间过长。海外成熟市场一般3个月到一年就可以完成的上市过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需要2-4年,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错失了最佳的投资机会。而且,在成熟的海外市场,上市程序相对透明,只要公司能达到上市所要求的标准,就有上市机会。而在国内,由于制度原因,审核结构不确定性很大,往往不可预测,使企业对于难以把握和规划的国内IPO望而却步。
CCTV证券资讯频道首席策略评论员许一力曾撰文分析,战略新兴板设计当中,这种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体系,目的就是让现在上不了市的新兴企业,可能在战略新兴板来上市。也就是说,它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成为连接境外中概股“回国”的桥梁。方正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张新光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意义就是打造创新企业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很长时期一个投资方向,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输送双向利好,让两者更加充分的衔接,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传统行业的回落是趋势所致,且必须为战略新兴板的回归腾出指数权重,此消彼长是未来指数前进的基础。
战略新兴板它表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逐步跳出既有思维的约束,真正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上。其次,战略新兴板在战略定位与准入条件上体现出了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不同,未来有望在融资、交易制度等标准上突出互补性,加强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分层的合理化、清晰化和差异化,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元化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
战略新兴板真的要来了,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板?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战略新兴板定位于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与主板、创业板形成衔接,同时也有适度交叉。
资本市场需要那么多板吗?
对于战略新兴板的想法,《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对多位股市投资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大多对此表示不解:“沪深有俩主板了,深市又有中小板、创业板,四板和国际板还要推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板啊?这么多板看着都眼晕,是不是所有资本市场都这么多板?”
对此,方正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张新光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新兴板和创业板一样对于中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来说是必须的。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大趋势,技术与资本需要更有效对接,A股市场只能顺应,无人能挡,且中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其对创新企业支持一直不足。尽管国内有创业板、新三板等支持创新创业的板块,但是仍然有大批优质创新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等远赴赴海外上市。
“这几年随着IPO关关停停,壳费一直居高不下,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4日,证监会在审企业数量达到694家。上交所推出战略新兴板显然有助于消除IPO堰塞湖现象。”他补充道。
其实早在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就已经宣布正在研究战略新兴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指出,目前虽然有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的市场,但仍然缺少一个对创新型经济支持的一个市场,即“战略新兴板”。
其实早在2013年9月,上交所就启动了设立新兴板的相关研究工作。2013年12月24日,上交所向证监会上报了《关于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请示》。2014年4月3日,证监会主席专题会对新兴板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会议要求,上交所对业务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5月6日向证监会上报了《关于上交所设立新兴板有关问题的补充报告》。2014年5月,“新国九条”明确指出,“增加证券交易所内部层次”。
2015年5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谈到“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板,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表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建设方案主要有三大核心内容,包括定位、上市条件、制度安排等。
目前,除大众熟知的沪市、深市、创业板外,新三板市场日渐火热,而在股交中心也已有Q板和E板。他们和战略新兴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驱动新兴战略
此前有媒体报道,战略新兴板将在证券法颁布后与注册制同步推出,预计时间为今年上半年,且上市公司会优先在主板排队的公司中挑选。一旦战略新兴板方案确定,这必将有利于众多的科技企业。坊间曾有多次传闻称,上海已选定蚂蚁金服、中国商飞、大众点评及爱奇艺,作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首批挂牌企业。
而最新初拟的方案中,也明确了战略新兴板上市标准将注重非盈利性指标,并设置了四套评判标准:一是,市值(10亿元)+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2000万元)+收入;二是,市值(15亿元)+收入(1亿元);三是,市值+净利润;四是,市值(30亿元)+股东权益(2亿元)+总资产(3亿元)。
除此之外,战略新兴板也被视作拥有承接中概股回归的作用。此前上交所副总经理刘世安也指出,我国资本市场还缺乏承接中概股的整体制度安排,战略新兴板建设迫在眉睫。
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8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全国人大证券法修改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表示,现在在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有几万家,实际有上市需求的企业有几十万家,现在的创业板和新三板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创业企业对上市有“刚需”。
与“刚需”相对应的,却是资本市场支持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其最新著作《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15)》中总结,在现有条件下,创新型企业要在国内上市,还面临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较高的审核门槛,同时这些公司的外资成分和复杂的公司控制权结构也是阻碍它们在国内上市的因素。
关于时间成本,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指出,国内IPO审核时间过长。海外成熟市场一般3个月到一年就可以完成的上市过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需要2-4年,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错失了最佳的投资机会。而且,在成熟的海外市场,上市程序相对透明,只要公司能达到上市所要求的标准,就有上市机会。而在国内,由于制度原因,审核结构不确定性很大,往往不可预测,使企业对于难以把握和规划的国内IPO望而却步。
CCTV证券资讯频道首席策略评论员许一力曾撰文分析,战略新兴板设计当中,这种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体系,目的就是让现在上不了市的新兴企业,可能在战略新兴板来上市。也就是说,它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成为连接境外中概股“回国”的桥梁。方正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张新光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意义就是打造创新企业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很长时期一个投资方向,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输送双向利好,让两者更加充分的衔接,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传统行业的回落是趋势所致,且必须为战略新兴板的回归腾出指数权重,此消彼长是未来指数前进的基础。
战略新兴板它表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逐步跳出既有思维的约束,真正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上。其次,战略新兴板在战略定位与准入条件上体现出了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不同,未来有望在融资、交易制度等标准上突出互补性,加强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分层的合理化、清晰化和差异化,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元化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