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晚第四纪环境的几个问题

来源 :热带地理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hit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的"潜在"植物区系及顶极植被与爪哇及印度相似。香港的红树林组成逊于海南但胜于闽南。海相层中有现今仅见于海南的陆均松和海桑.海相层中有红茄冬、角果木、榄李,而现今仅见榄李.中全新世香港有海滩岩发育.上述现象表明香港属于热带北部,历史上热带性比今更强。香港及邻近海域11个剖面揭示q以来有3个海相层,经历3次重大的海陆变迁.据验潮记录,近三四十年海平面上升率为1.64士0·25mm/a,若与澳门的验潮系列接口,1925~1996年海平面上升率为1.8mm/a。香港的"上升海滩"尚存疑,地震活动水平低,
其他文献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因化学溶蚀-沉淀作用形成的组合表面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与矿物的X射线衍射和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对应,能较好地解释该海区经历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期刊
210Pb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inthelakesedimentcoreatGreatWalStation,AntarcticaZhaoYe(赵烨)Institut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
期刊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电磁环境、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等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期刊
拉斯曼丘陵环境工作组科学讨论会在霍巴特召开1997年5月13日~16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由澳大利亚南极局组织召开了拉斯曼丘陵环境工作组会议,会议主题是拉斯曼丘陵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今后的科学考察...
期刊
本文根据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燕鸥湖、西湖和基太克湖三个堆积剖面物相组成与丰度的资料,讨论其物相组成特征、物质来源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湖泊堆积物主要来自该岛广泛分布的火山岩。在南极地区干冷环境条件下,源区母岩所经受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高岭石、方解石丰度与年龄关系曲线在湖积层与冰碛层之间的陡削变化表明,相应的环境变化是突变式的,可能与这两种堆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和冰碛物的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对比,指出南极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下层(14~25km),这说明发生在平流层气溶胶冰晶云(PSC)表面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14~25km高度。
期刊
利用Brewer臭氧仪对南极中山站上空的O3、NO2柱总量及平流层O3、NO2含量进行了长期观测研究,分析了1993~1995年,尤其是1995年南极臭氧洞和非臭氧洞时期NO2柱总量及平流层NO2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O3含量的关系,指出平流层NO2含量的减少是造成南极臭氧洞成因和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期刊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1997年年会在俄罗斯彼得堡召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1997年会议于5月5日至7日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来自17个国家、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46名代表、观察员和特邀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
期刊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
期刊
等高线遇地物自动断开是制图自动化中的一个难题,有学者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在充分利用AUTOCAD优越的图形环境和分析AUTOCAD中的TRIM、OFFSET、SSGET等命令和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等高线遇地形、地物自动断开的可行方法,经过上机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期刊