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片融资难,待遇差,不知道哪天才能融到钱。为了养家,这位老师每年都在Uber(优步)开车。一边开,一边跟进项目。
笔者今年在美国完成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制片人进修项目。此项目是给已经有工作经验、想进修或想转行的人士提供的,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影视娱乐行业的从业者,涉及产业的方方面面,从编剧到剪辑,从电影电视到游戏、虚拟现实。里面当然有很多牛人,但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几位执着的追梦人。
其中包括一位独立制片人。在美国,如果你的项目被六大制片公司相中,基本的流程是——他们把项目收过去,投资制作发行全包。如果他们不喜欢你,会把项目从你手中买走,然后把你甩掉;要是喜欢你,你就变成了producer-for-hire,也就是“被雇佣的制片人”,基本就是做执行,没什么话语权。六大没兴趣参与的项目,就是独立片了。
这位制片人告诉我们,独立片融资难,待遇差,不知道哪天才能融到钱。为了养家,他每年都在Uber(优步)开车。一边开,一边跟进项目,等哪天开拍了,就去拍,拍完了继续“优步”。我举手问他,这么辛苦有没有想过转行?他想了想说:“我大学没毕业就出来拍片,没有别的一技之长。我热爱电影,很多经典老片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启发和指引,所以我从没想过转行。”优步创始人应该不会料到,他们不仅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能让好莱坞的追梦人交得起房租。
这位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三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问他,有个漫画改编的电视剧要启动,有没有兴趣做执行制片。他通过了面试,一直做到今天,做了好几季。“因为有退税优惠,我们在另一个州拍摄,剧组为了照顾我,有一次还特别支付费用,让我的妻子和孩子来组里跟我团聚,我当时好感动。这几年电视行业风生水起,电视剧的剧组福利非常好,我都觉得我做的工作不配这么好的待遇。”这话让听者莫名心酸。老师们能如此真实地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磨难并如此谦虚,也让我对“成功”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另一位老师原本是个成功的艺术品行业从业人员,40多岁时鬼使神差想做电影,把家从英国搬到美国,从零学起。他上编剧班,写剧本,毕业后一次聚会,和另外两个同学喝着啤酒感慨人生:咱們都是中年人了,必须拍一部电影!于是三个穷编剧凑了30000美元,花了整整7年拍了一部电影。为什么那么久?因为大家都有编剧的日常工作要维持,还有人结婚了、生孩子了,也要停一停,电影基本都是7年间的边角时间“凑”成的。
为了省钱,他们尽量找免费但热情的非专业演员,特效的地方也尽量靠美术、置景和小聪明的障眼术来解决。后来,这部电影在很多电影节获了奖,给了他们很多肯定,也有一些制作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这位老师说:“我今年50多岁了,一直觉得自己是个loser(失败者)。我能来这里给你们讲课,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成就。你们当中很多人肯定早就比我成功多了,但我跟你们分享的经历,也许可以让你们少走很多弯路,给你们节省时间。”
以上案例说明的都是非常朴实的坚持。中国的市场好,中国的电影人很幸运,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虚夸和浮躁。踏进某些咖啡馆,80%的人都在谈上亿的影视基金和资本运作,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花时间和心思去打磨剧本、学习艺术、谈论理想?又有多少人像这些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一样,哪怕去打零工也不放弃初心呢?
笔者今年在美国完成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制片人进修项目。此项目是给已经有工作经验、想进修或想转行的人士提供的,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影视娱乐行业的从业者,涉及产业的方方面面,从编剧到剪辑,从电影电视到游戏、虚拟现实。里面当然有很多牛人,但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几位执着的追梦人。
其中包括一位独立制片人。在美国,如果你的项目被六大制片公司相中,基本的流程是——他们把项目收过去,投资制作发行全包。如果他们不喜欢你,会把项目从你手中买走,然后把你甩掉;要是喜欢你,你就变成了producer-for-hire,也就是“被雇佣的制片人”,基本就是做执行,没什么话语权。六大没兴趣参与的项目,就是独立片了。
这位制片人告诉我们,独立片融资难,待遇差,不知道哪天才能融到钱。为了养家,他每年都在Uber(优步)开车。一边开,一边跟进项目,等哪天开拍了,就去拍,拍完了继续“优步”。我举手问他,这么辛苦有没有想过转行?他想了想说:“我大学没毕业就出来拍片,没有别的一技之长。我热爱电影,很多经典老片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启发和指引,所以我从没想过转行。”优步创始人应该不会料到,他们不仅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能让好莱坞的追梦人交得起房租。
这位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三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问他,有个漫画改编的电视剧要启动,有没有兴趣做执行制片。他通过了面试,一直做到今天,做了好几季。“因为有退税优惠,我们在另一个州拍摄,剧组为了照顾我,有一次还特别支付费用,让我的妻子和孩子来组里跟我团聚,我当时好感动。这几年电视行业风生水起,电视剧的剧组福利非常好,我都觉得我做的工作不配这么好的待遇。”这话让听者莫名心酸。老师们能如此真实地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磨难并如此谦虚,也让我对“成功”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另一位老师原本是个成功的艺术品行业从业人员,40多岁时鬼使神差想做电影,把家从英国搬到美国,从零学起。他上编剧班,写剧本,毕业后一次聚会,和另外两个同学喝着啤酒感慨人生:咱們都是中年人了,必须拍一部电影!于是三个穷编剧凑了30000美元,花了整整7年拍了一部电影。为什么那么久?因为大家都有编剧的日常工作要维持,还有人结婚了、生孩子了,也要停一停,电影基本都是7年间的边角时间“凑”成的。
为了省钱,他们尽量找免费但热情的非专业演员,特效的地方也尽量靠美术、置景和小聪明的障眼术来解决。后来,这部电影在很多电影节获了奖,给了他们很多肯定,也有一些制作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这位老师说:“我今年50多岁了,一直觉得自己是个loser(失败者)。我能来这里给你们讲课,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成就。你们当中很多人肯定早就比我成功多了,但我跟你们分享的经历,也许可以让你们少走很多弯路,给你们节省时间。”
以上案例说明的都是非常朴实的坚持。中国的市场好,中国的电影人很幸运,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虚夸和浮躁。踏进某些咖啡馆,80%的人都在谈上亿的影视基金和资本运作,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花时间和心思去打磨剧本、学习艺术、谈论理想?又有多少人像这些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一样,哪怕去打零工也不放弃初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