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访久闻其名的大毛山长城,其实一直是我心底最深切的愿望。去的那天有点阴,没有了骄阳炙烤,大地一片清凉。
车子途经山神庙、城子峪到董家口,直抵大毛山脚。徒步进入山口,看简介才知道这段长城修筑于明代,是大将军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距今有600多年了。入山的小路不算宽,大概不到两米,全部是用各种未经雕琢的石头巧妙垒砌而成。小路间隙生有青苔和小草,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并不是新修的。想当年,那些运送物资的马车也一定是从此走过的吧?路的一侧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另一侧是蜿蜒的涓涓溪流。走在平整而曲折的小路上,心情也莫名愉悦起来,对幽雅静谧的丛林深处,多了些期待。
山间有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鸣唱,也有知了躲在树上低低地吟哦。偶尔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气袭来,说不清是野花还是蒿草的味道,叫人忍不住要贪婪地深呼吸。几番转折,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空地间,斜倚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等将石”三字,石旁是葳蕤的野草,还有一些淡黄色的野花,星星点点缀于其间。据说,这块石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戚继光将军从家乡浙江义乌募集乡亲编成戚家军,并组织家乡兵和家眷来修建董家口这段长城。每修完一段,戚将军都会来看看,兵士都盼望着戚将军的到来,董家口当时便被叫作“等将口”,也叫“天下第一口”。大毛山则被称为“等将山”,而这块大石头就是当年将士们时常眺望等待戚将军的地方。一种淡淡的惆怅,一种殷殷的期盼,透过历史的天空,悠悠传来。山水无言,巨石无语,只默默见证着历史浮沉,时光变迁。
小路尽头是双岔路口,有一座竹编凉亭,简陋却透着野趣。还有一尊山神像,威严地伫立着。道路在此一分为二,一条是石砌的平坦小径,一条是就着山势开辟的土路。踌躇半晌,我们选择了东面比较好走的小径。
这条路非常幽静,石头小径直通树林深处,颇有曲径通幽的意蕴。两边触手可及的是一些山花和灌木,有高大的波罗树、椿树和野榆树。间或有小蘑菇,于路旁亭亭玉立,诱人采撷。还有攀附于树间的桐枣子,一串串挂满枝丫。那是一种味道和形状都类似猕猴桃的小果子,也被称为“山猕猴桃”。路旁有简易凉亭,还有一些平滑的大石头整齐摆放着,供游人休息。一切都很随意,保持了山野的原始风貌。我们故意放慢脚步,去感受这林间飒爽的凉风。
大毛山段长城保存得相当完好,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城墙大都就着山势,修建于山脊的峭壁山岩上,十分险峻。从垛口往下望,直上直下10余米的样子,根本没有可以攀爬的歇脚点,没有武林高手绝高的轻功,真的很难攻上来。青砖斑驳,砖隙间的白灰依然清晰可见。在那个没有水泥的年代,到底用的什么材料,使长城至今仍如此坚固?古人的智慧真令人咂舌!
观敌楼,也叫敌楼,是长城城墙的墩台,有两层或三层。或用来存储粮食、饮水、武器弹药等物资,或用来住宿休息,也可以用来燃烟报警传讯。一般都以守楼将士的姓氏来命名,比如孙家楼、耿家楼、陈家楼、赵家楼。我们第一个到的便是孙家楼。巨大的条石拱门,平整得如同水磨过一般,让人疑惑以当时的开采水平,难道真有削铁如泥的宝剑,可以用来切石头?这么大的石头,又是如何运上山的?
敌楼里面是青砖拱顶的数间斗室,这种建筑结构据说叫券室。四面都有古色古香的拱顶小窗,也叫箭窗,用来瞭望敌情。室内错综复杂的砖砌回廊结构非常利于隐蔽,就算有敌人入侵也有周旋的余地。兩边分别有两道窄窄的石阶,可以上下第二层。坡度接近垂直,仅容一人攀爬。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句,形容这里非常贴切。
敌楼上部多为平顶,四周筑垛口墙,正中建有铺房,又称媳妇楼,供守城士兵居住。也有的敌楼平顶上不筑楼槽,可燃放烽火。敌楼二层看着有些破败,几株桑树和紫荆树顽强地长在角落,旁斜横倚,摇曳生姿,说不上已经有多少年头了。一些断壁残垣掩在杂草间,已经看不出当时的用途,只默默见证了曾经征战的惨烈。举目远眺,群山匍匐脚下,四野尽收眼底,不管哪个方向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马上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真是了不起!
参观的第二个敌楼和第一个格局差不多,但是拱门的条石上刻着精美的浮雕,这样的缠枝莲和双狮滚绣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门前空地有一块形似伏牛的大石,磨得光溜溜的。大概是与底部山岩相连,工匠巧妙地将它安排在空地之上供人休息,并没有凿掉。在敌楼之间有高高的城墙相连,有的宽阔,几乎能跑马;有的很窄,只是在山的崖壁边凿出1尺宽的石阶,旁边有粗大的铁索相护;有的横连山隘,有的修筑于崖石顶尖;有的是碎石铺就,有的却是整齐的条石排开。每一处风景都截然不同,叫人时时惊叹,时时眼前一亮。拾级而上,索性脱掉鞋子,让自己感受这历史的脉搏,贴近先人的体温,感受他们的热血沸腾。
每一座观敌楼似乎都相同,却又有不同之处。比如拱门,有的刻着菊花,有的刻着双狮滚绣球,有的什么都没有;比如箭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诸如三眼楼、四眼楼或者九眼楼;比如布局,有二层的,也有三层的。我并不是研究历史的,不知道这样的区分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在当时有着怎样的含义,或者只是因地制宜,巧妙变通。但是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膜拜,去抚触,去感受,那些作古的每一位兵将,都一样有着让人敬仰的忠魂。
山势陡峭,我气喘吁吁地一步步走着,一直穿过6座敌楼,看看天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雨丝穿林打叶而来,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景致。虽然没能领略阳光明媚的大毛山,却看到大毛山雨中的缥缈风姿。群山逶迤连绵,大毛山长城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雄浑悲壮。
因着雨势,我们选择从另一侧急匆匆下山。路湿滑,沿途不时有牌子提醒路人注意安全,感觉很温馨。陆续有游客从山下爬上来,有八九岁的孩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都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因雨势而扫兴。
回望大毛山,不由欣慰,感觉不虚此行……
车子途经山神庙、城子峪到董家口,直抵大毛山脚。徒步进入山口,看简介才知道这段长城修筑于明代,是大将军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距今有600多年了。入山的小路不算宽,大概不到两米,全部是用各种未经雕琢的石头巧妙垒砌而成。小路间隙生有青苔和小草,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并不是新修的。想当年,那些运送物资的马车也一定是从此走过的吧?路的一侧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另一侧是蜿蜒的涓涓溪流。走在平整而曲折的小路上,心情也莫名愉悦起来,对幽雅静谧的丛林深处,多了些期待。
山间有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鸣唱,也有知了躲在树上低低地吟哦。偶尔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气袭来,说不清是野花还是蒿草的味道,叫人忍不住要贪婪地深呼吸。几番转折,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空地间,斜倚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等将石”三字,石旁是葳蕤的野草,还有一些淡黄色的野花,星星点点缀于其间。据说,这块石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戚继光将军从家乡浙江义乌募集乡亲编成戚家军,并组织家乡兵和家眷来修建董家口这段长城。每修完一段,戚将军都会来看看,兵士都盼望着戚将军的到来,董家口当时便被叫作“等将口”,也叫“天下第一口”。大毛山则被称为“等将山”,而这块大石头就是当年将士们时常眺望等待戚将军的地方。一种淡淡的惆怅,一种殷殷的期盼,透过历史的天空,悠悠传来。山水无言,巨石无语,只默默见证着历史浮沉,时光变迁。
小路尽头是双岔路口,有一座竹编凉亭,简陋却透着野趣。还有一尊山神像,威严地伫立着。道路在此一分为二,一条是石砌的平坦小径,一条是就着山势开辟的土路。踌躇半晌,我们选择了东面比较好走的小径。
这条路非常幽静,石头小径直通树林深处,颇有曲径通幽的意蕴。两边触手可及的是一些山花和灌木,有高大的波罗树、椿树和野榆树。间或有小蘑菇,于路旁亭亭玉立,诱人采撷。还有攀附于树间的桐枣子,一串串挂满枝丫。那是一种味道和形状都类似猕猴桃的小果子,也被称为“山猕猴桃”。路旁有简易凉亭,还有一些平滑的大石头整齐摆放着,供游人休息。一切都很随意,保持了山野的原始风貌。我们故意放慢脚步,去感受这林间飒爽的凉风。
大毛山段长城保存得相当完好,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城墙大都就着山势,修建于山脊的峭壁山岩上,十分险峻。从垛口往下望,直上直下10余米的样子,根本没有可以攀爬的歇脚点,没有武林高手绝高的轻功,真的很难攻上来。青砖斑驳,砖隙间的白灰依然清晰可见。在那个没有水泥的年代,到底用的什么材料,使长城至今仍如此坚固?古人的智慧真令人咂舌!
观敌楼,也叫敌楼,是长城城墙的墩台,有两层或三层。或用来存储粮食、饮水、武器弹药等物资,或用来住宿休息,也可以用来燃烟报警传讯。一般都以守楼将士的姓氏来命名,比如孙家楼、耿家楼、陈家楼、赵家楼。我们第一个到的便是孙家楼。巨大的条石拱门,平整得如同水磨过一般,让人疑惑以当时的开采水平,难道真有削铁如泥的宝剑,可以用来切石头?这么大的石头,又是如何运上山的?
敌楼里面是青砖拱顶的数间斗室,这种建筑结构据说叫券室。四面都有古色古香的拱顶小窗,也叫箭窗,用来瞭望敌情。室内错综复杂的砖砌回廊结构非常利于隐蔽,就算有敌人入侵也有周旋的余地。兩边分别有两道窄窄的石阶,可以上下第二层。坡度接近垂直,仅容一人攀爬。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句,形容这里非常贴切。
敌楼上部多为平顶,四周筑垛口墙,正中建有铺房,又称媳妇楼,供守城士兵居住。也有的敌楼平顶上不筑楼槽,可燃放烽火。敌楼二层看着有些破败,几株桑树和紫荆树顽强地长在角落,旁斜横倚,摇曳生姿,说不上已经有多少年头了。一些断壁残垣掩在杂草间,已经看不出当时的用途,只默默见证了曾经征战的惨烈。举目远眺,群山匍匐脚下,四野尽收眼底,不管哪个方向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马上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真是了不起!
参观的第二个敌楼和第一个格局差不多,但是拱门的条石上刻着精美的浮雕,这样的缠枝莲和双狮滚绣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门前空地有一块形似伏牛的大石,磨得光溜溜的。大概是与底部山岩相连,工匠巧妙地将它安排在空地之上供人休息,并没有凿掉。在敌楼之间有高高的城墙相连,有的宽阔,几乎能跑马;有的很窄,只是在山的崖壁边凿出1尺宽的石阶,旁边有粗大的铁索相护;有的横连山隘,有的修筑于崖石顶尖;有的是碎石铺就,有的却是整齐的条石排开。每一处风景都截然不同,叫人时时惊叹,时时眼前一亮。拾级而上,索性脱掉鞋子,让自己感受这历史的脉搏,贴近先人的体温,感受他们的热血沸腾。
每一座观敌楼似乎都相同,却又有不同之处。比如拱门,有的刻着菊花,有的刻着双狮滚绣球,有的什么都没有;比如箭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诸如三眼楼、四眼楼或者九眼楼;比如布局,有二层的,也有三层的。我并不是研究历史的,不知道这样的区分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在当时有着怎样的含义,或者只是因地制宜,巧妙变通。但是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膜拜,去抚触,去感受,那些作古的每一位兵将,都一样有着让人敬仰的忠魂。
山势陡峭,我气喘吁吁地一步步走着,一直穿过6座敌楼,看看天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雨丝穿林打叶而来,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景致。虽然没能领略阳光明媚的大毛山,却看到大毛山雨中的缥缈风姿。群山逶迤连绵,大毛山长城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雄浑悲壮。
因着雨势,我们选择从另一侧急匆匆下山。路湿滑,沿途不时有牌子提醒路人注意安全,感觉很温馨。陆续有游客从山下爬上来,有八九岁的孩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都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因雨势而扫兴。
回望大毛山,不由欣慰,感觉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