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当一个教师总在琢磨“怎样更好地教学”时,这个教师就已经进入了一种研究状态。
   小学教师的研究并不一定意味着阅读大量的专著,也不一定意味着总要写论文。真实的研究是教师想办法解决日常教学行动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这种解决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问题的过程,称为“行动研究”。我认为教师要做好“行动研究”至少经过学习、行动和发表三个方面的实践。
  
  ■ 学习——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支持
   教育教学的研究就是教师要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当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时,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往往可以从专家的讲座或报告、教育书籍中获取,而教师的专业支持可以通过研修和阅读、拜师等方式获得。
  1.研修——交流行动研究的问题
   研修的内容与途径有很多,聆听专家的授课、讲座与报告;通过网络阅读专业文章、学习专业知识、查询问题、利用博客与他人交流教学经验等。为了方便我区教师的研修与研究,海淀教委投资500万开辟了教师研修网,区教研室和教科所也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
  2.阅读——寻找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大多教师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人还在坚持读书的习惯,但是坚持阅读,既是整个教师群体的希望,也是教师行动研究寻找理论依据的有效途径。除读书之外,教师还可以欣赏一些视频,包括教育电影、教育电视、教学录像等,从中也能找到行动研究的方法。
  3.拜师——寻找行动研究的伙伴
   人类的学习往往始于模仿,拜师实际上是一种模仿的经历,“师傅带徒弟”是传统而有效的“隐性学习”,是专业引领的一种方式。学校要抓住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资源,以及某个学科拥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资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启示和学习,都可能成为一种资源。研究型教师更是可以成为学校建设服务的资源,在师徒相互听评课与交流中,开展课题行动研究,给其他教师以指导和帮助,在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同时也引导同行一起走向专业化。
  
  ■ 行动——最贴近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师通过学习,能够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发现学校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进入了研究状态。
   行动研究是研究者团队针对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和改进现状的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而开展的调查、研究与干预的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行动研究的载体,它的开发过程体现了教师研究的过程。例如,在学业质量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我们研发了《英语美德歌曲校本教材》,一改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渗透美德教育,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例如,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
  的过程中,英语和音乐教师首先查阅大量的音像、网络资料,根据各年级英语知识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美德教育,反复筛选歌曲,对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规划。其次,信息教师根据曲目设计精美的封面与彩页,把英语、音乐、美德、快乐等元素融进美术设计中,与英语、音乐教师商讨每一页的美术设计是否达到效果。最后,德育老师把每一首歌曲所表现的美德用通俗易懂的格言、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形式进行归纳。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改,使之不断趋向完善,要靠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长期的参与;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不能由教师说了算;课程实施过程也要成为师生交互并生成的过程。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校本教学研究
  通过“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教学专家或教研员指导,其次是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再有就是同事之间的切磋交流等,不难得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哪种听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的调查统计显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专家、同组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其次是听优秀教师的课,参加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应用。选择较少的是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有意思的是,教师们的选择倾向恰好使选项占的比分形成了多、少两类:少的一类只有讨论、点评而没有行为跟进;多的一类既有讨论、点评,又有与自己教学实际结合的行为跟进。显然,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通过以上两项调查,我们发现并找到了教师们的困惑和需求,为了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该怎样设计才能让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落到实处?怎样设计才能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体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于是我们引导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与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
  教师的职业生活大多数与课堂教学相关,研究具体的课堂教学是行动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课例研究是针对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行动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尤其重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回忆,但教师的反思又不只限于个人的回顾和回忆,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来总结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遗憾。
  
  ■ 发表——教师成长的提升和获得自信的机会
  教师的自主性思考也是与研究者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在交流中,教师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研究者的协助才能更贴近教师的工作。因此,要想让教师在理念与行动上达到螺旋式的上升,我们需给教师设置表达思想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反思与调整。
  1.建设网络平台
  发表是重要的,现代网络为教师发表提供了比较开阔的平台。我校创建的NBC网络平台实现了学校无纸化办公,是教师進行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空中课堂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教学课例。
  2.创办校刊平台
  校刊是推广学校行动研究成果的主阵地,是学校教科研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研究型教师形成的关键。它是学校行动研究活动信息及过程的再现,反映出教师研究过程的感悟,是教师优秀论文或获奖论文的展示载体,是教师相互听评课、学习感悟的交流平台。
  3.推荐提升平台
  教师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最好途径是将课例研究等成果写成论文,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成果评奖或投稿发表,推广学校教科研建设的成果,提高学校声誉。论文发表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总结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选择。我们经常把教师写的好文章推荐到市、区、学区等刊物发表,使教师不断提升信心。
   对于行动研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研究方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工作态度,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式,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组织与管理方式,其实这些观点都没有错,只不过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对于学校来说,行动研究是教师对实践取向研究的迫切需要,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强烈呼唤,是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是适合教师开展的研究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工作的改进有着重要作用与真正意义,并日益受到教师的欢迎和主动参与。■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在新闻报道中引入“他者”概念,可以有效地分析大众媒体对不同群体的形象建构.本文对新闻报道与“他者”制造二者进行了分析.
插画是以图画的形式穿插于视觉识别系统的表现方式,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辨识度,且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明快的色彩、清晰奇特的设计构架吸引人的注意.插画与其他纯艺术绘画的区
这些年来,有关国家形象广告的讨论,在设计界不绝如缕。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国的基本印象和总体评价,是一个国家客观的无形资源或日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构建
蒸汽波是一种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时尚潮流文化现象,以独特的复古艳丽的电子风格受到诸多艺术设计领域从业者的青睐.同时,其特有的网络亚文化思潮更是贴合了当今年轻一代人群
摘要幼儿参与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具体包括幼儿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了参与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相对于国外来说对于幼儿的参与的研究仍比较薄弱,至今尚无理论研究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总体处于经验总结水平。  关键词参与 幼儿参与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新奇、卓越、独特的创意是海报设计创作的灵魂,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研究.“地球村”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海报设计的形式和内容
从我国目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出发,综述了我国跨文化心理学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现状,归纳总结出我国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跨
2011年已和我挥手告别。趁着她还没有离我远去,趁着那些刻骨铭心感触还没有被时间风化,让我抓住她的衣襟,一起再唱一曲怀旧的老歌。
如今随着国内电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民生新闻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可以让电视新闻贴近生活,走入民生,并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青眯.本文针对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公共新闻视角
“一元复始——李一书法展”于2016年4月23日至5月9日在山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